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体成形术是将可注射性生物材料经椎弓根注射到病变椎体来强化椎体,解除疼痛,稳定脊柱[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填充材料,但它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不能降解、骨水泥反应引起低血压或肺栓塞等,故寻找理想的替代材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2].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低频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疗法:是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症物理治疗方法。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理是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改变人体生物电、改善生物场,促使成骨细胞增生,增强成骨能力,提高骨密度治疗骨质疏松。 骨硬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sclerostin antibody,Scl-Ab):对骨代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骨硬化蛋白的拮抗作用上。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在刺激成骨活动的同时,不会刺激破骨活动,对骨合成代谢有显著刺激作用,其已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在方法。 背景:脉冲电磁场与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皆能对绝经后新西兰大白兔骨代谢产生良好影响,但关于两者联合干预的效果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联合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对绝经后新西兰大白兔骨代谢的影响,探索其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价值。 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卵巢切除组、脉冲电磁场组、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和脉冲电磁场+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每组10只。术后第1天起,脉冲电磁场组给予脉冲电磁场磁疗每天1次;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给予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每周2次;脉冲电磁场+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接受脉冲电磁场磁疗每天1次、每周5次,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每周2次;卵巢切除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周2次,干预共8周。8周后行骨代谢指标检查、骨密度测定、MicroCT骨微结构参数检测。动物研究中的所有程序经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批准(20171263A193)。 结果与结论:①卵巢切除6个月新西兰大白兔骨密度显著下降,提示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②与卵巢切除组相比,3个治疗组L3椎体的骨密度均显著增加(P < 0.05);③3个治疗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卵巢切除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均显著低于卵巢切除组;脉冲电磁场+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水平明显低于脉冲电磁场组、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④脉冲电磁场+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骨微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均优于脉冲电磁场组、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组(均P < 0.05);⑤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和脉冲电磁场联合治疗可以增强去势新西兰大白兔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和骨微结构。 ORCID: 0000-0001-7052-4262(钱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组织压监测下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测定组织压与血压的差值在诊治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穿刺法,通过测量30例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组织压、血压,明确减压手术的客观指标。结果:30例中10例行保守治疗,20例行减压治疗,随访均未发生骨筋膜室后遗症。结论:组织压、收缩压、舒张压的结合测量对指导何时行减压术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差值为20mmHg时,需即刻减压。  相似文献   
4.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克服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诸多缺点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负载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磷酸钙骨水泥经固化后可具有微孔结构,可提高经皮椎体成形充填材料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以可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和纤维蛋白胶作为共同载体,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应用于新西兰大白兔椎体成形的可行性。 方法:制备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新型复合材料。采用小鼠肌袋异位诱导成骨模型对不同植入材料进行骨诱导活性评价;模仿椎体成形观察新型复合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兔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新型复合材料植入后2,4周碱性磷酸酶水平最高,植入后4周软骨细胞逐渐成熟,新骨形成,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后(P < 0.05),8周后材料被进一步降解,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均有所上升,扛扭转强度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仍明显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 < 0.05)。microCT提示其新生骨形成多而早,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未见材料吸收及周围骨质长入。说明新型复合材料植入椎体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功能,材料降解和新骨替代同步,接近于正常椎体的骨愈合,可望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应用于椎体成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开放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3例(37足)以后关节突移位为主的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开放性复位可塑形钛板螺钉内固定,必要时行植骨术(18例)。结果 平均随访11.5个月,参照Mary—land food score评分,对患足是否疼痛、步态、距下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度、是否支架辅助、术后X线摄片等加以评估,19足疗效为优,17足为良,1足可。其中钛板断裂1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1例,换药后自愈。结论 跟骨外侧入路开放复位可塑形钛板螺钉内固定,必要时植骨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成人股骨骨髓腔影像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为研制新型股骨髓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 60支成人股骨干燥标本 ,拍摄标准的X线正侧位片 ,观察髓腔的形态 ,测量皮质骨的厚度 ,髓腔的横状径 ,矢状径 ,髓腔的轴线在不同节段与皮质骨内侧缘的切线形成的夹角等。结果 :正位片示髓腔呈“哑铃状” ,自上而下 ,横状径由大 (2 0 .0±0 .3 )mm变小 (11.1± 2 .4)mm ,再由小 (11.1± 2 .4)mm变最大 (3 2 .6± 5 .2 )mm。狭窄段横状径的直方图呈正态分布 ,均数为 (10 .7± 2 .0 )mm。侧位片示髓腔中上段的轴线与中下段的轴线所形成夹角为 (172 .2±2 .2 )° ,其夹角顶端距小转子下缘的实际长度为 (12 .8± 3 .0 )cm。结论 :①髓内钉不适合股骨中下段骨折的髓内固定。②组合式分叉防旋转的髓内钉适合股骨中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和力学要求。③顺行击钉 10~ 15cm处时 ,忌用暴力 ,减慢进入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并以壳聚糖作为组织工程细胞外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分离兔BM-MSCs并进行体外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及其变化,检测免疫表型CD71的表达;绘制并比较不同代次细胞的生长曲线.传代培养后,检测第2、3、4代BM-MSCs的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的mRNA的表达.取6只新西兰成年白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壳聚糖支架修复组,B组为壳聚糖支架复合BM-MSCs修复组.分别于术后4、8周处死动物,观察新生区软骨组织修复情况.结果:体外培养获得高纯度且传代能力强的BM-MSCs.修复术后4周,A组仅有纤维组织增生,甲苯胺蓝染色较淡;B组关节软组织缺损处有软骨样组织及胶原生成.术后8周,B组关节软骨缺损处有较明显的软骨组织增生;A组仅在与正常软骨交界处有少量的软骨组织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组ColⅡ有表达.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差速贴壁法能提高BM-MSCs的纯度,通过该途径获得的BM-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壳聚糖是比较理想的新型软骨组织工程支架,以BM-MSCs复合壳聚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能够较好地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克服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诸多缺点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负载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磷酸钙骨水泥经固化后可具有微孔结构,可提高经皮椎体成形充填材料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以可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和纤维蛋白胶作为共同载体,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应用于新西兰大白兔椎体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新型复合材料。采用小鼠肌袋异位诱导成骨模型对不同植入材料进行骨诱导活性评价;模仿椎体成形观察新型复合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兔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新型复合材料植入后2,4周碱性磷酸酶水平最高,植入后4周软骨细胞逐渐成熟,新骨形成,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后(P<0.05),8周后材料被进一步降解,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均有所上升,扛扭转强度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仍明显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0.05)。microCT提示其新生骨形成多而早,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未见材料吸收及周围骨质长入。说明新型复合材料植入椎体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功能,材料降解和新骨替代同步,接近于正常椎体的骨愈合,可望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应用于椎体成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纳米组织工程骨植入兔桡骨骨缺损区,通过对骨缺损区修复后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揭示其对成骨的影响。方法:制作兔骨缺损动物模型并于缺损区应用纳米组织工程骨。实验兔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单纯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C组为成骨细胞 NHAC,D组为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NHAC。12周后取骨缺损区标本,通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定,观察成骨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区修复后骨组织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新生骨质量较高,骨愈合情况要优于其他组。结论:纳米组织工程骨应用于骨缺损修复可促进骨生成,且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NHAC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3例手部掌、指骨56处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伤手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可缩短术后外固定时间,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患手功能恢复,是治疗手部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