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利用建立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仿真模拟前路、后路手术矫形操作,探讨其最佳手术方案。方法 建立Lenke 2型AIS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路和后路共5种不同的矫形方案,比较不同手术方案的矫形效果和双肩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5种不同矫形方案有限元模拟术后的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和矫形率分别为:21.5(44.8%)、26.5(32.1%)、28.1(27.9%)、34.1(12.5%)、32(17.9%),各矫形方案的主胸弯矫正率无明显差别。胸椎矢状面生理后凸得以维持。5种矫形方案术后各双肩平衡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所升高,除方案A(上端固定椎为T2)外,其余各方案的喙突高度差均>9 mm,锁骨角均>2.5°,锁骨倾斜角差均>4.5°。结论 对于左肩高的含结构性上胸弯Lenke 2型AIS,上端固定椎选择T2且完全融合上胸弯,可取得上胸弯、主胸弯良好的三维矫形和双肩平衡。部分融合上胸弯(上端固定椎为T3、T4),上胸弯的矫正率稍差,术后容易出现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主弯融合,难以恢复上胸弯的正常脊柱序列,术后会导致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King提出对King II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进行选择性胸弯融合的概念以来,关于选择性胸弯融合后胸弯和腰弯均可获得良好矫形的报道很多。同样,对结构性胸腰弯/腰弯和非结构性胸弯患者,选择性胸腰完/腰弯融合也可获得良好的双弯矫形效果,然而这方面的报道很少。我们分析了此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在接受选择性前路胸腰完/腰弯融合后双弯的矫正情况。 方法 回顾行选择性前路胸腰段/腰段融合的AIS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分析Cobb角、主弯和次弯的矫形率、冠状面平衡、下融合椎倾斜度、下融合椎下位椎间角和放射学双肩高度。 结果 共40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为43.9°,术后矫正为8.7°,矫正率为80.6%(P=0.000);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为27.2°,术后矫正为14.3°,自动矫正率为50.5%(P=0.000)。;末次随访时胸腰弯/腰弯和胸弯分别为13.7°和17.1°,矫形丢失平均分别为5.0°和2.9°。冠状面平衡术前、术后分别为13.2 mm和11.5 mm,随访时为5.6 mm,明显好于术后(P=0.001)。 下方融合椎(LIV)倾斜术前平均为23.5°,术后为8.3°,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0);末次随访时保持良好,为10.6°。冠状面下方融合椎下位椎间盘开角(LIVDA)术前为3.5°,术后增加到5.5°(P=0.100),末次随访时明显加重,为7.4° (P=0.012). 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双肩高度差分别为7.3 mm、5.6 mm和2.2 mm。随访时的双肩高度差明显优于术后(P=0.002)。结论 前路选择性胸腰弯/腰弯融合与固定,双弯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冠状面平衡和双肩高度差,但下方融合椎下位椎间盘开角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中不同矫形系统对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以上的双弯型AIS患者共42例,北京协和医院(PUMC)分型Ⅱb1型(Lenke1、2型),按内固定系统分为hybrid组(钩钉混合组)、全钉组,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弯冠状面Cobb角,腰弯冠状面Cobb角,胸后凸角度,腰前凸角度,近端交界角(PJM),远端交界角,胸腰段交界角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主弯矫形率分别为(60.4±19.3)%与(67.5±14.5)%,腰弯也获得比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矫形率分别为(62.1±21.8)%与(61.2±25.7)%.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总体矢状面平衡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后凸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不同内固定系统对胸后凸矫形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于总体躯干衡及其他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不大.钩钉混合组与全钉组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矢状面及冠状面矫形.  相似文献   

4.
自1993年Mack等首先报告将胸腔镜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后,电视辅助胸 腔镜下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脊柱畸形的前路松解、植骨融 合,椎间盘切除以及胸廓成形术的肋骨切除等,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胸段脊柱侧 凸的前路器械矫形融合。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适用于单个胸弯 (PUMC Ⅰa型):或腰弯小、柔韧性好,只需融合胸弯的胸腰双弯患者(PUMC Ⅱb1和部分Ⅱc3型)。术前均应常规行肺功能检查,一般要求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与预计值的 比率超过50%。 术中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采用侧卧位,凸侧在上。先用C型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不同PUMC保守分型及健康人的体表特征的量化分析,了解不同侧弯类型青少年表面形态学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形体治疗的4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其中单弯20例(PUMCⅠ组),双弯20例(PUMCⅡ组),另招募健康志愿者20人纳入研究。使用Diers三维脊柱测量姿势评估系统进行数据采集,比较静止站立时三组背部、骨盆表面形态学参数差异。结果 PUMCⅠ组矢状面失衡角度和矢状面失衡距离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棘突平均偏移距离和椎体旋转幅度PUMCⅠ组、PUMCⅡ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棘突偏移幅度PUMCⅠ组、PUMCⅡ组同样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矢状面上,PUMCⅠ组表现为躯干前倾;冠状面上,PUMCⅡ组由代偿弯引起棘突偏移幅度、左侧偏移距离及骨盆倾斜表现为显著特征;水平面上,PUMCⅡ组由代偿弯引起椎体旋转幅度最为显著。脊柱侧弯患者各平面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该相互结合解读各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最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风险与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7例,平均年龄10.3岁,畸形主弯位于胸腰段(T10~L2)者11例,腰段(L3~L5)者3例,胸段(T1~T9)者3例.17例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比较末次随访和术前脊柱侧弯、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固定4~7椎节,平均4.6椎节.随访平均18.9个月(12~24个月),脊柱侧弯矫正率平均(68.7±6.78)%,后凸矫正率平均(66.7±4.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脊髓神经根受损,躯干失代偿均得到矫正.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术安全、有效,脊柱三维矫形稳定,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功能,具有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侧弯患者采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后,不同固定方式对手术矫形效果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侧弯原始角度对其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5月~2009年2月骨科手术治疗的45例半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侧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术后侧弯矫正效果,并根据其性别、年龄等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侧椎弓根钉固定较单纯凸侧固定后期矫形效果好,侧弯矫正良好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侧弯原始角度对单双侧固定之间,侧弯矫正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采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较单纯凸侧固定后期矫形效果好;性别、年龄、侧弯原始角度对单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林 《现代医学》2003,31(5):350-350
本院于 1997~ 2 0 0 2年应用后路节段性原位弯棒和Wiscon sin钢丝矫治胸椎脊柱侧弯 15例 ,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  15例中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15~ 30岁 ,平均18.5岁。 15例均为胸椎侧弯 (cobb角 38~ 72°[1] ) ,9例双胸弯、6例单胸弯 ,平均胸弯 5 2°。1.2 手术方法  15例均接受双侧 5 5mmCDHorizon(M 10 )内固定器械治疗 ,矫正力为平移和原位弯棒[2 ] 。采用后路融合和器械固定手术 ,较同样的前路手术上、下各多融合 1个节段椎体。使用 8个钩、4条Wisconsin钢丝固定 12个点 ,一般固定8~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mm恢复至5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显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mm,长度为30~40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mm恢复至7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策略及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治疗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2例(Lenke IA50例,LenkeIB8例,LenkeIC14例),平均年龄14.3岁,男13例,女59例。均采取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上融合椎取上位的旋转中立位椎体;下融合椎通过下端椎、下方的旋转中立椎、稳定椎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取中立椎、中立椎上一位椎体或稳定椎上一位椎体。术前查站立位脊柱全长前后位、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及随访时查站立位脊椎全长前后位、侧位片。测量冠状位Cobb角、顶椎偏移、顶椎旋转、躯干偏移,来观察侧弯矫治及躯干平衡情况。平均融合7.3个节段(4~10个节段),平均随访15.9个月(12~39个月)。结果手术前后胸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56.74-14.5)°(40~98°)和(18.54-8.3)°(3~4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33.94-10.4)°(25~69°)和(11.14-6.4)°(0~30°),自发矫正率为(66.94-16)%(44~100)%。躯干偏移由(16.14-10.2)mm(4—43)min矫至(8.24-6.1)mm(0~25min),有2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度躯干失平衡,随访两年无进一步进展。结论结合站立位上下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确定融合范围在矫治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可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中华长城三维矫形系统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中华长城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弯患者1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特发性侧弯11例,先天性侧弯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2例;术中平均失血680ml,手术时间平均143分钟.结果17例病人获平均7.6个月的随访,冠状面畸形平均为43.2°,平均矫正率为45%;躯干移位平均为2.2cm,平均矫正率为61.4%.所有病例未发生术中脊髓损伤、术后感染和脱钩断钉现象.结论中华长城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能很好地矫正脊柱冠状和矢状面的畸形,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12岁。自幼背部侧弯,进行性双下肢无力4年。休检:脊柱胸段明显右侧弯,腰椎前凸,骨盆前倾。颅神经及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呈痉挛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双巴氏征(+)。双胸2以下痛觉减退,腰穿压颈试验为不完全梗阻,脑脊液正常。X线检查:颈7隐裂,胸1、2椎板融合,腰5及全骶隐裂,碘苯酯造影:颈6—胸3椎管增宽,脊髓呈梭形膨大。78年5月及79年5月先后两次手术。见颈7椎板不连接,胸1、2棘突及椎板融合。脊髓纵裂畸形,自颈6处完全分开成左右两半,至胸4处又合并为一。其间:上方有一2cm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术后椎间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Ib、Ic型)前路矫形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前路矫形融合术的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测量冠装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融合节段数、椎间角等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Ib型13例;Ic型5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4.7±10.2)°,术后1周为(6.5±7.5)°,侧凸矫形率平均81.2%。术前椎间角平均为(3.6±3.5)°,术后1周为(2.0±4.4)°,术后1年为(5.3±5.9)°,术前和术后1周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1周和术后1年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按照具体融合节段进一步分组:A组(端椎到端椎融合组),12例;B组(短节段融合组),6例。A组术前椎间角为(4.1±4.0)°,术后1周、1年分别为(1.2±3.5)°、(4.0±4.7)°;B组术前椎间角为(2.0±1.8)°,术后1周、1年分别为(4.2±4.5)°、(7.1±5.1)°。不同时间段A、B两组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之间其余参数,结果 显示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椎间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随访时椎间角又逐渐增大;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可能和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以及术前椎间角等因素有关;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不能通过减小侧凸矫形率以及牺牲下腰椎运动节段来减小术后椎间角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后不同远端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至少术后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12~L2组和L3~L5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T12~L2组31例AIS患者,L3~L5组1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3~L5组的LL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2~L2组LL较术前显著减小(P=0.027)。术后T12~L2组和L3~L5组PI-LL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L3~L5组PI-LL变化值大于T12~L2组(P<0.05)。结论 当脊柱远端固定至L3~L5时,LL会增加,引起PI与LL不匹配。术前应根据PI预测出合适的LL,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相似文献   

16.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的21例胸腰椎结核病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1例,合并不全截瘫2例,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本组17例获得随访,时间最短为1.5年,最长4年。平均27个月,复查X线片,椎间植骨融合,无复发,11例后凸畸形部分矫正,平均矫正19°,内固定无断钉及螺钉拔出。结论:对有适应证的胸腰椎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对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可以部分矫正畸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原理和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3岁.骨折部位:T11 7例,T12 19例,L1 13例,L2 9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4例,B级5例,C级9例,D级13例,E级17例.按椎管阻塞 面积分为4度:Ⅰ度7例,Ⅱ度15例,Ⅲ度18例,Ⅳ度8例.手术方法: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伤椎及相邻的上、下椎体经椎弓根置钉后,按固定区的正常矢状面形态将棒预弯;利用中间螺钉作为支点,将伤椎向前推顶,纠正伤椎后凸畸形及水平移位.结果伤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3.8%,水平移位恢复至正常的0.5%.随访3~36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骨折椎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对骨折直接复位和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97~2001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4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5~6年,平均4.2年,分析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上下间隙的矫正率及矫正丢失率。结果: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5级,分别为A、B、C、D、E,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19例,恢复一个级差的21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4.3%,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2%,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是肯定的,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HY  Zhou DG  Wang HM  Yi B  Wang B  Jin ZH  Zh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66-1069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的45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其中21例患者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行后路同定融合并同时进行侧弯矫正;16例患者行椎管减压结合单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8例患者行单纯减压手术。随访期间观察侧弯的矫正效果、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6—49个月)。88%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下肢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缓解,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使用内固定及融合器患者随访期内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未行内固定者术后残留下腰痛症状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内同定患者。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应根据侧弯程度、椎管狭窄程度、间盘及小关节退变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是治疗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