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5月外科治疗的97例GIST。患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对患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7.3个月。完全切除术组患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无1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2795);但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比较。差异却有显性意义(P=0.00)。完全切除术患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其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结论 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脏转移的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伴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手术治疗的6例晚期GIST伴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6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均为阳性。其中5例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可见转移灶,1例手术姑息切除并辅以术中及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66个月(平均生存27.5个月),1、2、5年分别生存5、3、1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3例,1例行转移灶切除,其他2例分别带瘤存活14及18个月。结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辅以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首选和有效疗法;GIST远期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但患者仍有希望长期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o切除的55例患者分为凡切除加服药组(13例)和凰切除未服药组(42例),肿瘤未获凡切除的8例患者分为非R0切除加服药组(7例)和非R。切除未服药组(1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3—120)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94%和80%。R。切除加服药组、凡切除未服药组、非凡切除加服药组患者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4、24和23月;术后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97%和83%,3年PFS分别为100%、45%和83%.5年PFS分别为100%、28%和42%,R0切除加服药组PFS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均P〈0.05);而非R0切除亦未服药的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亡。获凡切除的55例患者16例肿瘤复发,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43%和58%。其中局部复发8例,肝脏复发3例,广泛复发5例:分别予以单纯伊马替尼治疗、手术加伊马替尼治疗以及伊马替尼加介入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5月、92.5月和48月;主动放弃治疗的1例17月后死亡。结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外科治疗的70例胃的GIST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行完全切除术63例,其中扩大切除术20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19例;行不完全切除7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72.1%和61.9%。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5),后者无一例生存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却有显著性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大小和性质、核分裂数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胃的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EI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7例,肠道外GIST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6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6例患者术后随访1~83(中位2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87%和82%。GIST位于胃、小肠和胃肠道外患者例数分别为103、45和4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例十二指肠GIST和9例直肠GIST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完整切除加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未完整切除加药物治疗及未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6、155、22和11例.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49%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不同部位的GIST患者预后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能够完全切除的277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切片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结果277例患者中男性176例,女性101例,年龄20~81(中位年龄57)岁;肿瘤位于结直肠28例,小肠76例,胃173例。均予以肿瘤完整切除,其中局部切除98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64例。扩大切除术115例:3种切除方式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71.9%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复发转移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特点。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197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直肠GIST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81(中位数54.5)岁。术后随访1~300(中位52.5)个月,复发和转移18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7例,单纯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5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0.0%及42.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1)、肿瘤Fletcher分级(P〈0.01)、核分裂像(P〈0.01)及术后远处转移(P〈0.05)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5)、核分裂像(P〈0.01)和术后远处转移fP〈0.01)是直肠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直肠GIST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原发灶大小、核分裂像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加前切除术或术前放疗加前切除术与Miles手术的远期效果。方法15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1983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原发肿瘤距肛门中位距离6.1cm,临床分期Ⅱ期69例,Ⅲ期88例(TNM,UICC)。放疗方法为术前直线加速器的盆腔四野照射,35~45Gy/4~5周;化疗方法为以氟尿嘧啶为主的联合化疗。予以术前放、化疗加前切除术52例(A组);术前单纯放疗加前切除术51例(B组);单纯Miles手术54例(C组)。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随访率91.7%。5年生存率A组71.1%,B组47.1%,C组42.6%;A组明显高于B和C组(P<0.05)。无瘤生存率A组61.5%,B组37.3%,C组35.2%;A组仍明显高于B和C组(P<0.05)。局部复发率A组13.5%,B组15.7%,C组11.1%;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率(包括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A组23.1%,B组49.0%,C组46.3%;A组明显低于B和C组(P<0.05)。但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化疗加前切除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方法可改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治经验及其病理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已确诊的61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0例(98.4%) CD117呈阳性,49例(80.3%)CD34呈阳性,37例(60.7%) Actin表达阳性,12例(19.7%) S-100表达阳性.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0.5 ~5)年,其中43例患者获得3年以上随访.本组3年总生存率为88.4% (38/43).依据2002年Fletcher局限性GIST危险程度分级标准,61例患者所占比例为:极低危险组9.8% (6/61),低危险组24.6%( 15/61),中危险组19.7%( 12/61)和高危险组45.9% (28/61).四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GIST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CD117阳性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手术方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对患者存活率、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随访的100例胰腺癌患者随访资料。结果 100例胰腺癌患者1、3、5年累计存活率69.0%,31.0%和11.0%,手术病死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和36.0%。COX回归分析手术方式和病理分期对生存时间及累计存活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切除程度R0~R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3、17.1和1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ICC分期Ⅰ期~Ⅳ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3、22.0、15.6和11.0个月,不同病理分期影响其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别为16个月、29个月和7.0%、36.0%(P<0.05)。有、无血管侵犯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6个月、26个月和0.28%(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的R0切除率、不同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位于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胃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效果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6.7%和79.3%.肿瘤完全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90.0%和85.4%,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的38.1%、0和0(P<0.05).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组与肿瘤及所在器官联合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胃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浸润型直肠癌合理的根治性切除范围与术后效果。方法 对未发现肝脏及其他远处转移的浸润型直肠癌 ,在实施标准性根治术 315例 (简称单一手术组 )的基础上 ,又按Dukes’A、B、C不同分期分别实施缩小性根治术 (D2 ) 116例 ;标准性根治术 (D3) 4 6 0例 ;扩大性根治术 (D4 ) 199例 (称分期手术组 )。结果 排尿机能障碍单一手术组 2 76例 ,占 78% ;分期手术组 5 75例 ,占 6 0 1% (P <0 0 5 )。性机能障碍 (仅统计男性 )单一手术组 174例 ,占 83% (174 2 10 ) ;分期手术组 383例 ,占 76 3% (383 5 6 2 ) (P <0 0 5 )。复发率单一手术组为 4 4 8% ;分期手术组为 4 5 5 % (P >0 0 5 )。 5年生存率单一手术组为 5 5 9% ;分期手术组为 5 4 3% (P >0 0 5 )。结论 单一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复发率和 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别意义 ,术后生存质量分期手术组优于单一手术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RFA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LRFA组)以及同期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PRFA组)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组)各30例的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组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3组间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手术切除组较另两组升高程度大、恢复慢(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LRFA组与PRFA组均优于手术切除组(均P0.05),而LRFA组手术时间长于PRFA组(80.7 min vs.45.2 min,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RFA组(6.7%vs.26.7%,P0.05);术后1个月,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肿瘤完全清除率均为100%,而PRFA组为8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PRFA组、手术切除组3年复发率分别为33.3%、60.0%、26.7%;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40.0%、73.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76.7%、90.0%,其中,PRFA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另两个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之间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对于原发性小肝癌,LRFA较PRFA消融率高,且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切除对门静脉受累胰腺癌根治术患者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85例门静脉受累胰腺癌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45)和常规组(n=40)。联合组给予胰腺癌根治术联合门静脉切除治疗,常规组采用姑息性旁路手术治疗。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中各项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分析、复发率、生存率等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和门静脉阻断时间均明显多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常规组(77.5%),P<0.05;联合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静脉切除联合胰腺癌根治术用于门静脉受累胰腺癌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术后247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113(中位26)个月,26例出现复发或(和)转移,1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和8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1)。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者(85.7%比81.0%。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0,RR=2.248,95%CI:1.081-4.677)、核分裂像(P=0.041,RR=2.220,95%C1:1.032—4.776)和肿瘤是否破裂(P=0.004,RR=5.183,95%CI:1.677—16.017)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是G1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伊马替尼可改善GIST术后中、高风险患者总体生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根治性切除术及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61个月,14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共8例复发、转移.其中7例肝转移,3例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1例服用伊马替尼,2例手术切除,1例未治疗;1例腹壁转移,行手术切除.本组16例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4%.结论 GIST肝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GIST肝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效果较好,联合服用伊马替尼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