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肝阳(气)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问题,中医书刊(包括中医院校教材)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在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只有一些不完整的记载,历来为医家所忽视。明确地从理论上和临床上提出肝气虚与肝阳虚证治的是从清代张锡纯开始,继后有秦伯未、蒲辅周、蒲志孝、黄代宏、王树谦、岳泽民、袁尊山等医家及学者。目前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理论已初步形成,实践也证明了它是客观存在的。因“气”属“阳”,“阳”包括“气”在内,故肝气虚与肝阳虚同属一个类型,拟将肝气虚与肝阳虚合并为肝阳(气)虚讨论。一、肝阳(气)虚的沿革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论“肝阳虚”,“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瑞 《河南中医》1998,18(1):18-19
浅论“肝阳虚”、“肝气虚”张红瑞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肝(中医)阳虚气虚肝阳虚、肝气虚始见于《黄帝内经》,是指肝用不强,肝之功能衰退所引起的一系列常见证候而言。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及影响的存在,许多医家忽略了肝阳虚、肝气虚这一病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正> 黄疸之为病,乃湿邪内困,脾胃升降失常,肝气不得疏泄,胆汁排泌失常,外溢肌肤所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中医治疗黄疸确有一定优势,关键在于辨证候,分别阳黄与阴黄,而且发现并非所有的阳黄患者都是湿热胃火,也并非所有的脾阳不足患者全者是阴黄晦暗,有相当一部分面、目、身黄色鲜明者,同时具备脾虚阳弱的征象,有些人甚至就是常年脾弱者。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赵学印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肝气虚和肝阳虚证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温阳法是肝病的重要法则。赵教授认为先天及后天的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肝气虚和肝阳虚。临床上,肝病患者的大多症状都可归属为肝气不足、肝阳虚;以补肝益气、温补肝阳具体治之。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肝病中"肝阳并非常有余而是常不足"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肝气虚一证,《内经》中即有论述,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当代医家对肝气虚证的论述不乏其人,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的虚证“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张伯臾老中医指出:“临床中肝气虚、肝阳虚并不少见,在肝炎、肝硬化病例中尤多。”表明肝气虚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肝气虚证的诊治进行探讨,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肝气虚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虚,早在《内经》就已有记载,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2002年8月第1版)未提及肝气虚证与肝阳虚证,使脏腑辨证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在辨证思维上给广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当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在肝虚证有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在肝虚证上,  相似文献   

7.
探讨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理机制,并结合名家的临床经验阐述从肝气虚与肝阳虚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肝阳虚     
张波 《山西中医》2006,22(5):4-6
目前中医大专院校教材及一般理论书籍认为肝病无虚证,即无肝阳虚与肝气虚。就此从古今医论入手,以肝阳虚(气虚)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肝阳虚(气虚)的临床表现、肝阳虚(气虚)的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证了肝阳虚、气虚证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病辨证论治中易忽略肝阳虚证。现从生理、病理对肝阳虚证进行理论溯源探讨,分析其在慢性肝病辨证论治中的意义及运用。认为肝阳虚证来源有多种途径,临证辨治时宜鉴别肝气虚证与肝阳虚证,常用的补肝之法有治肝补脾、温肾暖肝、养血散寒、滋阴和阳、引火归元五法,并有相应方药。再者,将肝阳虚证理论结合阴黄病临床实际进行分析,提出“肝阳虚,湿浊郁火”为阴黄病的核心病机,治疗当以“辛开苦降,温肝阳”为大法。  相似文献   

10.
肝气虚、肝阳虚,多因素虚久病、失治、误治致成。肝气虚治当益气补肝,以益气补肝汤为主方;肝阳虚治当温阳补肝,以温阳补肝汤为主方。其兼证尤多,当分别施治。确立肝气虚、肝阳虚证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完整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五脏均有气血,其病各有虚实,治法亦分补泻。惟独肝脏,很少提及气虚而用补益肝气之法。实则,肝气虚早在《内经》已有明论,如《灵枢·天年篇》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本神篇》又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这说明肝气虚是客观存在的,正如近世秦伯未先生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所指出的,“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相似文献   

12.
足厥阴肝经具有多血少气的特点,年老体衰、情志失调、酒食不节、劳倦太过、用药不当、久病等原因都会导致肝气、肝阳的亏虚。补肝气既可专补肝气,又可顺肝之性补肝,具体方法有以辛补肝、补肝体以实肝用、缓肝补肝、运用五行以补肝。补肝气常用黄芪、山萸肉、人参,并自拟黄芪补肝汤作为补肝气基础方。温肝阳遵循仲景治阳虚之法,多用温通与温补法,既可专温肝阳,又可温少阴以暖厥阴,厥阴不治、求之阳明,温通经脉以散肝寒,辛甘化阳,阴中求阳。温肝阳常用吴茱萸、附子、细辛,活用肉桂、桂枝,并自拟温肝汤作为温肝阳基础方。肝气虚、肝阳虚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机,临证运用扶阳通络方治疗阳虚络阻型肝硬化腹水,温肝调糖方治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3.
岳秀荣 《中医研究》2003,16(5):59-60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 ,临床时或见之。然而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类教材 ,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 ,未见有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型。但求诸《内经》 ,则见肝气虚之论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 :“丈夫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后世医家亦间或有述及此二症者。如汉代张仲景所制当归四逆汤 ,吴茱萸汤 ,即是治肝阳虚之方。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即论及肝阳虚之证 :“或拘挛痛痹者 ,以本脏之阳虚 ,不能荣筋也。”清代 ,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 ,药用…  相似文献   

14.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证候,可由多种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淤胆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等)引起,中医认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黄疸总体来说,可分阳黄和阴黄两种,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阴黄则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所以阳黄可责之于热,阴黄可责之于寒。临床用于退黄的药物繁多,根据笔者经验,一些黄疸单纯用清热化湿或温阳化湿法,效果并不理想,必须加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这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较多,须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中医历代文献常以脾阳、肾阳概言肝阳,导致临床上肝阳虚证常被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本文介绍郑清莲教授活用逍遥散方论治肝阳虚经验。方法:跟随郑老临证学习,对肝阳虚证病机及临床特点分析,提出以逍遥散方论治肝阳虚。结果:肝气久郁,肝疏泄不及,阳气被遏,可致肝阳(气)虚。治疗上秉承《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旨,以逍遥散方加减,其简明精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肝气“升发”寓于“生发”之中,以“生发”替代“升发”更为合理。“生发”与“体嫩”为肝脏的重要生理特性,肝气“生发”为生命气化之“动机”,肝气“体嫩”则反映了肝气易于折损的生理特点。肝脏的“生发”“体嫩”生理特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丰富了肝脏虚证尤其是肝气虚、肝阳虚证的依据,并推动对肝气(阳)虚病机危害性的重新评估与深入认识;②为不可专事“伐肝”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依据;③为补肝气、温肝阳与升提肝气(阳)诸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历来论及肝病虚证时,只讲“肝血虚”、“肝阴虚”,而从不述及“肝气虚”、“肝阳虚”。就肝腑虚证而言,在临床上存不存在“肝气虚”、“肝阳虚”?。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1肝脏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和中医药多数文献对五脏阴阳、气血虚实治法以补泻论为多。然而对于肝脏,大多医家持"肝常有余""肝有泄无补"之说,仅仅强调肝气易逆、肝阳易亢,肝脏虚证多从滋补阴血论治,从未提及肝阳虚。究其原因:一是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强调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而忽视了肝阳肝气之不足;二是肝气易于郁结,郁而化火;肝阳易于上亢,故肝病多实热而忽视了肝的虚证。慢性肝炎不能仅局限于"知肝传脾",临床上也易于形成肝阳虚,亦当重视肝阳虚。肝阳虚证的设立既完善了慢性肝炎肝虚证在理论和临床上只有肝阴虚的不足,也弥补了慢性肝炎阳虚证只有脾、肾阳虚的缺陷,同时扶阳暖肝法也是对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略论肝气虚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家旭  杨维益 《中医杂志》1994,35(5):264-267
在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肝气虚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肝气虚证的诊断方案及理法方药,认为它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炎疾病及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病证之中,分析了忽视肝气虚证若干原因,并明确在诊断本证时应与肝气郁、脾气虚、肝阳虚及肝郁脾虚证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从肝阳虚理论辨治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抑郁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归纳与总结肝阳虚理论及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抑郁的临床研究,结合古今名医相关论述,对肝阳虚理论辨治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抑郁学术经验进行探讨,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抑郁随着癌症发病率上升而临床日益多见,而肝阳虚是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抑郁的重要病因病机。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前即存在正气亏虚之本,癌毒侵袭损伤正气,正气衰久致肝气受损,复因手术伐伤气血,心身遭创,阳气虚衰,肝阳益发亏虚致肝之疏泄功能失调,则气机失和,神气郁结,故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易并发抑郁。基于"肝体阴而用阳"理论,首当补益肝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不忘滋肝阴以育肝阳;还应顺应肝性,养血以柔肝。结论:从肝阳虚理论辨治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抑郁,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