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是否有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方法 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SSCP) ,结合 DNA测序对δ-肌聚糖基因的可疑突变部位外显子 6与外显子 9p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了 5 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和 5 0例对照组该基因的外显子 6和外显子 9p,在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中 ,未发现异常构象 ,通过 DNA测序证实两组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差异。结论 小样本研究未能证实δ-肌聚糖基因是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和对照者60例进行δ肌聚糖基因所有9个外显子的分析。结果该基因外显子3发现3种类型单链构象多态性图谱;脱氧核糖核酸测序证实为T84C单核苷酸多态性,所编码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其等位基因频率在扩张型心肌病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亚组分析中,扩张型心肌病伴传导阻滞亚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δ肌聚糖基因T84C单核苷酸多态性;该多态性T等位基因是扩张型心肌病伴传导阻滞的易患基因或与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人群中是否存在z带选择性缝接PDZ基序蛋白(ZASP)基因突变以及与该地区IDCM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筛检成都地区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120例IDCM患者,100名健康对照者)ZASP基因外显子4、6、10的可能突变位点.结果 在IDCM组和正常对照组中,ZASP基因外显子4、6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图谱未发现差异;但外显子10 SSCP电泳图谱发现差异,经DNA测序证实为G216T杂合子与T216T纯合子.G216T杂合子在IDCM组检出28例,对照组检出12例;T216T纯合子在IDCM组检出9例,对照组检出4例.G/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在IDCM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ASP基因外显子10 G216-T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IDCM患者遗传易感性相关;提示T等位基因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一例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以患儿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的18个外显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检测PCR产物,对电泳结果异常进行DNA测序。结果: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发现患儿第10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条带。DNA测序证实患儿第10外显子发生N515S纯合错义突变。结论:该病例为一个新的LDLR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可用于该突变位点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编码柯萨奇病毒结合区外显子4的基因异质性,探究DCM发病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以40例健康人为对照,用PCR法特异性扩增50例DCM患者外周血DNA CAR外显子4,并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及选择性测序.结果 所有标本均特异性扩增出CAR外显子4片段,SSCP结果提示两组均不存在单链构象差异,测序结果表明各样本PCR产物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不存在CAR基因异质性现象.结论 DCM及正常人CAR柯萨奇病毒结合区(CAR外显子4)均未发现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变化,提示CAR外显子4的变异不是促进宿主感染病毒并发展为DCM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肾损害及肾实质性高血压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性,从遗传学角度寻求其病因。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等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正常(EH-NRF组)、高血压肾损害肾功能衰竭(EH-CRF组)、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功能正常(RH-NRF组)、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RH-CRF组)及正常血压(NC组)的全血INSR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四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INSR基因第17外显子SSCP均显示三种不同的带型,分别称为带型Ⅰ(野生型)、带型Ⅰ(突变型)、带型Ⅱ(突变型)。EH-NRF组及EH-CRF组突变频率(带型Ⅱ+带型Ⅲ)明显高于RH-NR组、RH-CRF组及NC组(P〈0.05)。各带型在RH-NRF组、RH-CRF组及NC组间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INSR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性与中国人EH有关,EH患者突变率明显高于RH患者。INSR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性改变与EH是否并发肾损害无关。②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并发肾功能衰竭,均未发现INSR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一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基因突变,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18个外显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对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电泳结果异常者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发现患者及其母亲第10外显子存在一异常条带。DNA测序结果证实患者第10外显子的471位密码子由AGA同义突变为AGG,483住密码子由TGG突变为TAG,导致在483住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报道了一个新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STK13基因在部分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家系中的突变情况,判断它是否为中国人PJS新的致病基因,为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选择10个无STK11基因突变的PJS家系,对STK13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所有7个外显子均未检测到致病突变。结论 STK13基因不是中国人PJS患者新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基因突变在一个2型糖尿病(T2DM)家系中的发生情况。方法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用PCR扩增磺酰脲类受体1(SUR-1)基因第16、18、31外显子和KIR 6.2基因,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PCR产物,对SSCP电泳结果异常者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1)在17名家系成员中,未检测到SUR-1基因第18号外显子ACC→ACT和第31外显子AGG→AGA突变;(2)SUR-1基因第16号外显子-3C→T的T等位基因频率为65%,比普通T2DM人群高8%;(3)KIR 6.2基因E23K的K等位基因频率38%,比普通T2DM人群低3%。结论SUR-1基因第16号外显子-3C→T多态性可能与饮食、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参与该家系T2DM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部分片段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冠心病患者甲硫氨酸合成酶(MS)基因上与蛋白质功能和结构有关的一个片段,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结合测序法测序。结果显示,在研究对象中未发现目的片段上的突变。与Genbank中MS基因cDNA相应部位的充阢一致,证实为正常基因型。提示我国MS基因此片段可能突变较少,与冠心病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1/1万-1/3.1万,其临床主要特征为面部皮脂腺瘤、皮肤色素脱失斑、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目前已确定有2个基因与TSC有关。TSC1(hamartin)位于染色体9q34,包含23个外显子,TSC2(tuberin)位于染色体16p13.3,包含41个外显子。TSC1及TSC2基因被认为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节性硬化症肺部受累非常罕见。现报道2例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进行基因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的情况,并为在婴幼儿时期此病的症前筛查提供确诊方法。方法 以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然后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最后对电泳结果异常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1个家系中检测出患儿和其父亲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即在第4外显子的444位碱基发生杂合突变(T→A),相应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成终止密码子,其母亲LDL-R基因正常。结论 LDL-R基因此位点的突变可引起FH,PCR-SSCP方法可用于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的确诊。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汉族人群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突变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我国汉族人群中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的突变,探讨这一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或)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5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堵塞者为非冠心病组及242例健康体检者的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对参与研究的899例受试者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表明,在MEF2A第7号外显子中未发现任何类型的基因突变。结论 MEF2A第7号外显子的突变可能不是我国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与国外研究比较,在MEF2A第7号外显子突变的临床意义上,我国汉族人群与白种人群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东粤北地区人群中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散发冠心病患者及180名对照者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并研究它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在冠心病组分布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AG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序列4-11个不等,各等位基因的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21个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只有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不是粤北地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东粤北地区人群中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散发冠心病患者及180例对照者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并研究它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在冠心病组分布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CAG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序列4~11个不等,各等位基因的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未发现21个碱基缺失的基因突变。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只有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不是粤北地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sHD)易患基因内皮素受体B(EDNRB)的突变与多态性特征。方法 以92例sHD及其中32例患儿双亲为研究对象,并以60例正常儿为对照。提取受检者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EDNRB基因外显子-2(exon-2)进行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检测阳性标本的核苷酸改变方式,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种族sHD同一基因特征做比较。结果 全部标本EDNRB基因exon-2均未发现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存在。结论 中国大陆人sHD患者EDNRB基因的exon-2不存在突变与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个中国大家系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个Brugada家系(4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此家系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136名家系外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在Brugada家系中发现了一个杂合变异,即SCN5A基因第12外显子上发现一个错义变异(A1685G),导致代表组氨酸的558位密码子突变为精氨酸(H558R)。结论: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上发现了一个已经报道的错义多态位点(H558R)。  相似文献   

18.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DNA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分析32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脏β-肌凝蛋白重链基因第13、16、20和23外显子区域,发现1例患者第13外显子PCR产物的单链电泳带与正常对照有明显的差异。对其核苷酸顺序分析表明,该患者β-MHC基因第383密码子位置发生G-T颠换,导致赖氨酸变成天冬酰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对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9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分析,于MyBPC3基因第14-15、17、25、27、33号外显子范围内寻找突变位点,并了解基因型明确的HCM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一例HCM患者的MyBPC3基因的第14-15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位点T445S。由于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见该错义突变,故我们认为此突变位点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位点。结论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C3结构域对于其连接及调节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区域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第6号外显子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早老素(presenilin,PS)-1基因在痴呆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型痴呆(S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健康老年人的PS-1基因第6号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