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介导的特异性靶向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本室构建的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可溶性表达产物,并用Western blot、分子筛层析、流式细胞仪和玫瑰花环试验鉴定纯化产物;采用^51Cr释放试验测定其介导的体外靶向杀伤活性;采用人B淋巴瘤裸鼠移植瘤腹腔模型测定其介导的体内靶向杀伤活性。结果 纯化的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具有与Jurkat细胞(CD3^ )和Daudi细胞(CD20^ )结合的活性,且能同时与Jurkat 和Daudi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环;在体外能介导激活的T细胞杀伤Daudi细胞;在人B淋巴瘤裸鼠移植瘤腹腔模型生物治疗中,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能抑制腹水的形成,明显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结论 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在体外和体内均能介导激活的T细胞杀伤表达CD20抗原的肿瘤细胞,是一个有望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抗CD20单克隆抗体体外诱导B淋巴细胞株凋亡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体外培养Daudi、Ramos、Namalwa和Raji细胞,采用X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测定Daudi、Ramos、Raji和Namalwa细胞经Rituximab 20μg/ml作用24小时后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Daudi、Raft和Namalwa淋巴瘤细胞有轻度的抗增殖作用,对Ramos细胞无抗增殖作用,抗增殖作用与单克隆抗体作用浓度无关。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4株细胞无明显诱导凋亡作用,抑制率在3%-10%之间波动。Na—malwa和Raji细胞株经抗CD20单克隆抗体作用24小时后,Bcl-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单药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Daudi、Namalwa和Raji细胞株有轻度抗细胞增殖作用,但与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无明显相关。单药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Daudi、Namalwa、Raji和Ramos细胞株有微弱的诱导凋亡作用。Namalwa和Raji细胞株经抗CD20单克隆抗体作用24小时后Bcl-2表达下调,这可能是抗CD20单克隆抗体增敏细胞毒药物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活化体系及最佳感染时间,构建小鼠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CD19CAR-T),并验证其在体内外的杀伤效果.方法磁珠分选纯化小鼠的脾脏CD3^(+)T细胞,在可溶性抗CD3/CD28抗体、佛波酯+离子霉素、包被抗CD3/CD28抗体3种不同条件下刺激培养,分别于8、24、48和72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情况;用包含小鼠CD19抗体的scFv质粒转染Plat-E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后感染活化的CD3^(+)T细胞,制备鼠特异性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CD19 CAR-T).mCD19 CAR-T细胞在体外与B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A20细胞的靶向杀伤效果;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体内输注mCD19CAR-T细胞,检测CAR-T细胞的体内杀伤和分布情况.结果包被抗CD3/CD28抗体的刺激活化效果最佳,且在刺激后24~48h具有较好的细胞活性;抗mCD19的逆转录病毒感染CD3^(+)T细胞效率[(32.27±7.56)%]稳定,制备的mCD19 CAR-T细胞可特异性杀伤A20肿瘤细胞,48 h时A20细胞凋亡率为24.3%;体内检测发现输注mCD19CAR-T细胞第6天即可检测到脾脏中CD19+细胞比例[(1.83±0.58)%]显著降低,到建模后第12天骨髓和脾脏中CD19+细胞清除更为显著,与A20细胞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脏:(0.36±0.04)%对(47.00±13.46)%,P<0.001;骨髓:(1.82±0.29)%对(37.30±1.44)%,P<0.0001].且mCD19 CAR-T细胞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均有分布,GFP+CD3^(+)CAR-T细胞比例分别为(2.90±1.12)%、(4.96±0.80)%、(13.55±1.56)%,以骨髓中占比最高.结论获得优化的CD3^(+)T细胞活化刺激体系和最佳感染时间,稳定构建了抗mCD19 CAR-T细胞,并在体内外验证其具备良好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人可溶性CD40配体(rhsCD40L)及CD40L基因转染细胞(CD40L-TC)对恶性B淋巴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hsCD40L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rhsCD40L和CD40L-TC,分别与恶性B淋巴细胞株XG2,XG7,U266,8226,Raji及Daudi共同作用,分析了CD40激发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锥虫蓝计数法),细胞周期(碘化丙锭掺入法),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法)以及细胞凋亡(Anexin-V-ETTC法)的效应。结果 (1)恶性B淋巴细胞株CD40表达呈异质性,XG2高表达CD40,8266,Raji和Daudi中度表达,而XG7和U266不表达CD40。显微镜下观察发现,rhsCD40L(5μg/ml)可引起XG2或Daudi细胞的同型聚集,该效应在作用6-8h后即可出现;与CD40L-TC细胞共育后(肿瘤细胞;CD40L-TC=5:1),XG2,Raji和Daudi细胞可粘附于CD40L-TC表面;(2)rhsCD40L和CD40L-TC均可显著抑制XG2,Raji和Daudi细胞的体外增殖,导致XG2细胞呈现G1期阻滞,而Raji和Daudi细胞阻滞于G2期,并诱导XG2,Raji,Daudi细胞的凋亡,凋亡率分别为:XG2细胞23.3%和18.8%,Raji细胞阻滞于G2期,并诱导XG2,Raji,Daudi细胞的凋亡,凋亡率分别为:XG2细胞23.3%和18.8%,Raji细胞11.6%和8.9%,Daudi14.2%和15.9%;(3)表型分析显示;rhsCD40L/CD40L-TC可明显上调XG2,Raji和Daudi细胞CD95的表达水平以及Raji细胞CD80的表达,而下调Raji细胞CD18的表达。结论 rhsCD40L能直接并显著地抑制恶性B淋巴瘤细胞株Raji,Daudi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2的体外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上调Raji细胞免疫共刺激株Raji,Daudi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2的体外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上调Raji细胞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具有膜型CD40L的同样生物学功能,故rhsCD40L具有潜在的抗恶性B淋巴细胞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作用特点和其人源Fc段结合人树突状细胞(DC)的特点,探讨抗CD20单克隆抗体激发人DC呈递肿瘤抗原从而诱导抗淋巴瘤的细胞免疫效应。用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Dc生成。对高表达CD20的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分别进行抗CD20单克隆抗体单独作用(R组)、加热诱导凋亡(A组)、诱导凋亡同时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作用(R+A组)。经上述处理的肿瘤抗原分别负载于DC,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C对肿瘤抗原的吞噬作用,用抗原处理的DC进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ELISPOT分析效应细胞一干扰素产生和用MTT法分析效应细胞对Raji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R组处理的DC无明显吞噬现象,A组中易见DC吞噬凋亡小体,而R+A组中DC吞噬较多的细胞碎片。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个实验组DC上的CD80、CD86、HLA.DR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其中R+A组的CD86表达阳性率明显大于R组和A组(P〈0.05)。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CD8^+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组(R组和R+A组)CD56^+细胞数均有所增加,与不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ELISPOT方法证明,各实验组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当效靶比为1:10时,R+A组斑点数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MTT法测定杀伤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对Raji细胞的杀伤率均较对照组增加,其中R+A组的杀伤率高于R组和A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能够介导DC产生抗淋巴瘤效应,即激活并扩增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抗CD20单克隆抗体同时加凋亡诱导处理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能进一步增强抗淋巴瘤的细胞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抗CD3 /抗CD2 0 微型双功能抗体介导的特异性靶向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本室构建的抗CD3 /抗CD2 0 微型双功能抗体可溶性表达产物 ,并用Westernblot、分子筛层析、流式细胞仪和玫瑰花环试验鉴定纯化产物 ;采用51Cr释放试验测定其介导的体外靶向杀伤活性 ;采用人B淋巴瘤裸鼠移植瘤腹腔模型测定其介导的体内靶向杀伤活性。结果 纯化的抗CD3 /抗CD2 0 微型双功能抗体具有与Jurkat细胞 (CD3 )和Daudi细胞 (CD2 0 )结合的活性 ,且能同时与Jurkat和Daudi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环 ;在体外能介导激活的T细胞杀伤Daudi细胞 ;在人B淋巴瘤裸鼠移植瘤腹腔模型生物治疗中 ,抗CD3 /抗CD2 0 微型双功能抗体能抑制腹水的形成 ,明显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结论 抗CD3 /抗CD2 0 微型双功能抗体在体外和体内均能介导激活的T细胞杀伤表达CD2 0 抗原的肿瘤细胞 ,是一个有望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体外激活T淋巴细胞的方法及活化后T淋巴细胞的免疫学特征,利用抗CD3、抗CD28抗体在体外刺激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检测淋巴细胞转化,CD8^+CD25^+细胞比例和肿瘤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等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在抗CD28抗体的协同作用下,抗CD3抗体的刺激活性明显提高,CD8^+CD25^+细胞比例明显增加,TGF-β的表达下调.结论:抗CD28抗体协同刺激可以提供第二信号,使T淋巴细胞充分活化,TGF-β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株培养上清对CD4^+和CD8^+T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探讨AML的免疫抑制的形成机制,将3种AML细胞株(HL-60、NB4和U937)培养上清和普通培养液按不同比例混合,用于培养CFSE染色的淋巴细胞.抗CD3抗体和抗CD28抗体刺激3天后,标记7AAD和相应荧光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T细胞亚群CFSE荧光强度和7AAD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增殖和凋亡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AML细胞株中有2种(HL-60和NB4)培养上清可显著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并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同样,HL-60和NB4细胞株培养上清亦可抑制刺激后的CD4^+T细胞的凋亡,但对刺激后的CD8^+T细胞的凋亡并无明显影响.相反,HL-60和NB4细胞株培养上清可显著增加增殖的CD8^+T细胞的凋亡.结论:AML细胞株培养上清液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对增殖的CD8^+T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可能是AML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A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T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19的表达及CD28/CD152和CD80/CD86在外周血T、B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CD3^+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D3^+CD8^+T细胞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和CD8^_T细胞上CD28和CD19^+B细胞上CD80、CD86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而CD152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也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但在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却显著降低(P〈0.05);血清IgG、IgA及CRP、IL-6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152:CD80/CD86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苦豆子总碱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外周血和结肠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8^+CD28^-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将72只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5-氨基水杨酸组,苦豆子15,30,60mg/kg组共6组,每组12只。②造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备结肠炎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③给药:造模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2mL/只,1次/d。5-氨基水杨酸组灌胃5-氨基水杨酸400mg/kg,苦豆子15,30,60mg/kg组灌胃酸苦豆子总碱15,30,60mg/kg,其他2组灌等量生理盐水。④取材:在第1周和第3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测定结肠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CD4^+CD25^+,CD8^+CD28^-的表达水平,观察苦豆子总碱对模型大鼠急慢性期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建模第1周:模型组结肠内T细胞亚群CD4^+CD25^+,CD4^+CD25+/CD25^-,CD8^+CD28^-及CD8^+CD28^-/CD2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苦豆子各剂量组数据虽低于模型组,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不显著(P〉0.05)。②建模第3周: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的CD8^+CD28和CD8^+CD28^-/CD2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苦豆子30,60mg/kg组[CD8^+CD28:(11.3&;#177;1.3)%,(5.4&;#177;2.2)%,(5.8&;#177;3.2)%,(6.0&;#177;4.2)%;CD8^+CD28^+/CD28^+:(1.2&;#177;0.8)%.(0.4&;#177;0.1)%,(0.5&;#177;0.2)%,(0.5&;#177;0.4)%;P〈0.05,0.01];结肠组织中的CD8^+CD28^-和CD8^+CD28^-/CD28^+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苦豆子30,60mg/kg组[CD8^+CD28^-:(17.4&;#177;4.2)%,,(3.8&;#177;4.5)%,(3.9&;#177;4.0)%.(4.2&;#177;3.6)%;CD8^+CD28^-/CD28^+:(1.8&;#177;0.3)%,(0.7+0.3)%.(0.7+0.2)%,(0.7&;#177;0.3)%:P〈0.05,0.01]。结论:苦豆子总碱30,60mrg/kg能下调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慢性期高表达的CD8^+CD28-T细胞。  相似文献   

11.
抗CD3抗体(HIT3a)基因突变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可溶性抗CD3scFv片段的表达量,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CR法致抗CD3scFv基因突变;用DNA限制性酶切指纹图谱以及Western blot法筛选突变克隆;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活性;用^125I标记抗体,进行竞争抑制试验;采用^51Cr释放试验,进行抗CD3scFv片段介导的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抗CD3scFv抗体突变克隆菌株m2为重链第六位氨基酸突变,即E(GAG)→Q(CAG)。突变后的可溶性抗CD3scFv片段表达量(1μg/ml)比突变前(0.01μg/ml)高100 。突变前、后的抗CD3scFv片段与Jurkat细胞(CD3^ )的结合特异性改变。m2能竞争性封闭亲代鼠源性抗体HIT3a与CD3阳性的Jurkat细胞的结合位点。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由m2与IL-2共刺激产生的CD3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比单用IL-2刺激产生的LAK细胞强。结论 通过对抗CD3scFv抗体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实现了该抗体片段的高表达;m2能与CD3^ 的Jurkat细胞结合;也能激活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产生CD3AK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D28、CTLA-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23例发病期AA、10例恢复期AA患者和15名正常人骨髓细胞中CD3^+CD4^+T细胞上CD28、CTLA-4表达率,Th1、Th2细胞比例,评价CD28、CTLA4表达与Th1/Th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CD3^+CD4^+T细胞上CD28、cTLA4表达率及CD28^+/CTLA-4^+比值分别为(31.40±10.83)%、(2.45±1.30)%、17.02±13.44,AA患者发病期分别为(39.84±10.89)%、(1.43±0.67)%、43.04±37.61,AA患者恢复期分别为(22.00±9.08)%、(3.46±2.26)%、10.49±7.8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患者发病期CD28显著升高(P〈0.05),CTLA-4显著下降(P=〈0.01),CD28^+/CTLA4^+比值相应地亦显著升高(P〈0.05),而恢复期上述数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对照组Th1、Th2细胞、Th1/Th2比值分别为(4.21±2.11)%、(1.99±1.27)%、2.46±1.28,AA发病期为(11.13±4.96)%、(2.46±1.65)%、5.20±1.98,恢复期分别为(5.39±4.29)%、(2.53±2.41)%、2.87±1.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发病期Th1增高,Th1、Th2平衡向Thl偏移(P值均〈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A患者CD28^+/cTLA4^+比值与Thl/Th2比值呈正相关(P〈0.05),ANC与CD3^+CD4^+CD28^+T细胞数呈负相关(P〈0.01),与CD3^+CD4^+CTLA-4^+T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①AA发病期患者骨髓CD4^+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CD28升高,而CTLA-4下降,AA患者骨髓T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②CD28/CTLA-4比值与Th1/T12.比值呈正相关提示:CD28、CTLA-4表达失衡可引起Th细胞格局偏移,Th1型细胞增多。③ANC和CD28、CTLA-4间相关分析进一步说明CD28、CTLA-4与AA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细胞CD4/CD8比值及CD4^+ CD25^+T细胞(Tn细胞)的数量,探讨其在RA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T细胞及TR细胞的数量。结果 49例急性期RA患者的CD4/CD8比值和TR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组。28例RA患者治疗后的TR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而CD4/CD8比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治疗后症状改善患者,TR细胞数量明显上升,RA的发病和发展与该细胞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靶向CD33抗原双特异性及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对T细胞增殖及其抗白血病作用。方法构建抗CD33scFv-抗CD3scFv的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CD33-BiTE)及在BiTE基础上加入CD80胞外段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CD33-TriTE)表达载体, 使用真核细胞表达系统表达蛋白并进行亲和层析纯化。检测CD33-BiTE及CD33-TriTE对T细胞活化增殖功能及对白血病细胞杀伤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①成功构建了CD33-BiTE及CD33-TriTE表达载体, 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纯化得到的融合蛋白能与相同靶抗原流式抗体竞争结合于靶细胞表面。②CD33-BiTE及CD33-TriTE分别与人T细胞共培养12 d后, T细胞数扩增至基线值的(33.89±19.46)倍和(81.54±23.62)倍, CD33-TriTE促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优于CD33-BiTE(P<0.05)。③体外实验证实CD33-BiTE和CD33-TriTE均可增强T细胞对表达CD33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浓度越高, 抗体的杀伤作用越强。④与CD33-TriTE相比, CD33-BiTE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增加其PD-L1表达, 而TriTE对过表达PD-L1的Molm13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结论该研究构建了CD33-BiTE及CD33-TriTE表达载体, 并在真核细胞表达了融合蛋白, 体外实验证实其促T细胞增殖活化的特性, 并具有促T细胞抗白血病作用。其中CD33-TriTE较CD33-BiTE促增殖效果更强, 且对PD-L1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杀伤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G—PB)与稳态骨髓(SS—BM)中CD4^+、CD8^+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的差异。依据细胞表面CIM5RA和CD62L的表达将CD4^+、CD8^+T细胞划分为初始T细胞(naive,CIM5RA^+CD62L^+)、中心记忆T细胞(centralmemory,TCM,CIM5RA—CD62L^+)、效应记忆T细胞(effeetor memory,TEM,CIM5RA^-CD62L^-)、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rminally difierentiated effeetor memory,TTTp,CIM5RA^+CD62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的比例组成,并计算每微升采集物中各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结果表明:G—PB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组成及CD4^+/CD8^+比值均高于SS—BM(P〈0.05);G—PB中CD4^+初始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SS—BM(P〈0.001),而CD4^+TEM比例显著高于SS—BM(P〈0.001);G—PB中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与SS—BM无显著差异(P〉0.05);与SS—BM相比,G—PB中CD4^+CD62L^+T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每微升G—PB移植物中的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高于SS—BM(P〈0.001)。结论: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在相对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G—PB和SS—BM移植后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研究长期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睾酮和CD4^+/CD8^+T细胞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长期机械通气COPD患者42例为研究组,稳定期COPD患者34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睾酮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睾酮水平、CD4^+/CD8^+T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血清睾酮与CD4^+/CD8^+T细胞比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机械通气COPD患者血清睾酮、CD4^+/CD8^+T细胞比明显降低,但两者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趋化因子CCL20对小鼠胸腺CD4^+CD25^+双阳性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影响,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调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14.5天龄胚鼠胸腺进行体外培养,以FACS检测不同时间点胸腺CD4^+CD25^+细胞的改变,同时计数每个胸腺小叶的细胞数变化。结果表明:体外胸腺培养的第1-6天胸腺细胞比例、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与胸腺体内发育的第14.5、15、16、17、18、19天CD4^+CD25^+双阳性T细胞的比例、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胸腺体外培养的第1-6天,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8.29%、12.14%、6.08%、17.78%、9.06%、4.04%,占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75%、10.81%、17.20%、51.93%、61.64%、80.06%,这一发育趋势与体内结果具有一致性。在4μg/ml的CCL20干预下,胸腺体外培养的第3、6天CD4^+CD25^+胸腺细胞分别从3.24±0.18、3.96±0.24下降至1.27±0.11、1.76±0.22(p值均〈0.001)。结论:体外培养的CD4^+CD25^+双阳性胸腺细胞数量和比例变化与体内发育变化趋势一致,CCL20明显下调胸腺CD4^+CD25^+的表达,这将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152)及B7分子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胃癌患者共刺激通路是否异常以及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的CD28、CD152、CD3、CD4、CD8及B7分子的表达,并与健康对照组及胃良性肿瘤组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3^+CD28^+、B7-1(CD80)、B7~2(CD86)的表达水平及CD4^+/CD8^+低于健康对照组及良性肿瘤组,CD3^+、CD152^+和CD8^+水平显著增高。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低表达CD28和B7分子,高表达CTLA-4分子,导致了胃癌患者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异常,影响了T细胞彻底清除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免疫抑制,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对肺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鉴定。结果(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后其比例明显下降(P〈0.05);(2)肺癌患者CD4^+CD25^+T细胞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和干扰素γ的分泌。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其动态监测有助于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TLA-4、PD-1、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MDS组CD28表达下降,CD154升高,CTLA-4、PD-1、CD25表达明显升高。随着疾病恶性程度的增高,RAEB/RAEB-t组CTLA-4、PD-1的表达以及CTLA-4/CD28比值亦较RA/RARS组升高。结论:MDS患者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存在异常改变,其表达异常可能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