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94-5p和镁离子(Mg2+)转运蛋白1(MagT1)表达水平,阐明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40例HBV携带者(HBV携带组)、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CHB组)和4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CH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利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miR-194-5p及Mag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MagT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和PBMCs中M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群D分子(NKG2D)表达水平。在293T细胞中分别转染miR-194-5p mimic质粒(miR-194-5p mimic组)和miR-NC质粒(miR-NC组),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2组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BV携带组、轻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HBV携带组和轻中度CHB组比较,重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BV携带组比较,轻中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MagT1是miR-194-5p靶基因。结论:miR-194-5p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agT1表达,引起MagT1介导的Mg2+内流障碍,造成CD8+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降低,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滋阴补肾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阐明中、西药联合对SLE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低和高剂量联合组(n=10);另选10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0.5mL·d-1生理盐水,西药组小鼠灌胃给予12.5mg·kg-1醋酸泼尼松(糖皮质激素),中药组小鼠灌胃给予25.0g·kg-1滋阴补肾方,低和高剂量联合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12.5和25.0g·kg-1滋阴补肾方和6.25 mg·kg-1醋酸泼尼松。连续给药21d后,计算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低及高剂量联合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低和高剂量联合组CD3+和CD4+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和低及高剂量联合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L-4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明显改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与低剂量联合组比较,高剂量联合组小鼠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补肾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降低SLE小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弥补单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后不能扶正机体内环境的不足,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造血功能的影响,阐明PN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PNS组、中剂量PNS组和高剂量PNS组,低、中和高剂量PNS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00、200和400 mg·kg-1PNS,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计算脾脏及胸腺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并计算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红细胞(RBC)、骨髓单个核细胞(BMCs)、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数量及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RBC、BMCs、WBC、Plt数量和Hb水平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NF-γ、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PNS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RBC、BMCs、WBC、Plt数量和Hb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NF-γ、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PNS呈剂量依赖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抑制INF-γ和TNF-α释放,提高造血相关因子水平,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眩宁颗粒对缺血性眩晕小鼠和大鼠的治疗作用,阐述其对小鼠和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机械眩晕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方法建立眩晕小鼠和大鼠模型。选择小鼠和大鼠各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抑眩宁颗粒组(2.25 g·kg-1/1.50 g·kg-1)、中剂量抑眩宁颗粒组(4.50 g·kg-1/3.00 g·kg-1)、高剂量抑眩宁颗粒组(9.00 g·kg-1/6.00 g·kg-1)和阳性对照组(1.50 g·kg-1/1.00 mg·kg-1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和大鼠灌胃给予10 mL·kg-1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和大鼠给予10 mL·kg-1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分别测定各组小鼠和大鼠跳台逃避时间,检测各组小鼠的进食量,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和大鼠跳台逃避时间缩短(P<0.05或P<0.01),各组小鼠进食量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抑眩宁颗粒可抑制缺血性眩晕大鼠脑组织中的炎症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缺血性眩晕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斑狼疮2例、甲状腺疾病4例、白癜风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13例、乙肝和丙肝感染组10例、肿瘤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检测不同并发症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病程≤ 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有并发症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3+比例亦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CD4+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对晚期宫颈癌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84例,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给予紫杉醇+顺铂(taxinol plus platinum,TP)化疗方案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且均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CD8+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骨髓抑制、直肠刺激反应、皮肤反应及膀胱刺激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 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应用于晚期宫颈癌化疗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对雌激素缺乏小鼠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阐明雌激素缺乏与牙周炎关联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摘除组和益生菌干预组(卵巢摘除术后行益生菌灌服),每组5只。采用平均骨密度测量技术检测实验前后小鼠骨矿物质密度(BMD),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占CD4+ TCRβ+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摘除组小鼠BMD明显降低(P<0.05),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h17细胞占骨髓CD4+TCRβ+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与卵巢摘除组比较,益生菌干预组小鼠BMD明显增加(P<0.05),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占骨髓CD4+TCRβ+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股骨BMD、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 mRNA表达水平及Th17细胞占骨髓CD4+TCRβ+细胞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干预能阻止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小鼠牙周组织中IL-17水平升高,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牙周炎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刺五加根皮乙醇提取物(SENR)和短梗五加根皮乙醇提取物(SESR)的镇静催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短梗五加根皮替代刺五加根皮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测定指标的不同,选择雄性昆明小鼠360只,每1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地西泮组(DZP,3 mg·kg-1,灌胃给药),不同剂量(4、8、16、32和64 mg·kg-1)SENR组和不同剂量(4、8、16、32和64 mg·kg-1)SESR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 d,记录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利用亚催眠剂量(28 mg·kg-1)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睡眠发生率,利用催眠剂量(48 mg·kg-1)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筛选出SENR和SESR的亚催眠剂量和催眠剂量。根据模型药[5-羟色氨酸(5-HTP)和氟马西尼(FLU)]的不同,雄性ICR小鼠180只,每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ENR组、SESR组、SENR+模型药组和SESR+模型药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 d,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各组小鼠的睡眠发生率、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ZP组、不同剂量(8、16、32和64 mg·kg-1)SENR组和不同剂量(8、16、32和64 mg·kg-1)SESR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睡眠发生率增加,睡眠潜伏期缩短且睡眠时间延长(P<0.05或P<0.01);依据实验结果,选择SENR和SESR的亚催眠剂量为4 mg·kg-1,催眠剂量为32 mg·kg-1。5-HTP模型实验,与空白对照组、SENR(4 mg·kg-1)组和SESR(4 mg·kg-1)组比较,SENR+5-HTP组和SESR+5-HTP组小鼠睡眠发生率增加,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脑组织中5-HT水平升高(P<0.01);FLU模型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ENR(32 mg·kg-1)组和SESR(32 mg·kg-1)组小鼠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与SENR(32 mg·kg-1)组和SESR(32 mg·kg-1)组比较,SENR+FLU组和SESR+FLU组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睡眠时间缩短(P<0.01),脑组织中GABA水平降低(P<0.05)。结论:SENR和SESR均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脑组织中5-HT和GABA水平有关;在镇静催眠方面,短梗五加根皮可作为刺五加根皮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刺五加苷B(ELB)对疲劳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静坐实验)、模型组(灌胃给予蒸馏水,游泳实验)、ELB(C)组(灌胃给予80 mg·kg-1 ELB,静坐实验)及ELB(M)组(灌胃给予80 mg·kg-1 ELB,游泳实验),每组15只。持续给药4周后采用转棒实验观察小鼠的抗疲劳能力,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检测疲劳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乳酸(LD)水平,微量酶标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脲酶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尿素氮(BUN)水平,羟胺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脑组织中活性氧簇(R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包括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转棒时间明显缩短(P<0.05),水迷宫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避暗潜伏期缩短(P<0.05),错误次数增加(P<0.05),血清中LDH活性和LD、BUN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中eNOS水平和SOD、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及GLU/GABA比值降低(P<0.05),MDA和ROS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ELB(C)组小鼠转棒时间延长(P<0.05),但其余各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ELB(M)组小鼠转棒时间延长(P<0.05),水迷宫潜伏期缩短(P<0.05),避暗潜伏期延长(P<0.05),错误次数减少(P<0.05),血清中LDH活性和LD、BUN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中eNOS水平和SOD、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及GLU/GABA比值升高(P<0.05),MDA和ROS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松散,层次不清,部分海马区神经元形态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ELB(C)和ELB(M)组小鼠脑组织海马区结构层次清晰,神经元增多,排列较为紧密有序,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和体积趋于正常。结论:ELB能够改善疲劳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联合人参皂苷Rg3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诱导的雄性生殖功能损伤模型小鼠生殖功能的改善作用,阐明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g3对生殖功能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为其深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8只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400 mg·kg-1 DBP)、人参皂苷Rg1+DBP组(20 mg·kg-1人参皂苷Rg1,400 mg·kg-1 DBP)、人参皂苷Rg3+DBP组(20 mg·kg-1人参皂苷Rg3,400 mg·kg-1 DBP)和联合组(20 mg·kg-1人参皂苷Rg1,20 mg·kg-1人参皂苷Rg3,400 mg·kg-1DBP),每组7只。DBP溶于玉米油于每天上午灌胃给药,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g3溶于生理盐水于每天下午皮下注射给药,每天各给药1次,连续给药35 d。采用WLJY-9000型精子质量检测系统检测各组小鼠的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总畸形率,HE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睾丸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小鼠睾丸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5),人参皂苷Rg1+DBP组、人参皂苷Rg3+DBP组和联合组小鼠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DBP组、人参皂苷Rg3+DBP组和联合组小鼠血清中T和LH水平明显升高(P<0.01),FSH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鼠睾丸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HE染色,模型组小鼠睾丸组织生精上皮较薄,管腔中生精细胞严重脱落;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DBP组和人参皂苷Rg3+DBP组小鼠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变厚,管腔中脱落细胞较少;联合组小鼠睾丸组织生精上皮结构完整,各级生精细胞排列规则,腔内精子丰富。析因分析,人参皂苷Rg1联合人参皂苷Rg3可致小鼠精子活力(F=6.704,P=0.016)、血清中T水平(F=4.912,P=0.036)和睾丸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水平(F=6.937,P=0.018)升高。结论: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g3单独使用及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g3联合使用,可提高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使小鼠血清中T和LH水平升高,FSH水平降低,减轻小鼠生殖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x43表达水平发挥生精保护作用有关,可抑制DBP所致的生殖功能损伤,且人参皂苷Rg1与Rg3联合使用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除草剂阿特拉津(ATR)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阐明ATR的免疫毒性。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ATR组(n=8),分别给予0、5、25和125 mg·kg-1ATR连续灌胃28 d。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脾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表现;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定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各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细胞中CD3+和CD8+T细胞百分比,ELISA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ATR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指数降低(P<0.05)。HE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无明显变化;中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生发中心略减少,高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呈现明显退行性变,生发中心消失,白髓减少,红髓充血。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ATR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脾细胞中CD3+和CD8+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细胞中CD3+、CD8+ T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细胞因子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高剂量ATR可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DC)对MKR小鼠和MIN6细胞中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9周龄MKR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胃给予10、20、40 g·kg-1·d-1DC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6周,每2周检测小鼠的血糖,以确定DC降糖作用最佳浓度。8周龄MKR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C组、二甲双胍(Met)组和联合用药(Met+DC)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和相应药物8周,同时检测小鼠血糖,给药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采用qPCR法检测小鼠肝脏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体外培养MIN6细胞,分为对照组、高浓度棕榈酸(H-PA)组、高浓度葡萄糖(H-Glu)组、H-PA+H-Glu组、H-PA+DC组、H-Glu+DC组和H-Glu+H-PA+DC组,进行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能力实验(GSIS),采用MTT法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胰岛素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小鼠体内,DC降糖作用最佳浓度为20 g·kg-1·d-1。与对照组比较,DC组、Met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血糖水平降低(P<0.05);与DC组和Met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小鼠血糖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GTT和ITT实验,与DC组和Met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提高,胰岛素抵抗情况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小鼠肝组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葡萄糖激酶(Gck)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et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MIN6细胞中,经筛选,选择160 μmol·L-1 H-PA和30 mmol·L-1 H-Glu诱导MIN6细胞胰岛素抵抗,以1.44g·L-1 DC处理各组细胞。GSIS,分别与H-PA组、H-Glu组和H-PA+H-Glu组比较,加入DC后,H-PA+DC组、H-Glu+DC组和H-PA+H-Glu+DC组MIN6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磷酸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H-PA+H-Glu+DC组MIN6细胞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DC可以改善MKR小鼠的胰岛素抵抗,与Met联合用药后效果更加明显;在体外,DC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H-PA和H-Glu诱导的MIN6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并可增加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