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根据外伤性后枕部硬脑膜外血肿(POEH)的CT表现进行分型,并分析分型与疗效、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对104例POEH患者以横窦为中心进行CT分型,其中Ⅰ型为横窦上型,Ⅱ型为横窦下型,Ⅲ型为骑跨型.上述3型进一步分为单、双侧.单侧血肿采取一侧旁正中入路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双侧血肿采取枕部中线骨瓣入路开颅术.结果 Ⅰ型患者症状轻,治疗效果好,死亡率低(7%).Ⅱ型与Ⅲ型患者症状重,死亡率高(分别为13.3%,16.6%).结论 本文提出的CT分型法有助于明确手术指征,制定治疗方案及准确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1例)或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41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8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与小骨窗开颅组相比,神经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72.66±5.21)min对(137.51±6.25)min;t=-51.065,P=0.000]和住院时间[(12.21±1.81)d对(13.12±1.41)d;t=-4.035,P=0.035]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91.88±8.89)ml对(400.24±36.57)ml;t=-52.464,P=0.000],血肿清除率增加[(98.29±1.37)%对(72.83±9.37)%;t=-17.224,P=0.002];术后6个月时预后更佳(Z=-3.303,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5/41)对26.83%(11/41);χ~2=2.795,P=0.095]。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分型及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的545例脑外伤开颅患者,对其术中发生脑膨出的132例患者分五型,对侧硬膜外血肿型(Ⅰ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型(Ⅱ型);对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型(Ⅲ型);大面积脑梗死型(Ⅳ型);弥漫性脑肿胀型(Ⅴ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患者预后,Ⅰ型:GOS 1分14例,GOS 2、3分2例,GOS 4、5分12例;Ⅱ型:GOS 1分7例,GOS 2、3分3例,GOS 4、5分2例;Ⅲ型:GOS 1分14例,GOS 2、3分4例,GOS 4、5分2例;Ⅳ型:GOS 1分18例,GOS 2、3分4例,GOS 4、5分3例;Ⅴ型:GOS 1分44例,GOS 2、3分3例,GOS 4、5分0例.经过Ridit分析,认为五型之间的预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 Hc=38.53,P<0.01).结论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并可提高早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立体定向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分别对33例和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分别为12±3.2天、18±4.5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P>0.05)、上消化道出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预后(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P<0.05).结论 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具有创伤小、偏瘫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骨窗入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细胞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6-08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54例,观察组行微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61±0.71)h较对照组(4.33±1.36)h短,出血量(225.42±82.66)mL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94.55±5.68)%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血肿,减少出血量,对细胞免疫影响小,且可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中等量(30~60 ml)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202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小骨窗开颅术112例,大骨瓣开颅术90例。术后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动能力(ADL)分级评估患者预后,DAL Ⅰ~Ⅲ级为有效。结果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0.8) h和(3.2±1.6)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0±85.0)ml和(520.0±90.0)ml,有效率分别为(80.4%,90/112)和(64.4%,58/90)。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大骨瓣开颅术明显减少(P<0.05),而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术临床疗效优于大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表浅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科收治的早期采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1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3l例患者全部存活,存活的31例患者中,预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I级21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表浅的高血性脑出血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直视下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彻底和病人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及术中、术后对神经功能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25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30例患者经小骨窗开颅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24例患者术中脑膨出明显改行大骨瓣经颞中回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术后第1天行头颅CT复查,血肿清除量均在80%以上。住院期间死亡18例(7.1%)。6个月后随访194例患者,GOS评分Ⅴ分64例(34%),Ⅳ分88例(45%),Ⅲ分30例(16%),Ⅱ分12例(6%)。结论 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术中采取适当血管及神经功能的保护措施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小骨窗显微开颅术和传统开颅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所选择的手术方法分为小骨窗显微开颅组(n=29)和传统开颅组,其中小骨窗显微开颅组有32例患者,大骨瓣开颅组有29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以及远期疗效等相关指标差异。结果小骨窗显微组与传统开颅组在手术时间,死亡率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出血率以及远期疗效方面小骨窗显微组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更为优异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快且再出血发生率较低,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GCS在6~12分,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分为三组,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组)、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立体定向组)三种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 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以小骨窗开颅组最长,达(175.7±55.7)min(P<0.05);术中失血量以小骨窗开颅组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多(P<0.05),达(296.5±158.6)mL;血肿清除率以神经内镜组最高,达84.5%±8.2%(P<0.05);GOS预后比较中神经内镜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立体定向组和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脑脊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损伤类型、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颅脑损伤手术患者60例,按颅脑损伤分型及手术方式分为3组,Ⅰ组:单侧硬膜外血肿开颅手术组23例;Ⅱ组:单侧硬膜下血肿开颅手术组22例;Ⅲ组:广泛性脑挫裂伤开颅组15例。采集颅脑损伤患者术中至术后3周的脑脊液,以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hs-CRP的含量,分析其预测各组预后的效果,并与相应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0d3组脑脊液hs-CR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含量与脑损伤类型密切相关并可预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预后,hs-CRP的变化与影像学改变亦密切相关。结论脑脊液hs-CRP的含量与不同脑损伤类型、预后密切相关,对判断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探讨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时机,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间脑期组34例和非间脑期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4,P=0.002),间脑期组好于非间脑期组。结论 早期识别脑中心疝间脑期并积极开颅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锥体束受侵犯程度与岛叶胶质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1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显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将患者分为3型,其中肿瘤仅侵犯岛叶前下部为Ⅰ型,侵犯岛叶后上部为Ⅱ型,浸润破坏内囊结构为Ⅲ型。分析各型患者术前、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学类型及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中,Ⅰ型18例(43.9%),Ⅱ型20例(48.8%),Ⅲ型3例(7.3%)。Ⅰ型患者术前、术后均无运动功能障碍。Ⅱ型患者术前4例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得到了改善,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1例术后新发生了运动功能障碍。Ⅲ型患者术前均有运动功能障碍,术后症状均进一步加重。Ⅰ、Ⅱ、Ⅲ型肿瘤全切除者分别有11例、5例、1例,与Ⅰ型比较,Ⅱ+Ⅲ型肿瘤全切除比例低[分别为26.1%(6/23),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Ⅰ、Ⅱ、Ⅲ型患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分别有3例(3/18)、7例(7/20)、3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29例获3~72(22.7±12.0)个月的随访。Ⅰ型患者随访13例,均未复发;Ⅱ型患者随访15例,其中7例复发;Ⅲ型患者随访1例,术后第3个月因残留肿瘤增大而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3型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越重,岛叶胶质瘤的病理学级别越高,手术全切除率越低,术后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REB在5例颅脑损伤减压术后脑组织切片,55例不同分化程度脑胶质瘤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CREB在10例颅脑损伤减压术后脑组织标本,30例不同分化程度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测得CRE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2/5,Ⅰ-Ⅱ级胶质瘤10/15,Ⅲ级胶质瘤11/12,Ⅳ级胶质瘤28/28,免疫组化显示数据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H=28.183,P0.05)。RT-PCR法检测2~(-ΔΔCt)值,对照组:1.00±0.00,Ⅰ-Ⅱ级胶质瘤:1.35±0.07,Ⅲ级胶质瘤:2.88±0.11,Ⅳ级胶质瘤:3.75±0.20。脑胶质瘤组织中CREB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脑组织,且各级别癌组织间有统计学意义(F=1.208,P0.05)。Western blot法测得对照组:0.311±0.014,Ⅰ-Ⅱ级胶质瘤:0.469±0.026,Ⅲ级胶质瘤:0.641±0.028,Ⅳ级胶质瘤:0.896±0.024,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1.123,P0.05)。结论 CREB在不同分化程度脑胶质瘤组织中均存在过表达现象,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可能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缝式关颅联合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7例PADB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中2017年6月前收治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6月后收治的采用预缝式关颅联合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术中开颅时间、脑组织暴露时间、关颅时间、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开颅时间[(19.2±1.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5.4±1.4)min],脑组织暴露时间[(18.5±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26.3±2.2)min],关颅时间[(11.2±1.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8.3±2.1)min],急性脑膨出发生率(22.5%)明显低于对照组(38.2%),预后良好率(70.8%)明显高于对照组(50.0%),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缝式关颅联合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能够缩短关颅时间及脑组织暴露时间,降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更有效地改善PADB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将7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栓塞组(42例)和未栓塞组(34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其中栓塞组切除术前3~7 d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栓塞后造影示肿瘤染色完全消失27例,大部分或部分消失15例。栓塞组全切率(83.33%,35/42;Simpson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未栓塞组(38.24%,13/34;P<0.05)。栓塞组术中失血量[(321.32±87.29)ml]较未栓塞组[(648.76±67.21)ml]明显减少(>P<0.01)。栓塞组术后住院时间[(12.42±4.54)d]较未栓塞组[(19.82±6.23)d]明显缩短(>P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栓塞组kps评分显著优于未栓塞组(>P<0.05)。>结论 对于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超选择性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简易头皮定位下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28例脑挫裂伤患者在头皮简易定位下行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术治疗,用尿激酶3万~5万U溶解血肿。结果 28例中,转行开颅手术2例,其中死亡1例,23例治愈,4例好转出院。存活的27例病人出院后随访6~18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患者远期疗效:Ⅰ级19例,Ⅱ级3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复查头颅CT发现脑积水1例(3.8%)。结论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脑挫裂伤是一种简单易行、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适合于未发生脑疝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分型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997年12月至2011年9月开颅夹闭破裂MCAA 121例。依据其SAH CT的特点分为两型,Ⅰ型为脑池出血型,70例;Ⅱ型为脑池出血伴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型,51例。分析这种分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估预后,CT分型为Ⅰ型的70例患者中,治愈65例(92.9%),生活自理3例(4.3%),死亡2例(2.9%);51例Ⅱ型患者中,治愈36例(70.6%),生活自理9例(17.6%),重残4例(7.8%),死亡2例(3.3%);两者治愈率差异显著(P<0.01)。CT分型Ⅰ型患者中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Ⅲ级比例(97.1%,68/70)明显高于CT分型Ⅱ型患者(54.1%,28/51;P<0.01)。结论 MCAA破裂后SAH的CT分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呈正相关,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对双侧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采用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采用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侧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手术效果及预后。 结果6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4~5分)20例;预后不良:2分13例,3分17例;死亡(1分)15例。其中GOS评分2~3分的30例患者术后长期随访(至少3年)显示,其GOS评分改善不明显。 结论双侧额叶挫裂伤病情发展快,易导致中央型脑疝发生,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中央型脑疝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