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术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阳春市人民医院行PCI并在术后1年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依据冠脉非靶病变情况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各70例,分别收集患者入院时、PCI术后24 h、48 h、随访期血样标本的数据,同时对患者的HS-CRP水平、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进行监测,同时收集患者入院时与随访期冠状动脉造影、PCI临床资料,对患者入院时、PCI术后当日、PCI术后24 h、PCI术后48 h的HS-CRP水平变化情况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初始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的相关性、初始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的预测因素进行观察。结果进展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多支血管病变数(≥2支)、靶病变方面、随访期血管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随访期复杂病变方面,进展组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Spearman分析显示,超敏肌钙蛋白(cTnI)、住院时HS-CRP水平、PCI后24 h HS-CRP水平、PCI后48 h HS-CRP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靶病变长度、多支血管病变数均与非靶病变的进展呈正相关(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HS-CRP水平、PCI后24 h HS-CRP、PCI后48 h HS-CRP水平为初始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非靶病变进展具有密切关联,可对疾病的预测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8例AMI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12 h行急诊PCI,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开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复流现象以及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100%,其中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无复流患者,7例因血压不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9例行临时起搏器,7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术;9例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IRA的TIMI血流均恢复至Ⅲ级;住院期间无急性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患者.结论AMI行急诊PCI即刻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首发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PCI的女性患者,根据是否在术中发生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A组)和血流正常组(B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资料及随访不良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B组患者比较,A组患者平均年龄较高,既往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发作较少,TIMI评分和GRACE评分明显升高,自胸痛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较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肾小球滤过率、BNP和D-dimer水平较高,随访期间MACEs发生率较高.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胸痛至血管开通时间、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病史、肾小球率过滤是女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N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胸痛至血管开通时间、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病史、肾小球率过滤是女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冠脉病变特点、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事件.分析冠心病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多种危险因素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1个月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结论 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主要适用于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心脏介入(PCI)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梗死相关血管(IRA)植入支架48支,前降支25支,右冠脉18支,回旋支4支,左主干1支。结果28例术后血流达TIMIⅢ级,2例即刻达TIMIⅡ级,术后1例患者死于脑出血。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对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5例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同时给予IABP术支持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7例3支血管病变,1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为单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前降支15例,回旋支7例,右冠脉2例,左主干1例。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在IABP支持下完成了急诊PCI治疗,IABP使用持续时间3~7d。结论:AMI患者进行急诊PCI风险较大,特别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在术前、术中应用IABP支持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探讨Angioguard、PercuSurge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10例(靶血管在右冠近中段7例,前降支近端3例)及大隐静脉桥血管介入治疗(PCI)2例;7例(1例桥血管)采用Angioguard装置,5例采用PercuSurge装置。PCI前根据使用说明将远端血管保护装置输送至靶血管远端,完成靶血管PCI后收回。结果均成功放置,10例AMI未发生远端血管栓塞或无复流现象,术后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桥血管成功施行PCI,未发生远端血管栓塞现象;所有患住院期间未发生AMI、心源性猝死、再发心绞痛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特别是AMI应用血管远端保护装置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术后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及远端血管栓塞现象,提高冠脉PCI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187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原则、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6.79%,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5.72%。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5.71%。完全闭塞病变血管25支,成功率达68%。严重并发症4.2%。结论PCI成功率达95%以上,未发生1例死亡,在基层医院实施PCI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127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行PCI(PTCA/PTCA+支架术),观察疗效,测定CRP和VEGF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127例患者共安置支架146枚,支架全部成功地置入靶血管病变部位;有2例双支病变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前降支狭窄部位放弃,4例患者发生无再流现象,手术成功率为95.3%。CRP的水平术后增加142.9%,而VEGF术后减少31.9%。结论PCI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监测血清中CRP和VEGF可了解治疗效果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围手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40例PCI术前具有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或PCI术时发现慢血流或血栓的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相关血管的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血流)、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40例ACS患者术中即刻造影均未见有明显的新发血栓形成,原有新鲜血栓消失,靶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术后4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MACE与出血并发症。结论对ACS患者PCI围手术期存有靶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减少PCI治疗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0例冠心病患者,63例为心肌梗塞后择期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132例患劳力型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为急诊PTCA。PTCA方法按常规进行,195例成功,成功率97.5%。扩张232处病变,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47处,右冠病变63处,回族支病变22处。冠脉病变分型:A型病变118支,B1型病变68支,B2型病变21支,C型病变25支。C型中21支为完全闭塞病变,17例手术成功。手术并发症包括急性血管闭塞2例,血管内膜撕裂C型以上15例,死亡1例。4年随访中,5例患者症状复发,其中3例为原扩张部位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8,(5):359-36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回顾性分析149例冠心病患者再次行PCI术后情况,对45例进展组和104例未进展组进行HRV时域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HRV指标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24 h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均明显低于病变未进展组(P<0.05);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不同病变进展支数之间的HRV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展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者HRV减低越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的HRV降低,且HRV的变化和冠心病患者进展组冠脉的病变进展支数无明显关系,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提示用HRV指标来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国外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困难和风险更大,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病变及血管迂曲等明显增多,多支多处病变是其显著特点[1],从而使介入治疗的技术操作难度加大。同时,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栓也是预防PCI术后发生MACE的经典治疗方案[2]。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明显地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PCI术  相似文献   

15.
张月琼 《贵州医药》2010,34(6):522-523
冠心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降低冠心病缺血事件,有助于靶血管血运重建。本文旨在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CI术后并发症及高血糖对行PCI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高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与高龄患者行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645例接受PCI手术的高龄(≥75岁,130例)和低龄(<75岁,5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入院时生化指标、PCI手术情况、PCI围术期和术后6个月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低龄冠心病PCI患者相比,高龄冠心病PCI患者平均体重较轻( P<0.01),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较低(P<0.05),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主干病变、双支和多支病变的比例较高(P均<0.05),血浆B型尿钠肽(BNP)(P<0.01)肌酐和尿素氮(P均<0.05)较高,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造影剂肾病及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率(P均<0.05)较高,术后住院时间较长(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75岁高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入院时合并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急诊PCI手术、多支病变、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等;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急性心衰为≥75岁高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年龄不是PCI禁忌证,鉴于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以及多支、复杂病变等危险因素,故在PCI手术之前,应完善对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慎重选择适应证、积极采取如水化治疗等预防措施,以降低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但部分患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存在靶血管缓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并且出现心脏生化标记物的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曲美他嗪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细胞水平对心  相似文献   

18.
马卉  谭强  侯萍  牛静 《河北医药》2016,(16):2547-2549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入选的40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配合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后进行PCI治疗,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需进行PCI人数。结果入选的40例患者共51支冠脉血管,其中29支冠脉血管病变静态FFR≥75%,应用ATP后仍然有16支血管FFR≥75%,所以未行PCI治疗,22支病变血管静态FFR<75%,行PCI治疗,接受PCI治疗血管共35支,27例患者,在注射ATP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2例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停药后自行缓解),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面色潮红、肠胃不适等症状,总不良反应发生9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可以有效的降低主观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加直观准确的评估患者心肌缺血程度与冠脉供血状况,护理人员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变化,还要有预见性,提醒医师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高危冠心病患者指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致严重心肌缺血或伴左室功能不全者。对这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尽快重建血运,可改善预后,但也明显增加了PCI的危险性。因此,及时、有效的术中急救护理,配合医生进行急救起着重要作用。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为l81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施行PCI,本文就术中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