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侯岁明 《河北中医》2002,24(1):54-56
《血证论》为清代蜀地名医唐容川为血证而厘之专本 ,综括 1 70余种血证 ,遴录治方 2 0 0有余 ,条分缕析 ,辨疑决惑 ,论证颇具慧识 ,用药尤多独到之处。其与血证 ,尤重脾胃 ,所列治血四术 ,法皆融贯治脾之旨。今据是编 ,述其涯略于次。1 论阴阳水火气血 ,扬治血以脾为主之旨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阴阳水火升降之枢要 ,故与血证关系密切。唐容川熟讠音此理 ,开宗明义 ,于篇端即以阴阳之说为纲 ,目出水火气血。认为“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气血 ,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不但说明阴阳气血的关系 ,同…  相似文献   

2.
中医"水火"理论涵盖甚广,由阴阳至命门,从藏象到精微,涉四时达实邪等等,历代医家各有论见。笔者以崩漏作为切入点,采撷先贤著述中与此病干系紧密的观点,一从水火-君相、水火-命门、五脏厥阳志火三个层次分述崩漏既病的水火辨证之治;二将水火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以分清缓急、兼顾标本,完善崩漏的水火治法;三分崩漏已病和未病,顺应四时水火而防,补充从"天人一体观"调治崩漏之法。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96-1198
探讨周学文治疗失眠症的思路与方法,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周师认为失眠症病位在心,与肝脾肾有关。其病机特点是阴阳失调,水火不济。治疗当从心论治,并注意调和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安神定志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剖析上述众多辨证方法的精神实质,笔者认为,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可谓中医治疗学的核心辨证纲领,二者可统合为五脏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中之纲”。通过脏腑辨证,可以把握疾病的具体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而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都可统一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下,包容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中。  相似文献   

5.
平衡观--中医调治亚健康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平 《江西中医药》2006,37(2):13-14
亚健康发病率高,症状表现复杂,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中医对此类病症的机理、防治早有论述,指出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发病根本。具体辨证施治,各种调理要以“平衡”观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明代医家汪机的《营卫论》一文为基础,详细讲述了汪机"营卫一气说"的提出背景、具体内容以及临床应用,在对其具体内容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汪机"以阳为本"的阴阳观和"以气为先"的气血观,这样的阴阳气血观为他提出"参芪双补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新安医学温补派打开了局面。另外,在研究他的阴阳观的理论渊源时,发现汪氏对阴阳的认知与易学中的阴阳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辨证必须根据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为辨证准则。五脏是生化阴阳、气血、精神之源泉。阴阳是人的生命之根本;气血是营养脏腑和诸经百骸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动力。五脏、阴阳、气血、精神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滋生、互相为用,而维持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如五脏坚  相似文献   

8.
唐宗海,字容川,清末著名医家,所著《血证论》是其论述血证的代表作。该书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的基础上,搏取众家之长,对血证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方面也非常严谨,许多观点对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论述颇多新见解,尤其是对于气血水火方面的论述更加精湛。笔者不揣法陋,就《血证论》中气血水火辨证关系探析如下。1.气血水火同源关系唐客川注重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即注重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水火即济”,“…  相似文献   

9.
周唯 《中医研究》2003,16(5):2-3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脏腑虚证又是脏腑辨证教学的重点.脏腑的虚证主要有气血阴阳四大类.然而不同的脏腑各有其不同的虚证类型,而不是每一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证候全都存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五脏气虚的雷同和血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结论 :五脏均有气虚证 ,气虚各有特点 :气虚分为两类 ,单纯气虚和气血两虚 ;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 ,使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 ;肝、心、脾三脏有血虚证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精亏、津亏与血虚类似 ,五脏精、血、津液辨证是同层次概念 ;精气与气血津液学说应统一 ,简称为气血精津理论 ;根据气血精津理论 ,五脏气血辨证应正名为五脏气血精津辨证 ;重构五脏阴阳气血精津理论 ,建立脏腑虚证的辨证思维模式—五脏阴阳气血精津辨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和高血压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38个社区卫生中心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6例,充分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患者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总胆固醇、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火上炎证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炎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阴虚阳亢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高于正常水平;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高于其他证型,且血尿酸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侯要素,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内热、血瘀、气滞血瘀、阴虚火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肝、肾、脾;病性以阴虚、气虚、血瘀、火(热)、阳虚为主.结论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侯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综合古今医家对肝气(阳)虚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的研究,分析其导致阴黄的病理机制,并总结其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与方法。肝气(阳)虚是肝脏功能低下的一种表现,可影响到气血、精神、消化等功能活动。肝气虚,继而胆气不足,胆汁排泄无力,积滞外溢导致黄疸外;肝气(阳)虚,脾阳不振,运化无力,也可导致胆汁积滞导致阴黄;肝阳虚,寒湿内生,气滞血瘀,胆液困阻,外溢于肌肤而发为阴黄。肝气虚必须与肝郁脾虚鉴别,肝阳虚亦须与脾阳虚、肾阳虚鉴别,它们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寐是指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自然界相应,“昼精夜瞑”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状态,即白天精力旺盛,夜晚沉睡安眠。张振贤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辨治不寐病,发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正常睡眠发生的基本要素,不寐的主要病机责之于阴阳失衡、气血失常,以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出现卫气白昼出营阴不利“昼不精”、卫气夜晚入营阴不利“夜不瞑”等病理现象。病位与五脏相关,辨证强调“五脏藏神”。临证重在恢复患者“昼精夜瞑”状态,总结出“育阴潜阳,水火相济”“调和气血,贯穿始终”“衷中参西,身心同治”等治疗原则,注重精神调摄,诊治中遵循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圆机活法,以致阴平阳秘、精神归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 2005-2011年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结果]文献分析显示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常见证型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亏虚证、心阴亏虚证、心脉气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结论]基于文献分析进行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分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加强症状规范研究及成果标准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近年来,天冬的价值逐渐被市场所认同。对中药天冬鉴别、化学成分、药材药理作用分析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