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利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探讨高糖喂养小鼠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将16只4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8只),分别用高糖与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比较2组小鼠葡萄糖耐量,行胰岛素耐量实验比较2组小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比较模型小鼠在体胰岛β细胞第1时相和第2时相胰岛素分泌改变。钳夹实验结束3~4d后麻醉动物,取小鼠肝脏,利用庚烷-异丙醇-吐温的方法提取肝脏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喂养10周时,高糖组小鼠体质量[(18.0±0.8)g]低于普食组[(23.6±0.5)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扭5.595,P〈0.05)。高糖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为(103±3)mmol/L,显著高于普食组的(91±3)mmol/L(t=2.487,P〈0.05)。普食组葡萄糖利用指数(KITT)与高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53±0.08和0.54±0.14,t=2.360,P〉0.05)。高葡萄糖钳夹显示,高糖组第1时相胰岛素水平较普食组下降了49.6%[分别为(0.71±0.26)和(I.41±0.44)μg/L;t=2.943,P〈0.05];高糖组平均葡萄糖输注率为(6.8±2.2)mg·kg-1·min-1,也较普食组的(20.2±2.3)mg·kg-1·min-1降低了66.3%(t=4.206,P〈0.05)。结论高糖喂养早期(8周),小鼠发生葡萄糖耐量降低,主要为胰岛β细胞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弱所致,并非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改变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对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方法INS-1E细胞经传代培养2d后,在Krebs-Ringer缓冲液中37℃培养箱预培养30min,再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和不同浓度L-谷氨酰胺的改良Krebs-Ringer缓冲液培养60min,然后留取上清液进行胰岛素测定。雌性NMRI小鼠,6~10周龄,苯巴比妥腹腔麻醉,应用胶原酶技术消化胰腺分离胰岛,置于RPMI1640培养皿中在37℃培养箱(5%CO2,95%空气)过夜培养。次日在Krebs-Ringer缓冲液中37℃水浴培养箱预培养30min,然后分别把单个胰岛小心放入100bd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和不同浓度L-谷氨酰胺的改良Krebs-Ringer缓冲液37℃水浴培养箱培养60min,然后留取50μ1上清液进行胰岛素测定。结果L-谷氨酰胺在0.1~5mmol/L范围不增加葡萄糖刺激的INS-1E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仅10~20mmol/L的L-谷氨酰胺促进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L-谷氨酰胺在0.1~10mmol/L范围不促进葡萄糖诱导的小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仅20mmol/L的L-谷氨酰胺促进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结论大剂量L-谷氨酰胺能增加葡萄糖诱导的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分泌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中等浓度葡萄糖条件下L丙氨酸、L-谷氨酰胺、L-亮氨酸、L-精氨酸对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含有11.1mmol/L葡萄糖和不同氨基酸(AA)的改良Krebs—Ringer缓冲液培养INS-1E细胞和分离的小鼠胰岛,分别测定上清液的胰岛素浓度。结果四种AA均促进葡萄糖诱导的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其中同等浓度下L-亮氨酸、L-精氨酸的作用最强。结论四种AA均能增加中等浓度葡萄糖诱导的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分泌胰岛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db/db小鼠胰腺及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INS-1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雄性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0.1ml生理盐水或300ng/g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每E12次。8周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TPGTT)。8周末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分析小鼠胰腺B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小鼠胰腺microRNA(miR.375和miR-34a)的表达。INS-1细胞分别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0、48、72h或100nmol/L利拉鲁肽预处理12h后,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72h,RT—PCR测定miR-375和miR-34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分别为7.3%±0.3%和4.7%±0.6%,t=16.47,P〈0.01);IPGTT血糖曲线下面积降低[分别为(4568-4-197)和(1927±127)mmol·L-1·min-1,t=26.53,P〈0.05];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分别为(1080±247)和(2818±378)μg·L-1·min-1,t=7.73,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胰岛素阳性面积增加(分别为1.40±0.30和0.37±0.09,t=19.14,P〈0.01),Brdu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2.40%±0.22%和0.73%±0.10%,t=4.97,P〈0.01)。利拉鲁肽组小鼠胰腺miR-375与miR-34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0%(分别为1.1±0.3和2.2±0.5,t=3.08,P〈0.05)和71%(分别为1.1±0.3和3.8±1.2,t=2.80,P〈0.05)。棕榈酸培养使INS-1细胞miR-375表达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利拉鲁肽可抑制棕榈酸诱导的miR-375表达(F=7.20,P〈0.01)。结论microRNA可能是利拉鲁肽调节β细胞增殖的靶点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第二代和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对胰岛β细胞INS-1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作为胰岛β细胞模型,药物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MTT和TUNEL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并测定基础和高糖刺激后胰岛素(Ins)分泌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细胞4h,低浓度格列美脲对细胞凋亡无影响(P〉0.05),其他药物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药物干预1d及4d,各药物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磺脲类药物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的凋亡,且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性增加,提示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治疗时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胰岛新生相关蛋白对胰岛β细胞增殖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INS-1细胞购自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糖刺激实验中,INS-1细胞被分为实验组(50 mg/L胰岛新生相关蛋白与INS-1共培养)和对照组,经2.8、16.7 mmol/L含葡萄糖1640培养液刺激1 h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胰岛素含量.另设立24、48 h组,分别以1、10、25、50、100、250、500 mg/L胰岛新生相关蛋白、INS-1细胞共培养,24或48 h后检测吸光度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中,INS-1细胞被分为实验组(50 mg//L胰岛新生相关蛋白与INS-1共培养)和对照组,检测PCNA、Cyclin d1、Cdk4、P27、p38MAPK、JNK mRN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2.8 mmol/L葡萄糖刺激下,实验组胰岛素释放量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4±16)、(39±9)mU/L,t=3.96,P<0.05];16.7 mmol/L葡萄糖刺激下,实验组胰岛素释放量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8±9)、(46±10)mU/L,t=4.72,P<0.01].随着胰岛新生相关蛋白浓度增加,INS-1细胞增殖更为明显,具有剂量依赖性,且刺激48 h的效应强于24 h.50 mg/L胰岛新生相关蛋白干预24 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CNA、Cyclin d1、Cdk4 mRNA表达上调(t值分别为7.64、5.98、12.87,均P<0.01),P27、p38MAPK、JNK mRNA表达下降(t值分别为10.61、27.64、2.95,均P<0.05).结论 胰岛新生相关蛋白干预后,INS-1细胞胰岛素释放水平增加,胰岛细胞数量增多,这可能与其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游离脂肪酸(FFA)对INS-1细胞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活性氧(ROS)水平和凋亡的影响,探讨FFA损害胰岛B细胞功能及SIRT1保护细胞的机制。方法将INS-1细胞分为牛血清白蛋白(BSA)对照组和FFA组,作用36h后分别检测SIRT1mRNA水平、ROS水平和凋亡变化。构建SIRT1过表达质粒,转染INS-1细胞,再在上述两组条件下作用36h后分别检测ROS水平和凋亡变化。结果与BSA组比较,FFA组SIRT1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0.50±0.127251.02±0.08,P〈0.01)、ROS水平明显增加(458.15±134.94725132.86士51.80,P〈0.01)、凋亡增加(36.55±8.16vs5.85±1.65,P〈0.01)。在FFA作用下,SIRTl过表达质粒转染INS-1细胞后较转染前ROS水平下降(284.80±87.97vs458.15±134.94,P〈0.01),凋亡减少(18.72±7.13vs36.55±8.16,P〈0.01)。结论FFA对INS-1细胞功能的损害与氧化应激有关,而SIRT1过表达可减少ROS产生,减少凋亡,从而保护INS-1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胰岛细胞,分别或共同加入IL-1β(终浓度20u/mL)和IFN-γ(终浓度150u/mL)处理。加入11.1mM的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胰岛紊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结果:IL-1β单独作用于胰岛细胞,能抑制高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及促进胰岛细胞凋亡。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FN-γ单独或联合IL-1β能显著抑制胰岛紊分泌(P〈0.05),促进胰岛细胞凋亡(P〈0.05)。结论:IFN-γ和IL-β能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并且有协同作用。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胰腺原位灌注实验结合钙通道阻断剂的应用探讨L型和P/Q型钙通道在调控大鼠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L型通道阻断组(n=8)和P/Q型通道阻断组(n=8)。用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麻醉,沿腹正中线做一切口,将胰腺与脾、胃、结肠等组织器官分离,分别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上适当的位置插入硅胶导管。各组大鼠均先用37℃改良三羧酸循环4一羟乙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液(modifiedKrebs—RingerHEPES)通过腹主动脉插管以1ml/min流速预灌注40min,随后开始正式灌注实验并收集门静脉插管的流出液。对照组先用含3.3mmol/L葡萄糖的ModifiedKrebs—RingerHEPES低糖缓冲液对完整的大鼠胰腺灌注10min,再用含16.7mmol/L葡萄糖的ModifiedKrebs—Ringer HEPES高糖缓冲液灌注25min;L型通道阻断组先用低糖灌注液灌注10min,再用50mnol/L依拉地平一高糖灌注液灌注25rain;P/Q型通道阻断组用低糖灌注液灌注10min,再用10nmol/L漏斗网蛛毒素一高糖灌注液灌注25min。各组均从门静脉收集每分钟的流m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胰岛素水平。以第1~10分钟为低糖灌注液灌注期,第11~15分钟为第1时相,第16~35分钟为第2时相,计算胰岛素分泌率。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对照组、L型通道阻断组和P/Q型通道阻断组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24、0.377,均P〉0.05)。大鼠基础胰岛素分泌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95,P〉0.05)。高糖刺激下,L型通道阻断组的胰岛素1相和2相分泌率及分泌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P/Q型通道阻断组[分别为(402±24)、(744±32)、(728±42)~U/min,F=163.879,P〈0.01;(323±29)、(568±40)、(563±19)~U/min,F=95.043,P〈0.0l;(521±43)、(1134±146)、(1083±199)p+U/min,F:27.713,P〈0.01];P/Q型通道阻断组的胰岛素1相和2相分泌率及分泌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3.879、95.043、27.713,均P〉0.05)。结论阻断L型钙通道能显著抑制高糖刺激的大鼠胰岛B细胞胰岛素双相分泌,阻断P/Q型钙通道对大鼠胰岛p细胞胰岛素的分泌未见显著影响,表明正常大鼠胰岛p细胞L型钙通道在调控胰岛素双相分泌中起主要作用,而P/Q型钙通道对胰岛素双相分泌的调控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罗格列酮(RGZ)与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FPG)11.1mmol/L的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Ins)组和胰岛素+罗格列酮治疗(Ins+RGZ)组,两组年龄、病程、BMI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达标后再维持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均作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比较两组糖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的FPG、2hPG、HbA1c、静脉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0~60)均显著下降,HOMA—B改善(P〈0.01或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IVGTT10min内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60min内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AUC-I0~10/AUC-I0~60)分别增加10%和12%(P=0.085,0.05)。Ins+RGZ组I2、I5、I10及FC-P显著提高,Ins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FPG和2hPG下降与负荷后胰岛素增值和血糖增值比值呈正相关(r=0.593,P=0.000;r=0.548,P=0.001),表明治疗后胰岛素处理葡萄糖能力与血糖控制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罗格列酮(而不是胰岛素)能恢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T2DM患者早期联用RGZ,有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增龄对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探讨老年糖耐量受损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30只分为青年组(15只)和老年组(15只),观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血脂的变化,同时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观察胰岛素敏感性。两组大鼠胰腺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标染胰岛β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利用软件进行荧光强度分析。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大鼠体重分别为(490.6±7.72)g和(728.9±7.57)g,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空腹胰岛素青年组为(0.59±0.14)ng/ml,老年组为(2.37±0.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清FFA水平青年组为(0.76±0.14)mmol/L,老年组为(1.51±0.04)m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结果显示青年组大鼠葡萄糖输出速率为(26.02±2.83)mg/(kg·min),老年组为(10.73±0.72)m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3.09±0.80和13.1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老年组胰岛13细胞上胰岛素受体荧光强度减弱,荧光强度分析值青年组为63.55±5.20、老年组为23.2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大鼠存在一定的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胰岛13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少,可能存在胰岛p细胞自身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胰岛 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分离培养人胰岛细胞 ,并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和高糖 氨基胍组 ,3 7℃ ,5 %CO2 培养 72h ,测定培养液上清液中胰岛素、一氧化氮 (NO)、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水平。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 (TUNEL)和胰岛素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及ELISA法检测胰岛 β细胞凋亡 ,RT PCR检测胰岛细胞p5 3、Bcl 2和胰岛素基因启动转录因子 1 (PDX 1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高糖组胰岛 β细胞凋亡小体富计因子(1 91± 0 6 9)、β细胞凋亡率 (1 4 8% )、NO〔(1 82 3± 1 5 5 ) μmol/L〕和 p5 3mRNA(0 3 0 6± 0 0 3 9)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高糖 氨基胍组〔分别为 1 1 9± 0 3 3、6 8%、(1 5 4 2± 1 9 7) μmol/L、0 1 3 9±0 0 6 9,P <0 0 1〕和对照组〔分别为 1 0 6± 0 2 6、4 2 %、(1 1 7 3± 2 1 7) μmol/L、0 1 2 5± 0 0 1 5 ,P <0 0 5〕 ,而胰岛素释放量、GSH、bcl 2mRNA和PDX 1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高糖 氨基胍组(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可通过诱导人胰岛 β细胞凋亡及PDX 1表达降低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其机制与高糖状态下胰岛 β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引起NO介导的p5 3高表达和PDX 1低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对小鼠胰岛β细胞株βTC-6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βTC-6细胞培养于高糖DMEM培养基,48h后换用无糖KRBH缓冲液培养30min,分别于含0、1.38、5.50和11.10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60min,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GSIS)。在BTC-6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0.15、1.50μg/L)和(或)IFN-γ(10、100U/m1),24h后换用无糖KRBH缓冲液培养30min,在含1.38mmol/L葡萄糖的KRBH缓冲液中孵育60min,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βTC-6细胞在1.38mmol/L葡萄糖刺激时胰岛素分泌达高峰,与无葡萄糖刺激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14)对(120±4)mU/L,t=-4.215,P=0.006];5.50、11.10mmol/L葡萄糖刺激时胰岛素分泌较1.38mmol/L葡萄糖刺激时明显下降(均P〈0.05)。与单纯1.38mmol/L葡萄糖刺激组相比,IL-1β(0.15μg/L)组[(85.53±5.06)mU/L对(103.11±0.27)mU/L,t=4.897,P=0.039]、IL-1β(1.50μg/L)组[(62.62±0.64)mU/L对(103.11±0.27)mU/L,t=212.66,P〈0.001]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水平显著下降,下降程度与IL-1β的剂量呈正相关;与单纯葡萄糖刺激组相比,IFN-γ(100U/m1)组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73.2±1.6)对(105.2±1.8)mU/L,t=19.52,P:0.003];与IL-1β(0.15μg/L)组及IFN-γ(100U/m1)组相比,IL-1β联合IFN-γ组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F=77.38,P〈0.001)。结论IL-1β和IFN-γ对13TC-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且两者间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明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胰岛细胞功能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后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 βTc3细胞在葡萄糖刺激时培育上清液和细胞内的胰岛素水平 ;应用半定量多重RT PCR和Northern印迹法检测培养后IDX 1(Isletduodenalhomeobox 1) ,葡萄糖激酶 (GK ) ,葡萄糖转运子 2 (GLUT2 ) ,C/EBPβ和Bcl xmRNA的表达情况 ;应用TUNEL法检测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 1)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导致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降低和细胞内胰岛素含量的减少 ;( 2 )高糖培养 14天可以使大鼠胰岛细胞IDX 1和GLUT2mRNA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 ,C/EBPβmRNA表达明显增加 ,GK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 3 )高糖培养可以明显增加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 βTc3细胞凋亡百分率 ;( 4 )大鼠胰岛细胞高糖培养 14天后Bcl xSmRNA水平明显增加 ,Bcl xL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 ,Bcl xL/Bcl xSmRNA比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 1)长期高糖培养可以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 βTc3细胞凋亡和功能缺陷 ;( 2 )IDX 1表达的变化在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中起重要作用 ;( 3 )大鼠胰岛细胞的Bcl xL/Bcl xS比率变化在高糖所致的胰岛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游离脂肪酸(FFA)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磺脲受体1(SUR1)基因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分离纯化胰岛细胞后分别与0.25mmol/L软脂酸(PA)和0.125mmol/L油酸(OA)温育48小时,放免法检测胰岛素,RT—PCR检测SUR1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使基础胰岛素分泌增加110%(P〈0.01),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降低43%(P〈0.01);OA使基础胰岛素分泌增加80%(P〈0.01),GSIS降低32%(P〈0.05)。RT—PCR示OA显著抑制了SUR1基因的mRNA表达,比对照组降低64%(P〈0.01),而PA组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15%(P〉0.05)。结论 FFA抑制GSIS可能与其对胰岛β细胞SUR1基因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恒河猴胰岛分离和纯化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自制的半自动胰腺消化分离装置,对3只成年恒河猴胰腺进行消化分离,用非连续密度梯度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HCA液)-蔗聚糖液(Ficoll液)纯化恒河猴胰岛,通过双硫腙染色在倒置显微镜计数胰岛的数量和纯度,用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的分泌功能。分离和纯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后平均每个胰腺可获得(101420±12054)胰岛当量(IEQ),纯化后平均每个胰腺可获得(71480±8054)IEQ,平均每克恒河猴胰腺组织可获得(2310±252)IEQ,纯化后胰岛平均纯度为(89.8±8.7)%,活率为(93.1±2.8)%。纯化后的胰岛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良好,高糖(16.7mmol/L)时胰岛素的释放量为低糖(3.3mmol/L)时的5.9倍(t=45.2,P〈0.01)。分离胰岛在移植到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后能够影响降低血糖至支持水平。结论通过采用半自动胰腺消化分离装置,胶原酶P灌注消化及非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能获取较高纯度及生物活性良好的恒河猴胰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db/db小鼠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6周替米沙坦或安慰剂灌胃治疗,同周龄的db/m小鼠作为非糖尿病对照。喂药6周后行糖耐量实验,然后取胰腺,进行胰岛素免疫组化检测,另用离体胰岛灌流系统测定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结果替米沙坦组治疗6周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P〈0.05)。糖负荷120min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UCIns0-30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离体胰岛灌流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得到改善。胰岛内胰岛素表达强度替米沙坦组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糖耐量,恢复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保护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合并高胰岛素血症(HINS)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方法对北京某高校年度查体人员中无糖尿病史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75gOGTT),资料完整的非糖尿病人群共634例,其中HINS者94例,分析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HINS人群的胰岛功能的差异。结果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人群中高胰岛素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120/△G120、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Stumvoll)、HOMA—IR校正后β细胞功能指数(HBCI/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β细胞功能指数(HBCI)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120/△G120/IR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调节受损HINS组年龄、服糖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2h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糖HINS组(P〈0.05);HBCI、HBCI/IR、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低于正常血糖HINS组(P〈0.05);HOMA—IR和ISI—Stumvol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受损HINS人群虽然胰岛素分泌绝对值增加,但实际的胰岛6细胞功能在逐渐减退。正常血糖-HINS和糖调节受损-HINS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间过渡状态,应该尽早检出、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一、二甲双胍对胰岛β细胞糖脂毒性的保护作用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二甲双胍(MF)对慢性暴露于高糖及高游离脂肪酸(FFA)中的离体大鼠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以验证MF对B细胞糖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对象与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离体胰岛细胞暴露于含有5.5—16.7mmol/L葡萄糖及0.5mmol/L软脂酸的培养液中培养48h后,再加入不同浓度MF(0、0.5、2.5、5μg/m1)培养24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DM)人群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1hPG)的切点及其与胰岛口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以OGTT1hPG值为8.0mmol/L和10.5mmol/L为界将非DM人群分为三组,比较各组胰岛B细胞功能和相关指标。结果(1)1hPG〈8.0mmol/L时,HOMA—β、,△I/△G、30minIns和AUC301ns,低于lhPG〈8.0mmol/L组(P〈0.05或P〈0.01),HOMA-IR高于1hPG%8.0mmol/L组(P〈0.05);(2)1hPG〉10.5mmol/L时胰岛β细胞功能和相关指标改变更明显。结论1hPG〉8.0mmol/L时有胰岛B细胞功能改变、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及外周胰岛素抵抗存在,1hPG〉10.5mmol/L时这些改变更明显。推测8.0mmol/L可能为1PG的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