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U FMA)在脑卒中患者镜像康复治疗中的评估作用及与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40例)和镜像治疗组(4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及治疗8、16、24周后采用U FMA量表评估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估日常独立活动能力。分析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与治疗前U 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 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 FMA评分与FIM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镜像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 FMA量表、FIM量表均能较好反映卒中患者康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t 2.959, P 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 4.732, P 0.001)。结论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针刺同步康复组(简称同步组)和针刺联合康复组(简称对照组), 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功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 其中同步组患者上述疗法同步实施, 对照组患者上述疗法非同步实施, 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改良版诺丁汉感觉功能量表(reNSA)及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FM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感觉功能方面, 治疗后同步组reNSA深、浅感觉评分及F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reNSA复合感觉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功能方面, 治疗后同步组FMA-UE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屈肘肌MAS评级及FIM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同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想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U)评估疗效,同时采用f NIRs采集系统检测大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Oxy-Hb)相对变化,以探讨特定脑区激活模式和响应特征。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IM、FMA-U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2组患者FIM、FMA-U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评分(P<0.05)。f NIRs三维脑成像图显示,康复训练刺激脑组织的兴奋部位主要是皮质运动区的中上段(Brodmann 4区),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2组患者皮质兴奋区域面积增加,且治疗组增加的程度更大;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8周后脑组织Oxy-Hb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Oxy-H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IM得分与Oxy-Hb浓度相对值呈正相关(r=0.657,P<0.05),FMA-U与Oxy-Hb浓度相对值呈正相关(r=0.807,P<0.05)。结论:卒中后上肢功能活动障碍患者大脑运动前区、运动区皮质存在明显抑制现象。单纯运动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均能激活相关脑区功能活动,且后者激活效果及功能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在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4周时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而动作观察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2组患者的FMA-UE、ARAT和MBI评分同时间点的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理论的2种临床治疗方法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Rejoyce手功能测试(RAHFT)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及手的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站立数字作业治疗(OT)对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均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揿针治疗,主穴取患侧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配穴取合谷、中渚、后溪,留针4h后取下,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站立数字OT训练,20 min/次,1次/d。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揿针联合站立数字OT训练可有效减轻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及肩关节本体感觉评定(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结果:2组完成本研究者均为20例。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FMA-U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均显著减小(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常规康复训练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  相似文献   

10.
侯红  伊文超  吴玉霞 《中国康复》2015,30(6):418-419
【】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1次/天, 6天/周,持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均得到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FMA-UE和FTHUE-H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额外进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评定,并采用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文版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和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量表(FMA-UE)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AROM、CMS评分及FMA-UE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MS评分和FMA-U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者60例,随机分为4组,常规组、镜像组、肌电组、联合组各15例。4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镜像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肌电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主动腕背伸角度(AROM)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4组患者腕背伸角度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其余3组(P<0.05)。在FMA‐UE评分方面,治疗8周后仅联合组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而其余3组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 脑卒中患者44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主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PM治疗,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FM)上肢功能评分法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FIM、VAS评分较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M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有显著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部分或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痛点注射组 43例和超声注射组43例(最终脱失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痛点注射组加行肩关节局部痛点注射,超声注射组加行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各分项评分及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中的自理能力评定,并比较3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评分均更低(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低于痛点注射组(P<0.05);3组患者CMS各项评分和FIM的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上述评分均更高(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总有效率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较痛点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能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功能独立性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5例。4组患者均进行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高频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低频组健侧给予1Hz的rTMS,联合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后健侧给予1Hz的rTMS,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随访时分别采用MoCA量表筛查患者有无认知障碍,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患者认知功能情况,FIM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结果: 治疗2周和随访8周后,高频组、低频组和联合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2个时间点3组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和认知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高频组和联合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更高(均P<0.05),且FIM总分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MoCA评分和认知功能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均P<0.05),且潜伏期比低频组更低、波幅更高(均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认知功能评分和FIM总分比对照组更高(均P<0.05)。8周随访后,低频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和认知功能评分更高(均P<0.05);联合组潜伏期比高频组更低、波幅更高,且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均P<0.05);高频组和联合组运动功能高于治疗前,且FIM总分比治疗2周时更高(均P<0.05),2组运动、认知功能评分和FIM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低频组和对照组FIM总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认知功能及生活独立性的疗效比单一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出现早且持续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验证双侧肢体协调活动在镜像环境下的合理性,以及该治疗范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例接受数字化镜像疗法双上肢协同任务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积木障碍盒测试(BB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5次坐立测试(FTSST)进行评定。对参与试验的治疗师和患者进行主观问卷调查。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治疗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提高(|Z| > 2.527, P < 0.05)。治疗师和患者均认为该疗法适合脑卒中患者使用。 结论 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安全、可行,可进一步临床验证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