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1例59岁女性患者,入院诊断考虑肺部感染,给予莫西沙星联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当日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QT间期出现延长,考虑莫西沙星所致。临床药师查阅相关文献,明确了QT间期延长的标准,并根据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高危因素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后,与医生充分沟通,提出停用莫西沙星的建议,医生予以采纳。停用莫西沙星第2天,复查心电图提示患者QTc值恢复正常,治疗19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我院房颤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及其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颤住院患者共l5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合用药物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胺碘酮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房颤患者的平均心率显著减慢(79.2±21.6)bpm比(72.9±13.1)bpm(P<0.01),QT间期(386.5±45.7)ms比(415.8±53.1)ms(P<0.01)、QTc间期均显著延长(413.9±32.1)ms比(438.0±44.4)ms(P<0.01)。有16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17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但△QTc>50ms。共有22例患者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例),多塞平(7例),左氧氟沙星(6例)等。心动过缓、2型糖尿病、合用其他影响QT间期药物为延长QTc间期的因素(P<0.05)。44例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中有5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QTc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ms、△QTc>50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需调整胺碘酮剂量并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例75岁男性因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莫西沙星)400mg静脉滴注、1次/d。第2天心电图示心率校正后QT间期(QTc)从治疗前的455ms延长至490ms。第3天凌晨因心房颤动给予注射用盐酸胺碘酮(胺碘酮)150mg缓慢静脉注射,中午给予胺碘酮300mg以30mg/h持续泵入。第4天下午再次给予胺碘酮300 mg,以30 mg/h速度持续泵入。泵入约20 min患者QTc延长至607ms。第5天未再使用胺碘酮,但患者QTc继续延长,最高达到674ms。第6天停用莫西沙星后其QTc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内。考虑患者QT间期延长与莫西沙星和胺碘酮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及药学监护提供思路和用药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检验结果等情况,协助临床医师动态调整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针对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给予患者替加环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并结合病原体检查结果对治疗其他感染的用药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QTc间期延长和脂肪酶、淀粉酶升高的可疑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进行了药学监护并提出合理建议。结果 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治疗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应兼顾患者、药物、病原体三者的特点个性化制定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有明确疗效,但是在临床应用中需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心率变异情况,包括RR、QT及QTc段改变等。方法选取48例帕金森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HY分级分成3组,分别做心电图检查;选取正常人48例作为对照组,同样做心电图检查,对比实验组内HY分级不同的3组间及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心电图RR间期、QT间期和QTc间期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RR、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Tc实验组为(426.4±17.3)ms,对照组为(399.7±18.4)ms,实验组显著延长(P<0.05)。实验组中HY分级越高的组QTc延长越显著(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心率会发生相关改变,主要体现在校正QT间期上,其变异程度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厥、恶心、头痛等相应症状,提示在帕金森病患者检查中应注意心脑血管系统继发性改变[4],定期进行心电图的测试等,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胺碘酮注射液对住院患者QTc间期的影响程度及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间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1111例,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24h内的QTc间期是否与用药前相比存在差异,以及在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其相关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较药前减慢(87.4±21.2bpmVS99.6±27.9bpm,P〈0.001),QT间期较药前延长(388.5±55.9msVS366.0±55.9ms,P〈0.001),但QTc间期无显著变化(456.8±51.0msVS457.8±50.2ms,P=0.554)。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合并应用胺碘酮口服制剂54h后,QTc间期延长至756ms,并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停用胺碘酮及给予相应治疗后未再发生异位心律失常。结论在24h内应用胺碘酮注射液对住院患者的QTc间期无显著性影响,对于长时间静脉给药,特别是合并应用口服胺碘酮的患者,需对心电图进行监测,警惕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健康人及房颤与房扑患者用药后心电图QTc间期变化的比较研究.方法 40例健康男性随机分为6组(每组分别为4,10,6,6,6,8人),分别静脉注射伊布利特5,10,20μg·kg-1及单次给药0.5,0.75,1.0mg.房颤、房扑患者各100例应用伊布利特(1 mg iv;体质量小于60 kg者,按0.01 mg·kg-1)转复心律治疗,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结果 健康受试者药后QTc间期明显延长,峰值出现于给药完成后.5,10,20μg·kg-1组R QTc均值最大值分别为(469±7),(592±35)及(678±14)ms;0.5,0.75,1.0 mg组的最大值分别为(605±39),(616±8)及(683±9)ms.100例房颤、房扑患者的药后QTc间期延长,峰值出现于静脉注射结束即刻;1次给药者QTc峰值为(476±9)ms;2次给药者QTc峰值为(510±8)ms,于4 h恢复基线水平.相同给药方式,健康受试者较患者的QTc间期延长更为显著(P<0.05).有43%接受2次给药的患者,QTc可延长至500~600 ms;9%可延长至600 ms以上.发生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心动过速(2%).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后,中国健康受试者和房颤、房扑患者QTc间期均明显延长,最大可达600 ms以上;但健康人QTc延长较房颤、房扑患者更显著.要严密监测QTc间期至少应到药后4 h.  相似文献   

9.
1例68岁女性患者,因肺间质纤维化口服乙酰半胱氨酸片0.6 g,tid。用药第3天患者诉心前区疼痛、心慌、胸闷。心电图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ST-T改变、QT间期延长,QTc 503 ms。心梗三项、电解质、BNP均在正常范围内。遂停用乙酰半胱氨酸片,其余治疗继续,停药第2天患者未再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复查QTc 446 ms。停药第3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3种公式对心房颤动QT间期校正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CA)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以及与心房颤动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收集CA术前、CA术后0.5h的心电图.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QT间期.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每例患者CA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电复律.所有患者除外药物、严重冠状动脉缺血、近期电转复、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心率校正QT间期的所有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和术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5)次/min比(82±11)次/min,P=0.06].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和PSVT患者术后QTc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患者:(436±28) ms比(441±42) ms,P=0.398;(412±27) ms比(413±36) ms,P =0.887; (408±25) ms比(409±31)ms,P =0.762.PSVT患者:(436±17)ms比(437±14) ms,P=0.837;(411±16)ms比(421±13) ms,P=0.151;(412±14)ms比(422±12)ms,P=0.110].应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分析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QTc与RR间期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088、-0.031.结论 CA本身对QTc无影响.采用Bazett,Frider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A术后的QTc无显著性改变.心房颤动患者采用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受心动周期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1.
克林霉素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及心室纤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些抗菌药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磺胺甲氧苄啶及喷他脒等可使心肌极化恢复延长,机制未明.Gabel等报道了1例克林霉素引起QT间期延长并反复发作心室纤颤,停用克林霉素后QT间期完全恢复正常.患者女性,76岁,无任何心脏病史.因左侧人工膝关节感染入院.手术置换新的人工膝关节,术后引流并应用克林霉素300mg每日口服3次.3周后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示2:1房室传导阻滞,心率<40次/min时出现眩晕及呼吸困难,并突然发生心室纤颤,经心前区叩击于数秒内室颤终止.因出现Ⅱ°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经静脉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心室肥厚,但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血色素9.4g/dl,白细胞12800/ml,电解质正常.此后患者出现发热、烦躁并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以电击后复律.心电图示QT间期明显延长至0.68s,为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癌痛患者使用美沙酮镇痛对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美沙酮治疗大于等于7天且治疗前后均有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美沙酮治疗、ECG检查、合并用药等相关数据。结果:美沙酮治疗前,有5.13%的患者QTc间期延长,其中显著延长0.85%;美沙酮治疗后,有15.3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其中显著延长为5.98%。9.40%的患者△QTc大于60 ms;4.27%的患者治疗结束QTc间期延长且△QTc大于60 ms。低血钾、低血镁、具有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及合并使用TdP风险药物是患者导致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ECG检查未发现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发生,以及可能诱导TdP发生的心脏疾病(心肌梗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美沙酮可能引起QTc间期延长,TdP风险因素可能增加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例69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4个月、乏力1个月入院。电解质检查示血钾2.4 mmol/L;心电图检查示T波低平,T波与U波融合,按心率校正的QT (QTc)间期468 ms。诊断为低钾血症,给予补钾治疗2 d,血钾为3.2~3.3 mmol/L。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因咳嗽自行服用复方甘草片已2个月,总量超过500片。停用复方甘草片,继续给予补钾治疗,次日患者血钾即升至4.4 mmol/L,乏力症状缓解,心电图检查示T波及QTc间期恢复。停用复方甘草片3 d后停用补钾药物,患者血钾维持在3.6~3.9 mmol/L。随访3个月,患者血钾未再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4.
莫西沙星引起QT间期异常延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87岁男性患者,房颤、冠心病史20余年,因怀疑肺部感染静脉用莫西沙星400 mg,qd。次日,患者出现胸闷、头晕,心电图显示QTc 489 ms,较入院时的435 ms延长了54 ms。立即停用莫西沙星,8 h后,QTc 442 ms,接近入院时水平,以后均未有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对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治疗组52例慢性房颤患者服药前与服药14d后的心电图QT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以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5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服药14d后,QT、QTc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QTd和QTcd较服药前缩短(P<0.01)。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服药前后对比,前者QT、QTc、QTd、QTcd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索他洛尔使慢性心房纤颤患者QT间期和QTc延长,而使QTd、QTcd适度缩短,这与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延长程度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需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房颤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并口服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患者,观察QT、QTc、RR、HOLTER。结果用药后QT间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未达停药标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Q05),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结论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对患者QTc(QT校正间期)的影响;并探求引起QTc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2018年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且有细菌性感染迹象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一般资料、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12导联心电图。共入选2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感染病例182例,予治疗前及治疗7日后测定静息态心电图,计算QTc间期。结果与结论:在238例患者中,用药前有56例存在QTc间期延长,占比23.53%,在治疗后有94例存在QTc间期延长,占比39.49%,治疗后QTc间期延长发生率高于治疗前,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平均QTc为0.41 s,治疗后平均QTc为0.43 s,整体延长4.8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c间期延长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糖尿病病程相关,为糖尿病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的同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现状,对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重视程度及对QT间期的关注情况。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确保用药安全。方法筛选我院近10年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应用胺碘酮的病例,依据与胺碘酮同时应用致QT间期异常延长的相关报道,记录应用胺碘酮的病历医嘱中是否存在合并用药,合并用药种类,合并用药前后QT间期及QTc间期延长情况,统计单独应用胺碘酮病例数,合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病例数,合并用药占相关疾病的比例,有无尖端扭转室速及死亡事件发生。病程中提及胺碘酮合并用药致QT间期延长相关内容的例数。结果共收集83份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病例。合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有4种,分别为非洛地平(9例,11%)、硝苯地平(7例,8%)、左氧氟沙星(3例,4%)及多潘立酮(4例,5%)。其中单独应用胺碘酮者62例,合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者共21例,包括合并应用一种药物者(19例,23%),两种药物者(2例,2%)。应用胺碘酮病例无死亡事件。所研究病例的病程记录中均未提及应用胺碘酮及合并用药时要注意观察QT间期的相关内容。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中应用胺碘酮时,对合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重视心电图QT间期及QTc间期的变化,避免尖端扭转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红霉素可与许多药物如茶硷、咪达唑仑、卡马西平、特非那定及环孢素等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红霉素可竞争性抑制上述药物代谢过程中必需的细胞色素CYP3A同功酶.由于阿奇霉素不抑制CYP3A,因此,其药物相互作用较红霉素及克拉霉素少见.Granouitz等报道1名服用丙吡胺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丙吡胺血浆浓度升高及室性心动过速. 患者女性,35岁,1993年因血管减压性晕厥服用磷酸丙吡胺缓释胶囊150mg每日4次、美托洛尔缓释片100mg每日2次,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994年3月查血浆丙吡胺最大浓度5mg/I(治疗浓度2~5mg/I).心电图示心率65次/min,QT间期400ms.1995年罹患继发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1996年5月磷酸丙吡胺减量至150mg每日3次.1997年10月因发热伴下腹痛,CT及实验室检查未明确病因,此后腹痛缓解,但每周体温升高1次达39.4℃.由于持续发热,疑为猫抓病,遂于1998年6月服用阿奇霉素500mg,继之以250mg/d维持治疗.6月30日因不适、头昏及尿潴留入急诊室,插入Foley导管后,患者出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23次/min.室率增快时出现低血压及昏迷,虽经气管插管及静脉应用肾上腺素仍无脉搏,立即给予直流电击复律,能量200焦耳,转为交界性心律,心率82次/min,QT间期明显延长至560ms,前侧壁T波倒置.因持续低血压,故给予多巴胺.查血钾4.4mmol/L,钙8.8mmol/I,镁1.8mmol/I,肌酐10mg/I,TSH 1.77mv/I,丙吡胺血浆浓度11.1mg/I.超声心动图示明显弥漫性左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20%. 患者进入冠心病监护病房后停用丙吡胺及阿奇霉素,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30次/min,QT间期440ms,意识迅速恢复.拔出气管插管.为维持血压,继续静脉滴注多巴胺5μg/(kg@min).7月1日心电图示心率68次/min,QT间期430ms.复查超声心动图示正常至高动力性左室功能,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正常.停用多巴胺,7月7日患者又出现一阵(32个QRS波)无症状性室性心动过速.7月9日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出院后随访数年,未出现心律失常,但仍反复发热. 此前未发现有关阿奇霉素与丙吡胺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报道.Pfizer综述92项有关阿奇霉素相关性心脏事件的报道,其中33例为心悸及/或心律失常,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丙吡胺口服后约25%经肝脏脱羟基,推测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可抑制丙吡胺的单-N-脱羟基作用.对已经应用丙吡胺的患者,医生应避免同时给予阿奇霉素,如果必须联用,应小心监测丙吡胺血浆浓度.Granowitz EG,et al. PACE2000,23(9): 1433(英文) 邓万俊摘郭之慧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对患者QTc(QT校正间期)的影响;并探求引起QTc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2018年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且有细菌性感染迹象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一般资料、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12导联心电图。共入选2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感染病例182例,予治疗前及治疗7日后测定静息态心电图,计算QTc间期。结果与结论:在238例患者中,用药前有56例存在QTc间期延长,占比23.53%,在治疗后有94例存在QTc间期延长,占比39.49%,治疗后QTc间期延长发生率高于治疗前,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平均QTc为0.41 s,治疗后平均QTc为0.43 s,整体延长4.8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QTc间期延长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糖尿病病程相关,为糖尿病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