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42篇
药学   8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给予恰当的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3.
1临床诊断 依病例特点,本病例应诊断为: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②2型糖尿病。③低T3综合征。④DDD型起搏器植入术后。⑤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摘要】背景:再同步化治疗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大约有1/3患者不能从中获益,也就是无反应者。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的研究在我院所有因符合CRT指征而行CRT植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 时限(QRSd)、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后的透视影像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侧位左右心室间电极直接距离(L)(水平距离 V ,垂直距离 H),正前位心脏横径(C)、胸腔横径(T),根据勾股定理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2=V12+L22)或(DD2=V22+L12);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 DD/C。并根据术后心脏彩超变化或临床症状评估分为显著有效(A组),有效(B组)和无效(C组)。结果:共有108个患者(平均年龄 64.34±9.35岁,51.9%男性,57.4%扩心病)纳入研究,A组(31)、有效组(56)和无效组(31);三组患者术后6月的LVEF、6-MWT、LVEDD、QRSd、NT-ProBNP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DD及DD/C在组内及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B组>C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D和DD/C是CRT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在ROC曲线分析中,DD(DD/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13)和0.741(0.835),A组和B组、B组和C组之间的DD(DD/C)截断值分别为54.84mm(0.551)和43.5mm(0.395)(P<0.05)。结论: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心室间电极距离与CRT临床疗效呈正相关,DD(DD/C)越大,CRT临床效果越好,并且也是预测CRT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42例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评价其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处理病变血管162支,其中前降支病变79例,回旋支病变24例,右冠脉病变54例,第一钝缘支病变3例,第一对角支病变1例,中间支病变1例,血管平均狭窄程度(92.51±9.05)%,经股动脉途径110例,经桡动脉途径32例,植入支架179个,植入支架的总成功率97.2%,支架平均长度为21.38±5.08 mm,支架的平均直径3.04±0.35 mm,支架释放压力平均为12.55±1.74atm,平均住院天数21.88±11.92 d。主要并发症:死亡3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急性冠脉搭桥1例,术中出现室速、室颤6例,均除颤成功。随访3月~2年,支架植入术后因心脏事件再次住院患者30例(占21.1%),支架内再狭窄8例,均为Medtronic AVE系列裸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4.5%,其余患者临床疗效均佳,无心脏事件及心绞痛发生,生活质量较好。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包括复杂病变在内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冠脉病变尤其是处理PTCA术中明显内膜撕裂和急性血管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7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袋血肿13例,电极脱位10例,心室纤颤8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6例,阈值一过性升高5例,感知不良5例,气胸3例,心室电极误入状静脉窦2例,脑栓塞2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心包填塞1例。结论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①造模组(M组)16只,采用0.05%ISO(5mg·kg-1.d-1×10d)皮下注射制作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②早期干预组(Pa组)12只,造模同时给予葛根素(100mg·kg-1.d-1)腹腔注射56d;③后期治疗组(Pp组)12只,造模10d后给予葛根素腹腔注射46d;④对照组(C组)8只。对各组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检测左室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进行VG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测算胶原容积积分(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和CTGF蛋白含量,RT-PCR检测CTGF mRNA水平。结果:Pa组、Pp组和M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CVF、心肌组织羟脯氨酸浓度和CTGF均较C组明显增加(P<0.01);Pa组和Pp组的左心重量指数、CVF、心肌组织羟脯氨酸浓度和CTGF均较M组明显减少(P<0.01),Pa组减少更明显。结论:葛根素减少胶原沉积,从而减轻和延缓ISO诱导的心肌纤维化,早期干预效果更明显,这种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TGF的过度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脂肪来源的基质干细胞,将其移植到发生梗死的动物心肌中可以改善心功能,其机制除分化为心肌、内皮细胞外,对宿主心肌细胞有无直接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脂肪基质干细胞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设计、时间和地点: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细胞分子学实验,于2007—12/2008—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研究所完成。材料:胶原酶Ⅰ、红细胞裂解液购自Invitrogen公司(美国),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购自GIBCO公司(美国)。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10只,取大鼠脂肪组织用胶原蛋白酶Ⅰ消化后培养获得脂肪基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乳鼠5只用于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根据培养环境分为4组,分别应用DMEM、常规培养脂肪基质干细胞上清、缺氧培养脂肪基质干细胞上清和渥曼青霉素进行培养,应用DMEM组为对照组。4组细胞均在缺氧条件下(O2、CO2、N2体积分数分别为0.02,0.05,0.93)培养3d。主要观察指标:Anexinv/PI双染色法测定心肌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结果:培养获得的脂肪基质干细胞,表型为CD44^+ CD90^+ CD31^- CD45^-。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常规脂肪基质干细胞组和缺氧脂肪基质干细胞组(P〈0.01),缺氧脂肪基质干细胞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常规脂肪基质干细胞组(P〈0.05)。渥曼青霉素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缺氧脂肪基质干细胞组磷酸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规脂肪基质干细胞组(P〈0.01)。渥曼青霉素组磷酸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脂肪基质干细胞能提高对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其机制可能和脂肪基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激活P13-K/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经过及一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32例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术8例,肺动脉导管裂栓术3例,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7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0枚,经下肢静脉溶栓30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肺动脉造影时,另1例死于溶栓后脑出血。结论:(1)肺动脉栓塞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应加强认识。(2)心电图、血气分析、D-二聚体、16层CT、肺血流灌注扫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肺动脉造影等检查都具有各自的有优缺点,应合理应用。(3)肺动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都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肺动脉栓塞。(4)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肺动脉栓塞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