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符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5例行颅内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5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4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植入支架12个,椎动脉植入支架8个,大脑中动脉植入支架1个,2例在植入支架时同时使用保护伞。结果所有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狭窄<20%。术后发生颈动脉窦反应3例,失语1例,随访3个月,无血管再狭窄表现。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安全、能改善血流,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素化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素化血管内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9例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头颈部动脉狭窄患,均采用直接肝素化BX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未予肝素化治疗。结果:本组39例患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患狭窄血管恢复正常直径,1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残余狭窄10%-25%。临床随访3-18个月,33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明显好转,1例症状无改善。19例DSA随访6-12个月,无1例发生支架内血栓或再狭窄。结论:肝素化支架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治疗中是安全的,可有效降低血栓和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ISI)治疗头颈部血管狭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12例患者的115条血管实施了PISI,男性76例,女性3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8.8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主动脉弓、头颈部血管及全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前不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植入后再用球囊进行扩张。所用支架为wallstent支架,颈内动脉虹吸部或颅内动脉选用AVE支架。87例病人3个月后做血管造影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在112个病人的115条血管中,一次性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113个,成功率98.3%。支架植入前狭窄程度50%~99%,平均78.5%,支架植入后狭窄程度降至2.7%。并发症发生率为3.6%,死亡率为O.9%。87例进行了平均27.3个月的造影随访,发现支架闭塞1例,支架塌陷变形1例,原狭窄处再次出现狭窄3例。后4例均再次成功实施球囊扩张。整个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新的神经症状。结论 PISI治疗头颈部血管狭窄从技术上看是可行的,其创伤小,安全性大,再狭窄率低.可以有效地解除血管狭窄和防止由此所造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对16例椎动脉开口段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总结其经验。结果 16例病人共植入16枚支架,椎动脉平均狭窄率术前为85.6%,术后为19.1%,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获不同程度改善。1例发生再狭窄,余患者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段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20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203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两类4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203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86例临床症状消失;5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12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癜痫发作;2例血管痉挛;8例出现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3例发生于术后低血压;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Miao Z  Ling F  Li S  Wang M  Hua Y  Guo D  Dong Y  So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57-660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符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下置入PRECISETM自膨胀支架,观察各临床指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10例行预扩张中4例(40.0%)出现颈动脉窦反应,2例(16.7%)术中发生颈内动脉远端痉挛,术中滤网保护系统捕获栓子的阳性率41.6%,围手术期内无症状性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近期随访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研究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方法对23例头颅MR 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 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脑缺血,在预防与延迟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20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所有23枚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术后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支架内及远端血管血流通畅。置入后随访,均未出现TIA及其他临床症状。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毛建华 《河北医学》2005,11(2):123-12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6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率(1.5min.MAR),B型多谱勒超声断层扫描检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塞组的血PagT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agT5min、MAR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脑梗塞组B超检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占62.5%,正常对照组中度以上狭窄占3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NHISS评分6~10分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后将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50%以上者纳入治疗组,术后7天再次行NHISS评分,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计应用颈动脉支架48枚,全部支架释放准确。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随访至今最长64个月未再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8.
牛国忠  殷聪国  唐波  蒋琳 《浙江医学》2006,28(12):980-981,1018
目的介绍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16例治疗经验体会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1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置人支架2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1个,颈总动脉2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1个,椎动脉6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2只。结果16例支架全部置人成功,15例狭窄减少〉80%。1例减少〉70%。12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2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2例年龄80岁以上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脑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高龄患者并发症增多应引起重视。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