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血糖负荷为基础的食物交换份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及营养摄入状况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体检中选取符合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减低(IGT)的患者63例(统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体型组38例(BMI 21.0±1.11),超重体型组25例(BMI26.6±0.95)。通过分期讲座、编制个体化低血糖负荷(GL)食谱等方式进行为期8个月的营养干预。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FBG、PBG、HbA1c、TC均显著降低(P<0.05),超重体型组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降低(P<0.05);膳食摄入方面,超重体型组平均每日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量均显著降低(P<0.05);正常体型组蛋白质摄入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摄入量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整个膳食GL显著降低(P<0.05),膳食纤维摄入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膳食摄入的合理性均得到较大改善。结论以GL为基础的食物交换份的干预模式易被IGR患者接受,利于患者控制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营养摄入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血糖生成指数(LGI)及低血糖生成负荷(LGL)的饮食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饮食知识、饮食结构的影响。方法 2010年6至9月整群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三真社区3个不同小区T2DM患者各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全天饮食干预组(A组)、早餐饮食干预组(B组)及对照组(C组)。通过3个月分组饮食健康教育和饮食干预,分析干预前、后3组患者饮食知识、膳食中食用油、血糖生成指数(GI)、血糖生成负荷(GL)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所有患者GI知识知晓率低(57.7%),每餐饮食的平均GI值(69.71±8.55)、全天饮食的GL值(132.45±16.25)、个人饮食全天食用油量[(39.95±20.64)g]均处于偏高水平。干预后,A组、B组患者GI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均较干预前提高(96.3%比57.1%,94.5%比60.5%,均P<0.05),C组患者无变化(干预前55.3%,干预后54.8%,P>0.05)。干预后,A组全天食用油量的改善优于B组和C组[干预前后的差值:(7.81±3.91)g比 (-5.12±1.37)g、 (-3.45±5.95)g,均P<0.05];每餐平均GI值的改善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A组(5.95±2.27)、B组(-0.85±1.87)、C组(-2.87±1.93)(均P<0.05);A组患者全天GL值的改善(11.31±4.31)优于B组(1.23±27.82)、C组(-0.43±18.40)(均P<0.05)。结论 干预前社区T2DM患者每餐平均GI值、全天GL值、全天食用油量偏高,对GI知晓率低。GI知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T2DM患者对GI饮食知识的知晓率,LGI及LGL饮食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膳食结构,其中全天饮食干预较早餐饮食干预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析血糖指数结合血糖负荷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调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食物低血糖指数(LGI)结合低血糖负荷(LGL)的营养干预,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代谢指标及营养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GLU、TG、CHO、MDA的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前后SOD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变化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WHR、BF、BW及BMI在干预后得到改善,两组BW、BMI干预前后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指数结合血糖负荷在糖尿病防治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及血脂在稳定水平,全面改善患者的营养摄入状况,提高抗氧化的能力,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连续2年(2011年-2012年)对医务人员空腹血糖(FPG)的调查及糖尿病(DM)、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评估,了解医务人员血糖水平趋势性变化和IFG、DM的发生状况,为医务人员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2012年体检的1851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从20岁~88岁,分医务、行政、退休三组检测FPG水平,按WHO诊断标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2012年,医疗卫生人员IFG发生率:男性6.65%(6.40%,6.90%),女性4.65%(4.75%,4.86%),男性高于女性(P<0.01);DM发生率:男性4.60%,女性1.41%,总检出率2.46%(2.38%、2.54%)。其中FPG水平分别是男性医务人员(5.37 mmol/L、5.33 mmol/L)(P>0.05),女性(5.21 mmol/L、5.15 mmol/L)(P<0.01)。结论:医务人员FPG水平男女差异明显,退休组比在职组高,IFG、DM发生率男性比女性高(P<0.01);以退休医务人员为高发组。因此老年医务人员更要加强锻炼,每年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红肉的摄入水平,探究红肉与血糖控制情况之间的关联。方法 纳入2019年5—7月蚌埠市“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某社区专病资料中的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一般问卷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血液生化检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红肉与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关系。结果 在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红肉和未加工红肉摄入量与T2DM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率没有显著关联,而对于加工红肉,相较于T1组(未摄入组)T2DM患者,T3组(高摄入组)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率显著增加(OR=2.318,95%CI:1.109~4.844),而T2组(低摄入组)则没有。年龄(OR=0.972,95%CI:0.945~1.000)较小和未采取药物治疗(OR=1.929,95%CI:1.111~3.349)的T2DM患者摄入加工红肉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摄入总红肉和未加工红肉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没有显著不良影响,而摄入加工红肉与血糖控制不良比例的增加呈显著正相关,但极少量摄入加...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人膳食结构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糖尿病人 (DM)、空腹血糖受损者 (IFG)与正常人群 (NFG)膳食结构、体检及生化指标的差异 ,探讨糖尿病社区干预的措施。方法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问卷、体检及生化检查。结果检出率 :本次参加调查的 94 3人中共检出糖尿病人 16 8例 (17.8% )、空腹血糖受损者 15 0名 (15 .9% )。血糖异常知晓率 :DM组为 75 .6 % ,IFG组 9.8%。膳食 :DM、IFG和 NFG组总能量平均摄入量分别为 2 2 72、2 5 10和 2 4 70 kcal;脂肪供能比分别为 34%、33.0 %和 33.2 %。体检及生化检查 :DM组和 IFG组血压、血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0 .0 5 ) ;肥胖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与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对确诊糖尿病人应加强膳食指导 ,在控制总能量的同时强调降低膳食脂肪摄入量。同时 ,为了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应将 IFG作为重点人群 ,提高 IFG知晓率 ,并积极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营养干预及血糖控制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94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给予孕期营养干预及血糖控制,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对比孕妇空腹血糖、体重、BMI、并发症以及围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增重、每周增重、BMI增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羊水过多、生殖感染、高血压、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生儿低血糖、早产、宫内窘迫、体积巨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GDM孕妇孕期营养干预及血糖控制,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控制体重增长、BMI增加,降低母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IGT)者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正常糖耐量(NGT)、IFG、IGT、2型糖尿病(T2DM)病人共52例,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IFG组、T2DM组的IR显著升高。且IFG组存在胰岛素功能减低及IR其程度较IGT明显。结论由NGT向IGT、IFG的演变过程中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及并发症控制的作用。方法选取门诊治疗的GDM患者586例,其中425例接受个体化营养干预孕妇为观察组,161例接受普通营养干预孕妇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饮食干预前、后餐后2 h血糖情况,并记录产妇并发症及剖宫产发生率情况。结果营养干预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午餐后2 h血糖及晚餐后2 h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午餐后2 h血糖及晚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降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午餐后2 h血糖降低,晚餐后2 h血糖水平无改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及感染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15.53%显著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稳定,达到降低孕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1198例,根据空腹血糖状态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尿病(DM)组,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并针对IFG组在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NGT组比较,IFG人群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减低;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超重患病率、存在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比率明显增高.与DM组比较,IFG组SBP、DBP升高程度不如DM组显著.IFG组随着年龄增高SBP、LDL-C明显增高;老年人群较青年人群血脂紊乱及高血压患病率增高.IFG组男性在DBP、TC及肥胖/超重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结论]IFG时期已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肥胖/超重、血压升高趋势:IFG人群在年龄和性别上临床代谢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1.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营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目的 : 通过营养教育 ,观察糖尿病患者对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glycemic index,GI)知、信、行的变化 ,以及改变膳食 GI对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 选择了 72例糖尿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 2组。试验组以食物 GI为主要教育材料 (GI组 ) ;对照组以食物交换份 (food ex-change list,FEL)为主要教育材料 (FEL组 )。采用课堂讲座、个别辅导、电话咨询等方式教育 5个月。观察教育前后研究对象对所授知识的知晓率、膳食行为、血糖和血脂变化等。结果 : 经过连续教育 5个月后 ,GI组对 GI问题知晓率由 0 %提高到 92 .2 %(P<0 .0 1 ) ,FEL组对 FEL问题的知晓率由 6 .5 %提高到 79.4%(P<0 .0 1 ) ;GI组空腹血糖 (FBG)、餐后 2 h血糖 (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总胆固醇 (TC)、血脂综合指数 (LCI)均有显著性下降 (P<0 .0 1 ) ,FEL组仅 FBG、2 h PBG有显著性下降 (P<0 .0 1 )。结论 : 糖尿病营养教育是控制血糖、血脂的有效手段 ;GI知识较易被患者理解和掌握 ,通过 GI知识教育达到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效果较为理想 ,便于在医院门诊和社区教育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低血糖生成指数膳食对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低血糖生成指数(low glycemic index,LGI)膳食干预对社区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人民街18个居委会,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个居委会,每组随机选取IGR患者38例。在接受GI知识教育后,实验组采取LGI膳食干预8个月,观察患者的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膳食干预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采取低GI膳食可有效地控制IGR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GI膳食指导在维吾尔族社区人群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80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GI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对照组以食物交换份法和平衡膳食教育为主。通过社区集中授课、小课堂实物演示、门诊和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6个月,以患者的生化指标为研究指标,观察教育前后的变化。结果与教育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教育后FPG、2hPBG、TG值显著降低。对照组教育前后各指标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进行低GI膳食指导,可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膳食碳水化合物和生糖负荷与中国成人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危险的关系,为膳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根据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计算膳食生糖负荷(glycemic load,GL)。以膳食GL作为指标,采用单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膳食碳水化合物与中国成人血脂水平的关系;采用趋势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膳食碳水化合物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危险的关系。结果膳食GL与人群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负相关,高GL可降低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患病危险;膳食GL与人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负相关,高GL可增加低HDL-C血症患病危险;膳食GL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呈负相关,但未见高GL对高TG血症患病风险有显著影响。结论以粮谷类食物为主,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中国传统膳食模式有利于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谷物淀粉的慢消化性能与餐后血糖应答。方法采用Englyst方法对淀粉进行体外营养学分类,同时10名空腹健康志愿者分别试食含碳水化合物50g的葡萄糖粉与不同淀粉,测餐后120min血浆中血糖水平并计算出血糖生成指数(GI)与增加血糖生成指数(EGI)值。结果在碳水化合物分类中谷物淀粉中主要含有SDS,约为50%。以葡萄糖GI为100%,不同谷物淀粉的GI均大于90%,属于高GI食品,但是其EGI均为正数。结论不同谷物的淀粉都有良好的慢消化性能与相似的餐后血糖应答,它们吸收缓慢而持久,可维持餐后血糖稳态,对健康有利。  相似文献   

16.
常见谷类和薯类的血糖生成指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 测定我国常见谷类和薯类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值 ( Glycemic Index,GI) ,探讨碳水化物种类、加工方法与食物消化吸收和血糖应答的关系。方法 : 根据食物碳水化物的含量计算含有 5 0 g碳水化物的食物量 ,用 5 0 g葡萄糖为对照物。每组 8~ 1 2人测空腹血糖后 ,服用实验物 ,测定 2 h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根据 Wolver方法计算食物的 GI值。结果 : 测定了 9个糖类和 62个食物的 GI值。结论 : 相同量的碳水化物的食物有不同的 GI值 ;GI值的高低与食物中碳水化物的利用有关。食物的加工方式和碳水化物的种类对 GI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发生多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929名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及相关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空腹血糖正常(NFG)、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及2型糖尿病组群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脂肪肝的变化特点,观察三组多代谢异常的检出率及聚集状况。结果NFG、IFG和2型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尿酸水平及脂肪肝发生率依次递增,多代谢异常在IFG和2型糖尿病人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NF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仅高三酰甘油和脂肪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3.98,P〈0.05)。各组代谢异常聚类随血糖水平的增高而相应升高,这种关系在代谢异常个数≥3时尤为密切。结论IFG和2型糖尿病人群暴露于代谢异常聚集的风险高于NFG组,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及时干预多代谢异常,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亚甲减患者的糖脂代谢及血尿酸(UA)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亚甲减进行分组,其中T2DM伴亚甲减的60例患者纳入A组,T2DM未伴亚甲减的140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的脂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以及UA水平。结果 A组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以及葡萄糖耐量餐后2 h血糖(OGTT 2hPG)、 UA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2DM伴亚甲减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及血尿酸水平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综合干预管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方法]对某大型企业在职职工1 817人,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和餐后2 h静脉血浆血糖。对检出的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2年。[结果]干预管理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经常锻炼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较干预前下降。60例中有14例发生糖尿病,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年转变率为3.8%,单纯糖耐量减低(IGT)为10.5%,空腹血糖受损兼有糖耐量减低(IFG/IGT)为27.8%。IFG与IGT糖尿病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高于IF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T与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FG、IGT及IFG/IGT者均应给予积极的干预,特别是对IFG/IGT者,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多因素干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为期两年的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的影响。方法对102例T2DM患者强化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随访2年,追踪观察强化控制前后的85例患者血糖、血压、血脂、BMI和UACR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T2DM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强化治疗后,UACR降低[(31±26)mg/gvs(44±46)mg/g,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的变化值与UACR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7和0.358,P0.05),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的变化值是影响UACR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血糖、血压及血脂的强化控制,尤其是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能降低T2DM患者的UACR,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