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整合子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主要类型,研究Ⅰ类整合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检测3类整合子整合酶的编码基因,并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运用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及其排列顺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未检测到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其中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全长序列含有Ⅰ类整合子整合酶、Aac A4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IMP-25金属β-内酰胺酶、OXA-30 β-内酰胺酶和Cat B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及其相应的基因重组位点,GenBank登录号为EU588392,其中IMP-25为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结论 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整合子类型是Ⅰ类整合子,并且该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其中一个是金属β-内酰胺酶新亚型IMP-25,在分子水平上阐述了I类整合子参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和增效法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设计合成金属β-内酰胺酶和整合子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33.80%),美罗培南(33.45%)、头孢他啶(27.87%)、头孢吡肟(36.24%)、庆大霉素(45.30%)、阿米卡星(36.94%)、环丙沙星(33.10%)、左氧氟沙星(37.63%)、氨曲南(47.39%)、哌拉西林(35.1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8.57%);多重耐药菌占34.84%(100/287),泛耐药菌株占9.41%(27/287);共有9株铜绿假单胞菌呈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其中2株产IMP-9型MBL,1株产IMP-25型MBL,4株产VIM-2型MBL;有8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携带了Ⅰ类整合子,但只有2株成功扩出可变区,其中1株携带了IMP-9基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MBLs的基因型以IMP-9、IMP-25和VIM-2为主;MBLs的基因环境较为复杂,部分MBLs为整合子所携带.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PA)多重耐药性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点,以往的研究多注重PA的天然耐药机制,如外膜渗透性降低及泵出机制。近年来,在PA中发现了多种β-内酰胺酶,如广谱酶中的PSE-1。SHV-1.超广谱酶中的VEB-1。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紊(如亚胺培南)耐受的金属β-内酰胺酶。但上述研究只局限于细菌的单一耐药机制。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接触过抗生素的病原菌也会出现对抗生紊的多重耐药。基因盒一整合子系统是细菌基因组中可移动的基因克隆和表达单位,能携带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组分,形成多种基因的组合、排列,对细菌及质粒基因组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常涉及到抗生素的耐药基因。与细菌产生多重耐药和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细菌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有70余种,整合子作为一个移动遗传元件,通过质粒、转座子在细菌同种或不同种属间进行基因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病原菌中广泛传播。整合子结构是国际上研究细菌多重耐药机制、监测细菌耐药性播散趋势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金属β-内酰胺酶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及其流行亚型,完善广州地区金属β-内酰胺酶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双纸片增效法对16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的菌株,采用PCR检测5类金属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IMP家族、VIM家族、GIM-1、SPM-1和SIM-1),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检测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进行比对分析并制作分子进化树.结果:16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出22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的菌株,IMP阳性15株(9.1%),其中11株为IMP-9亚型,另外4株携带一个新的亚型,命名为IMP.25,VIMI阳性5株(3.0%),均为VIM-2亚型,未检测到GIM-1、SPM-1和SIM-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结论: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已经出现多型化的特征,同时存在IMP型和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流行,本次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金属β-内酰胺酶亚型(IMP-25),为IMP家族金属p.内酰胺酶的多样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情况、临床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并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研究β-内酰胺酶基因及I型整合子携带情况,为本地区治疗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临床标本中检出的66株鲍曼不动杆菌株病原菌,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扩增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整合子基因。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及呼吸内科病房,标本以来源于呼吸道标本最为常见。大多数菌株显示出多重耐药性,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及含酶抑制剂较敏感。I型整合子基因的检出率为54.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可普遍存在于医院环境中,亚胺培南和含酶抑制剂可作为该菌感染的治疗药物。β-内酰胺酶基因及I型整合子基因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3株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质粒介导的喹酮类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别。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3株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NCCLS表型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采用TEM、SHV、CTX-M-1组、CTX-M-2组、CTX-M-13组、OXA-1组、OXA-2组、OXA-10组、PER-1、VEB-1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以及TEM、CTX-M-13组、OXA-1组全编码基因引物、I类整合酶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和DNA序列分析;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PFGE检测。结果3株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均为产ESBLs菌株,ESBLs基因型别为CTX-M-14,其中2株细菌同时产生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1株同时产生TEM-1和OXA-30型广谱β-内酰胺酶,I类整合酶基因均为阳性;这些菌株对青霉素类、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以及多种喹诺酮类均显示耐药。3株菌株中有2株的PFGE谱型相同。结论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可同时产生CTX-M-14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引起多重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临床应加强检测。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GIM-1和SIM-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属β-内酰胺酶(简称金属酶,MBL),水解底物广泛,但相对其他β-内酰胺酶是研究较少的一类酶.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一些沉默的金属酶被激活,产酶菌株增多,一些新的金属酶基因不断被发现,尤其是由整合子介导的金属酶基因的存在使得临床治疗失败.将从新的金属酶基因的发现与传播、酶动力学参数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等几方面,对新发现的获得性金属酶GIM-1和SIM-1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β-内酰胺类酶是一类需要金属离子协助才能发挥催化活性的一类广谱β-内酰胺酶,它能水解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不被临床所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抑制。由于该酶位于质粒(整合子)上,极易在细菌中扩散,近期发现的携带NDM-1金属β-内酰胺酶超级细菌证实了这一担忧。因此,本文从分类、结构、催化机制以及进化等方面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对抗菌治疗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属于B型β-内酰胺酶,携带该酶基因的细菌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由于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抑制剂出现,所以在面对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作用时,人们显得束手无策。金属β-内酰胺酶催化水解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时,都需要有锌离子的参与。金属酶在金属离子结合位点都拥有不同数量的锌离子配体,但是金属离子的确切作用仍然是有争议的。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简述了金属β-内酰胺酶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金属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酶中的B亚群,带有该酶的细菌表现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该基因可通过染色体和转移基因在不同种细菌间传递,造成广泛耐药。本文主要综述了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分子结构与作用、MBLs抑制剂的最新研究,基于无机生物学模拟的MBLs抑制剂及催化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陈聪  叶英 《安徽医药》2012,16(10):1396-1398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发现PMQR阳性菌株也往往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而表现为多药耐药,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类细菌产生了能分解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ESBLs的发生率和主要型别在世界各地的报道各不相同,现就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菌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建荣  刘群  王玉莲  张艳红  刘金伟  刘静 《天津医药》2007,35(4):259-260,F0003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oprD2基因和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以及Ⅰ类整合酶基因检测和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TEM、GES型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ant(2″)-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扩增阳性。oprD2基因扩增检测呈缺失型。qacEΔ1-sulⅠ、intⅠ1基因扩增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抗生素灭活酶及耐消毒剂和Ⅰ类整合酶基因。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烧伤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β-内酰胺酶是细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β-内酰胺酶按照各自的底物和抑制轮廓分为4组,根据各自的氨基酸序列分属于A、B、C、D共4种分子类别。细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突变可引起广泛耐药,以TEM和SHV为代表的A类酶的突变多发生在结构基因上,其单点苛多点突变衍生出大量的新型超广谱酶。结构基因以外区域的突变多数发生于启动基因或调节基因,后者的改变往往造成结构基因的过度表达,使产酶量大增而导致耐药。B类金属β-内酰胺酶可通过启动基因上的多点突变产生耐药。C类酶的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调节基因上,通过对产酶量的调控引起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4.
革兰阳性细菌整合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造成抗菌药物有效性下降。可移动遗传元件整合子被认为是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重要原因。以往对整合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革兰阴性菌中,但是近年来在革兰阳性菌中也发现了Ⅰ类整合子。本文就革兰阳性菌中整合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产金属β-内酰胺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酶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纸片协同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测定产酶株所产β-内酰胺酶对亚胺培南的稳定性和丝氨酸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保护效应;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用PCR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全基因,并测序。结果 纸片协同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4株,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酶稳定性试验显示,4株产酶菌产碳青霉烯水解酶。酶抑制试验表明,克拉维酸对这4株菌所产酶无抑酶保护效应,而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EDTA对4株菌所产酶有抑制作用,且酶活性能被ZnCl2复活。等电聚焦显示,2株菌(710、750)产的碳青霉烯水解酶pI为6.6,l株菌(603)的pI为6.2,EDTA抑制试验证实均为金属β-内酰胺酶。PCR结果显示,以4株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所设计的金属β-内酰胺酶全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2株(750,7lO)扩增结果为阳性,进行序列分析,均为867bp。经GeneBank网上同源性比较.发现与金属酶Ll的编码基因blaS(注册号AJ291672.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710和750号产Ll型金属β-内酰胺酶;603号可能产非Ll型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6.
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是近十余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C类β-内酰胺酶。根据与染色体C类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将其分为6组。此类酶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氨曲南耐药,外膜蛋白丢失的菌株甚至出现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在质粒间及质粒与染色体间的转移主要是通过转座子或整合子为工具实现的。与染色体介导AmpC酶不同,除DHA型外,大多数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产生是不可诱导的。  相似文献   

17.
59株大肠杆菌中整合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59株耐头孢西丁大肠杆菌整合子的分类、结构及其在介导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对其阳性菌株可变区(Int)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2种抗生素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结果:59株大肠杆菌中,45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76%);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绝大多数为aadA5和dfr17;仅有2株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盒;整合子阳性组抑菌浓度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耐头孢西丁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盒是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对介导β-内酰胺类耐药方面,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因盒-整合子系统介导细菌多重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盒-整合子系统是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可捕获表达耐药基因,并通过质粒或转座子在细菌中水平传播。现就整合子的发现、结构、分类;整合子对基因盒的捕获、表达;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以及整合子的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整合子是可以定位于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它可以通过位点特异性基因重组来捕获、整合或剪切基因盒,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进行水平转移,从而增强细菌的生存适应性。目前发现的整合子主要分为I、II和III型,针对I型整合子的研究已较广泛和深入,而对II型和III型整合子的研究并不多见,可能是因为它们在菌株中的存在并不常见。目前发现含有III型整合子的菌种不足10种。尽管如此,II型和III型整合子在耐药性传播中起的作用却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参考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报道的II型和III型整合子的结构以及它们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7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调查和研究南京地区7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7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结果7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7.1%,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61.4%和64.3%,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肟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有40株菌检测到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且均对头孢吡肟等抗生素耐药,2株为GES型,1株是VEB型,未检出CARB、DHA和PER基因。结论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以TEM型为主,其对β-内酰胺类的高耐药率与TEM型基因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