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并初步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查体的老年男性472名,评估北京地区老年男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25(OH)D水平与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P)的相关性。结果472名老年男性的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19.47±11.32)ng/ml,其中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充足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97%、39.20%、24.36%、15.47%。25(OH)D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C/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25(OH)D水平与收缩压(SBP)呈显著负相关,与舒张压(DBP)未见明显相关性。不同25(OH)D水平组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BMI水平组25(OH)D变化,将研究对象根据BMI水平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结果发现,随BMI上升,25(OH)D水平显著下降。非糖尿病组及糖尿病组25(OH)D与Hb A1C均呈负相关,与FBP无明显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25(OH)D与Hb A1C、HDL-C、SBP均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市老年男性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且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正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介导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以中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异常合并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及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低维生素D状态可能是MS的危险因素之一[1]。但目前有关维生素D与MS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以下就维生素D与MS各组分的临床研究及可能机制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20%,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特点以及预期寿命均与非老年患者不同,治疗应高度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仍为基本措施,血糖的控制应以不出现低血糖事件为前提,同时重视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的综合控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卢艳慧 《药品评价》2009,6(1):11-12
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全世界大约有2亿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卒中和心脏疾病的人数升高2~4倍。尽管现代的治疗方法能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但目前糖尿病仍无法治愈。因此,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任务艰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年龄、吸烟、血压、体质指数、腰围、血脂、胰岛素抵抗、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均有关,并且具有炎症过程的特征,内皮功能障碍也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PPARγ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所有与之有关的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内皮细胞ECs、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都可表达PPARγ,很多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Thioglitazones TZDs)作为PPARγ配体能够通过直接作用于这些细胞,改善ECs功能,抑制血管细胞增殖及迁移,减弱炎症反应,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增加斑块稳定性而延缓AS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一项随机、平行分组的开放试验中,27例妊娠糖尿病妇女(年龄30.7±6.3岁,HbA1c〈7%)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治疗组(餐前5分钟注射)和常规人胰岛素治疗组(餐前30分钟注射)。试验时间为从诊断妊娠糖尿病(18~28周)至产后6周。研究期间两组的总体血糖水平均控制良好(试验开始和结束时HbA1c≤6%)。进餐试验时,试验6周时的平均血糖水平(门冬胰岛素组4.2±0.57mmol/L,常规人胰岛素组4.8±0.86mmol/L)略低于试验0周时(门冬胰岛素组4.9±0.59mmol/L,常规人胰岛素组5.1±0.36mmol/L)。  相似文献   
8.
卢艳慧  陆菊明 《药品评价》2008,5(10):417-422
●机体功能及认知功能良好、预期寿命较长的老年人,糖尿病治疗目标应参照年轻人。(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对老年男性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出的老年男性IGT患者和正常糖耐量(NGT)人群,根据基线时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史和IGT分为4组:非高血压(NH)+正常糖耐量(NGT)组、高血压(H)+NGT组、NH+IGT组、H+IGT组,每年至少随访1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组别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 与NH+NGT组比较,H+IGT组(HR=2.55,95%CI 1.56-4.16; P<0.001)和NH+IGT组(HR=2.40,95%CI 1.35-4.25; P=0.003)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与NH+NGT组比较,H+IGT组(HR=2.59,95%CI 1.34-5.01; P=0.005)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升高,而H+NGT组和NH+IG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IGT组(HR=1.83,95%CI 0.90-3.70; P=0.095)全因死亡风险较NH+NGT组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结论 老年男性人群高血压合并IGT与全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高血压与IGT并存可导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糖调节受损(IGR)不同组分的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状况。方法OGTT筛查北京地区无DM史中老年人群,据2003年ADA标准,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及IFG合并IGT(IFG+IGT)组,检测各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Stumvoll)、β细胞功能指数(HBCI/IR)及第一、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结果(1)IFG组:HOMA-IR显著高于NGT组和IGT组,ISI-Stumvoll高于IGT组(P均〈0.05),HBCI/IR显著低于NGT组和IGT组(P〈0.05);(2)IGT组:HOMA-IR和HBCI/IR均位于NGT组和IFG组之间,ISI-Stumvoll、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低于NGT组和IFG组(P均〈0.05);(3)IFG+IGT组:HOMA-IR高于NGT组、IFG组和IGT组,ISI-Stumvoll显著低于NGT组和IFG组(P均〈0.05),HBCI/IR显著低于NGT组和IGT组(P均〈0.05);(4)在非糖尿病人群中,随着FPG及2hPG的升高,HOMA-IR有递增趋势,ISI-Stumvoll、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有递减趋势(P均〈0.05)。结论IFG主要是肝脏IR和基础状态时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IGT的肌肉IR较重,其糖负荷后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较重。在非糖尿病人群,FPG和2hPG的升高与IR呈正相关,与胰岛β细胞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