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前后的脊柱结构性侧凸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已越来越受到众多临床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临床中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AIS治疗效果的评价既往主要是基于放射学检查结果。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量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柔韧性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4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204例AIS患者,男性36例,女性168例,平均年龄15.0岁;平均Cobb角50.1°;平均Risser征3.4度;主弯跨度平均6.8个椎体;主弯顶椎旋转度平均2.0度.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仰卧左右侧屈位X线片,计算主弯柔韧性.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主弯柔韧性的相关性.结果:女性AIS患者的脊柱柔韧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胸腰弯组和腰弯组AIS患者的脊柱柔韧性显著大于胸弯组(P<0.05),胸腰弯和腰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AIS患者中的年龄及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均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且胸弯女性AIS患者的月经初潮至手术时间及顶椎旋转度也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男性胸弯AIS患者中侧屈位主弯Cobb角、胸腰弯/腰弯组中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均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主弯跨度及Risser征与脊柱柔韧性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AIS患者脊住柔韧性受年龄、月经初潮至手术时间、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弯型及顶椎旋转度等因素影响;男性AIS患者的脊柱侧凸柔韧性主要受主弯Cobb角及弯型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长发育异常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锋  邱勇 《脊柱外科杂志》2003,1(4):237-23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 ,以下简称AIS)是以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的胸椎后凸减少甚至前凸和脊椎在水平面上的旋转为特征的三维畸形,它是最常见的青少年脊柱畸形之一。如果将诊断标准定为Cobb角大于10°,其发病率是3%左右[1] ,邱勇等[1] 发现AIS占整个脊柱侧凸病因学诊断的80 %。目前AIS的发病机理以及进展机制还不明确,有各种不同的假设。由于AIS的发生发展和脊柱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AIS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AIS的生长发育AIS的出现及加重均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治疗和预后的研究,将有助于减轻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危害,减少残疾人数,减少手术人数.方法 根据福建省惠安县32280名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AIS的筛查、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脊柱侧凸的预后等方面对AIS进行研究.结论 对脊柱侧凸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预后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目的是矫正脊柱畸形、稳定侧凸、重建或保持脊柱的平衡。临床上通常根据冠状面的Cobb角、骨骼发育情况、矢状面变化、椎体旋转程度以及侧凸的自然史来判断是否需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对处于生长期、Cobb角>50°、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胸椎前凸及伴有明显外观畸形的患儿应选择手术治疗。自1914年首例采用脊椎融合术治疗侧凸以来,确定AIS手术合适的融合节段一直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AIS手术是否成功有赖于对融合节段的正确选择,选择不当易引起脊柱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探讨其与脊柱侧凸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6例,非脊柱侧凸(NS)组10例.术中切取两侧椎旁肌组织,统计三组的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并进行对比.结果S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小于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显著高于凹侧;NS组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显示:(1)凸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和AIS组均高于N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高于AIS组和NS组.(2)凸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低于AI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AIS组低于NS组.(3)凸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AIS组<NS组;凹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和AIS组均低于NS组.SS组中11例观察到椎旁肌Ⅰ型肌纤维群化,凹侧群化程度大于凸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中8例观察到凸侧Ⅰ型肌纤维群化,无凹侧肌纤维群化和Ⅱ型肌纤维群化.NS组左、右两侧均未见肌纤维群化.结论SS组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与AIS组明显不同,提示椎旁肌存在原发性失神经支配,可能与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外周血中matrilin-1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在A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诊治的25例AIS患者作为AIS组,25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青少年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符合以下标准:无骨骼疾病、代谢疾病、生长发育异常;无影响骨代谢的系统疾病及其他情况;近期未服用激素;无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史.AIS组记录末次随访或术前最大Cobb角、侧凸弯型,并分为进展型及非进展型两组.进展型侧凸(侧凸进展成为严重脊柱侧凸)定义为骨骼发育未成熟时,Cobb角>40°或骨骼发育成熟时,Cobb角>50°.采用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 对所有对象进行基因分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IS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浆中matrilin-1蛋白浓度并比较其差异,并对不同基因型之间matrilin-1蛋白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血浆matrilin-1蛋白浓度与脊柱侧凸进展的关系.结果 AIS组血浆matrilin-1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2).AIS组及对照组的基因型GG个体血浆matrilin-1蛋白浓度均低于基因型AA或AG个体,而对于相同基因型的个体AIS组血浆matrilin-1蛋白水平更低.进展型AIS患者血浆matrilin-1蛋白水平明显较非进展型AIS患者低.结论 AIS患者外周血matrilin-1蛋白水平与脊柱侧凸的进展相关.对外周血matrilin-1蛋白浓度的检测,有助于AIS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可作为预测脊柱侧凸进展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在三维结构上的畸形,好发于青少年女性.目前脊柱三维矫形手术仍是中重度AIS有效的治疗手段.AIS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患者与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AIS好发于年轻女性且大多都处在生育年龄之前,目前对于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区椎间盘不同部位纤维环Ⅰ型、Ⅱ型胶原的分布,探讨胶原分布异常在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顶椎为腰椎的AIS患者共27例(AIS组),同时选15例同年龄段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为对照(CS组)。在脊柱侧凸前路手术时取L1/2或L2/3椎间盘。AIS组取材节段为侧凸顶椎区,CS组则为侧凸的下终椎区。采用胃蛋白酶-乙酸(0.5mol/L)体系提取胶原组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及抗原抗体Western印记法进行胶原的分类和定量测定。在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中进行泳道的对比定量分析。分别计算AIS组凹侧、凸侧和CS组纤维环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S组患者纤维环中Ⅰ型、Ⅱ型胶原的含量在凹侧明显低于凸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凹、凸侧胶原含量的差异与侧凸Cobb角有明显的相关。AIS组Ⅰ型、Ⅱ型胶原的含量比CS组也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AIS椎间盘纤维环存在胶原代谢异常,AIS凹侧纤维环Ⅰ型、Ⅱ型胶原明显低于凸侧,且随Cobb角的增大差值越明显,提示椎间盘胶原代谢异常可能和AIS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吕峰  邱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3):1203-120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占全部脊柱侧凸的74.7%,以女性多见[1]。目前AIS的病因学存在多种假说,包括遗传、骨骼发育异常、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异常以及结缔组织异常等[2-3]。近年的研究表明,AIS患者的神经系统存在异常表现,提示神经系统异常可能在AI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既往AIS患者神经系统异常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常累及青春期10~16岁的女孩.AIS的病因尚小清楚,近来褪黑素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使得褪黑素(melatonin)与侧凸之间的相关性再次成为AIS病因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较多学者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基因水平方面,确认一些可能与AIS发病有关的染色体遗传基因点,且发现一些核酸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在组织学方面,发现AIS患者凹凸侧椎体骨质、椎旁肌肌纤维及椎间盘等均有异常改变.通过MRI及CT检查,对椎体、椎管及脊髓畸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对椎体旋转、椎管变形及椎弓根等畸形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还发现了脊髓裂、脊髓空洞、脊髓拴系症及Chiari畸形等异常病变.内固定器械的改良使脊柱侧凸术的纠正效果得到很大改善;临床观察发现AIS治疗中不同内固定器械矫正脊柱侧凸Cobb角的后期丢失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全椎弓螺钉固定技术的出现,更是大大提高了AIS手术的矫正率。然而,青少年及成人时期发生的脊柱侧凸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多地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椎间盘纤维环中多聚蛋白多糖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间行前路松解或矫形手术的40例脊柱侧凸患者侧凸顶椎区椎间盘组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25例,胸椎椎间盘11例,腰椎椎间盘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congenital scoliosis,CS)15例,胸椎椎间盘6例,腰椎椎间盘9例。利用RT—PCR扩增多聚蛋白多糖(Aguecan),琼脂糖凝胶电泳,在UVP(紫外光测定法)成像系统进行扫描.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中进行灰度测定半定量分析。分别计算AIS组和CS组凹侧、凸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并对CS组和AIS组胸椎和腰椎以及椎间盘的凹侧和凸侧进行比较。结果:AIS组和CS组椎间盘凹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低于凸侧.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椎椎间盘纤维环中Aggrecan的含量低于腰椎,但无统计学差异。AIS组Aggrecan的含量和CS组相应部位Aggrecan的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AIS椎间盘纤维环凹凸侧存在Aggrecan代谢差异.并且可能是脊柱侧凸所致的继发改变.但也可能是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弯畸形(在冠状面上Cobb角〉10°,且合并有脊柱的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AIS在小儿肌肉骨骼系统中是发病率较高的畸形之一,占整个脊柱侧凸的70%~80%。尽管脊柱侧凸临床上已治疗多年,但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就其遗传、生长发育、神经肌肉、激素、结缔组织等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其病因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弧度(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认为Cobb角>10°),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脊柱结构性三维畸形.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发生发展与生长发育状态,即患儿的生长潜能密切相关。AIS相关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研究表明其出现及加重多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1-4],且成熟的脊柱侧凸发生严重进展的风险明显小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患者[5-7]。因此了解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对每位AIS患儿的生长潜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对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8]。由于生长发育的成熟度是多维的,包含多个组成部分,其与侧凸进展的相关性不尽一致,本文就脊柱侧凸畸形相关生长潜能评估方法的进展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上肢体位时,脊柱侧位片上脊柱区域和整体的形态变化,并确定上肢何种体位能更正确地反映脊柱的矢状位形态.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弯患者21例和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3名.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上肢平举及上肢抱胸两种体位的侧位X线片.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1)线性距离指标.T1与C-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的距离、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骶骨后上缘与C7PL的距离(SVA);(2)区域前凸及后凸角度的指标.T2~5、T5~12、T10~L2、T1~12、L1~S1、上胸椎后凸(T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胸椎后凸(T12下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上腰椎前凸(L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腰椎前凸(S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3)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别对AIS组及正常组就不同上肢体位时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当上肢平举时,AIS组及正常组的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SVA及上胸椎后凸角度均小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下胸椎后凸角度及上腰椎前凸角度大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另外当上肢平举时,AIS组的腰椎前凸(L1-S1)较上肢抱胸时增大,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较上肢抱胸减小.结论 双上肢抱胸体位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理状况下脊柱的矢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与神经源性脊柱侧凸(neurological scoliosis,NS)患者的椎体和椎间盘的楔形变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AIS患者和31例NS患者(继发于Chiari畸形)应用Cobb法测量胸椎和腰椎每个侧凸范围内顶椎及其上、下各两个椎体和相应椎间盘的楔变角,计算其占整个侧凸角度的百分比(楔变率),得出侧凸范围内5个椎体的平均楔变率和4个椎间盘的平均楔变率。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相同病因、相同侧凸部位、相同Cobb角分组情况下,椎体与椎间盘的楔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病因、相同侧凸部位,Cobb角60°组的椎体楔变率和椎间盘楔变率与Cobb角≥60°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侧凸部位、相同Cobb角分组,AIS组椎体和椎间盘的楔变率分别与NS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与NS患者椎体与椎间盘的相对楔形变方式相同,AIS患者的椎体楔形变可能是继发的。在治疗脊柱侧凸时,即便是较小角度的脊柱侧凸,都应该考虑到其存在椎体和椎间盘的楔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