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P)是引起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各种临床症状的基本原因。由于冠脉内AP突然破裂 ,以及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 ,继发血栓形成使冠脉不完全堵塞 ,冠脉流量急剧减少 ,形成临床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冠脉完全堵塞则形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猝死并使其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稳定粥样斑块 ,预防斑块破裂 ,甚至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消退动脉粥样硬化 (AS)及斑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的现代研究1.1 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是引起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各种临床症状的基本原因.由于冠脉内AP突然破裂,以及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继发血栓形成使冠脉不完全堵塞,冠脉流量急剧减少,形成临床不稳定性心绞痛(UA),冠脉完全堵塞则形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并使其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稳定粥样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甚至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消退动脉粥样硬化(AS)及斑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作云 《重庆医学》1995,24(6):332-334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但可概括为5大类:(1)PTCA(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2)粥样硬化斑块旋切术;(3)激光粥样硬化斑块消蚀;(4)血管内支架;(5)血管内超声。其他还有超声和射频粥样硬化斑块消蚀,但尚在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4.
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调脂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造成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严重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进而继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是引起ACS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他汀类药物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及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消退斑块的作用,是预防ACS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冠心病病死率及总体死亡率。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及一、二级预防中已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冠状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使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通过其糖蛋白上受体与胶原组织结合,称之为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后,在一些刺激因素[如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A…  相似文献   

6.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利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自然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冠脉重构(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的现象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它在粥样病变的形成和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总的横截面积(CSA)增加以适应斑块变化而不造成血管腔的任何减少,这一过程称之为冠状动脉的代偿性扩张。此现象最早由病理学家Glagov等[1]于1987年在尸体标本研究中首先发现,故称之为Glagov现象。1…  相似文献   

7.
26例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民  刘弘 《吉林医学》2007,28(12):1368-1369
高血压可以损伤动脉内皮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由于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可触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颈动脉作为“窗口” ,探讨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关系。方法 :5 3例高血脂患者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 (2 4例 )和阴性组 (2 9例 )。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 ,比较两组斑块阳性率、斑块分型、大小和分布。结果 :有冠脉病变的高血脂患者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且以复合性斑块为主 ,阴性组以纤维性斑块为主 ,两组斑块大小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 ,可作为透视冠状动脉的一个“窗口”。高血脂患者的斑块大小和声像图分型对其冠脉病变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尸检研究的证据,粥样斑块负荷(狭窄横断面积)一旦达到40%,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时冠状动脉的代偿性扩张(重构)就会减弱。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体连续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评价粥样斑块负荷是否是冠状动脉重构的一个限制因素。方法和结果:在强化降脂治疗逆转动脉粥样硬化(REVERSAL)试验的研究队列中,基线IVUS检查确定了210处冠状动脉局部病变,对其中在18个月随访IVUS检查中斑块面积增大的128处病变进行分析。在基线和随访时对病变进行配对。对于基线粥样斑块负荷<40%和≥40%的病变,粥样斑块面积每增加1m m2时外弹性膜(EEM)面…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近年认为炎症反应与粥样斑块的发生、演进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CR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本文将CRP对ACS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裂缝、溃疡或破裂所致。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分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锌蛋白酶,大量证据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MMPs降解细胞外基质有关。本文对MMP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细胞周期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钢  江亚文 《广东医学》2004,25(3):338-34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冠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起点,经过脂纹细胞形成期、中间病变期、成熟斑块期,最终演进至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及局部血栓的迅速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 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其中,斑块内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近年认为炎症反应与粥样斑块的发生、演进密切相关.CRP 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本文将CRP对ACS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意义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首要原因。检测高危(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管理的终极目标。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的不断了解和医学影像领域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成为诊断可疑冠心病的主要影像技术,并成为检测斑块易损性的有力手段。CCTA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进行无创的全面性定性和定量评估,不仅能检测高危斑块的形态特征,还可通过钙化积分及一系列CT衍生技术反应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此外,各种成像设备的发展继续扩大了CCTA对斑块的成像能力。全文综述了CCTA在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当前成像上的技术进步,强调了它作为无创性操作评估易损斑块的重要价值及未来仍需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不稳定的斑块,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猝死(SCD)。ACS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造成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研究表明,ACS中60%~70%的患者仅有轻度或中度冠脉狭窄,而内皮功能失调、局部炎症活跃乃至富含脂质的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是引起ACS的病理机制。所以,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而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共同病理基础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局部炎症在不稳定型斑块的形成及稳定型斑块向不稳定型斑块转变  相似文献   

20.
冠脉病变的CT检查变迁及64排CT的实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成明 《重庆医学》2008,37(6):561-562
到目前为止,冠状动脉造影术仍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的“金标准”。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则在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1]、冠脉狭窄程度[2]以及冠脉介入效果评价[3]等方面有较强优势。虽然这些方法准确性高,但存在着血管介入创伤、患者依从性较差等问题,为此,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