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期间 12 9例小于 1岁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 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2 6例 ( 2 0 2 %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97例 ( 75 2 % ) ,6例简单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 全组死亡 11例 ,死亡率 8 5 % ,其中复杂畸形 7例。小于 6月患儿 4例 ,死亡率 12 5 % ( 4 3 2 ) ,大于 6月患儿 7例 ,死亡率 7 2 % ( 10 97) ,相差显著 (P <0 0 5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死亡率为 3 1% ( 3 97)。结论 低月龄和畸形复杂是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作为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应用于简单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方法 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结果 16例患儿治愈,2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及婴儿的心内直视手术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低温体外循环,间断冷心肌保护液灌注至今仍是心内直视手术主流方法,但低温产生的一系列不良作用一直无法避免,昆明同仁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对231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使用常温体外循环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20例胎儿心脏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改变。方法 测定不同孕期胎儿心脏心内结构。瓣口血流及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结果 发现先天性心脏病6例,94例出生后复查证实心内结构正常。胎心腔大小随孕周增加而增大。结论 胎儿心脏右心占优势。胎儿心室顺应性低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5%。胎儿心脏数据也可用以监测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5.
体质量小于10 kg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咏  肖颖彬  钟前进  陈林  王学锋  刘梅 《医学争鸣》2004,25(11):1005-1008
目的: 分析我院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296例体质量低于10 kg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低体质量先心病患儿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在296例中,男177例,女119例,体质量3~10 kg,平均 (7.52±1.82) kg,年龄3 d~32 mo,平均(14.23±5.65) mo,其中体质量≤5 kg的23例(7.8%).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8例(19.6%);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238例(80.4%),后者主要用于简单心内畸形的矫治.比较心脏停跳与不停跳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全组死亡17例,死亡率5.7%.其中体质量≤5 kg患儿4例,死亡率17.4%(4/23),体质量>5 kg患儿13例,死亡率4.8%(13/273),两者之间相差显著(P<0.05).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死亡率为2.9%(7/238).死亡原因:10例复杂畸形的死亡患儿中,死于低心排6例、心律紊乱3例和呼吸衰竭1例;其他7例患儿死于低心排2例、心率紊乱3例和呼吸衰竭2例.结论:低体质量和畸形复杂是增加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的重要因素.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安全应用于简单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CPB管理方面优于婴幼儿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30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微创治疗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治疗方法和术中注意要点。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外科微创治疗的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室间隔缺损21例,房间隔缺损9例,均采用微创治疗,14例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手术,16例采用经胸外科封堵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0.5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进行随访,复查心脏超声未见异常,心功能Ⅰ级,无残余分流。1例术后并发血色素尿,经治疗成功。结论外科微创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随着体外循环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不断向低龄化、低体质量发展。体质量7kg以下婴儿心内直视术后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因此,提高呼吸道护理质量,是手术后护理的关键。我科于1999年11月~2001年10月收治了28例体质量7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胸超声引导介入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间隔缺损(ASD,简称房缺)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传统外科治疗为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心内直视进行修补.本院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对6例单纯ASD(继发孔型)行胸壁打孔房缺封堵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6个月内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小婴儿危重先心病围术期的处理.方法 87例6个月以内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均行一期根治手术,全部采用经口或鼻气管插管,气静复合麻醉,2例PDA在非体外循环下,经左腋下小直切口行PDA结扎术,其余85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死亡3例,病死率3.4%.发生并发症33例,发生率37.9%,主要包括残余病变、低心排、反复气管插管和感染.结论 小婴儿危重先心病早期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加强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措施,合理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肺及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应用中低温低流量的灌注技术,对照组应用浅低温高流量的灌注技术。记录每组的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并行时间,术后进行肺、肾功能的评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并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的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婴儿心内直视手术,采用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能够满足组织的血流灌注,减少回流保持术野的清晰,方便心内畸形的纠治,且未增加术后肺、肾功能的损害,为临床开展婴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急诊外科治疗危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58例小于1岁的危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外科住院患儿中,诊断明确后24 h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58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性150例(58.1%),女性108(41.9%);年龄6 d至11个月[(7.5±4.3)个月];体质量2.1-9.5(5.5±3.3)kg.术前合并有急性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肺部感染、重度贫血、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占90.2%(233例).全组中246例(95.3%)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12例(4.7%)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 全组心血管畸形一期矫治率为92.3%,总治愈率达到96.9%.患儿的心内直视手术是在心脏停跳与心脏不停跳两种方法 下进行.两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约(105.00±38.71)、(71.89 4-27.78)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6~154(16.5±9.3)h;ICU住院时间为48-174(98.5±33.6)h;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为6.9%;心肺脑肝肾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发牛率为12.9%;死亡8例(3.1%),死产原因:7例复杂畸形患儿中死于低心排综合征5例,心律紊乱1例,呼吸衰竭1例;另1例患儿死于心率紊乱.结论 危重婴儿先心病在明确诊断后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低月龄和畸形复杂是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80例 ,左室射血分数≤ 45 % ,心功能Ⅱ~Ⅲ级 ,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 6个月 ,观察卡维地洛对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经过 6个月治疗 ,与对照组相比 ,卡维地洛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 (P <0 .0 1) ,左室收缩末容量指数、左室舒张末容量指数、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BNP结合胸阻抗法监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术后心功能。方法:随机抽取先心病患儿45例为实验组,按照心功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分为N1、N2及N3组。同期小儿外科住院患儿20例为对照组,术后1、6、24、48h测量左心室Tei指数,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LVET及C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NP浓度。结果:术后1h血清BNP及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轻度增高,术后6、24、48h血清BNP及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逐渐减低;术后CI逐渐增高,LVET逐渐减低。结论:血清BNP结合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动态地评估先心病婴儿术后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浅低温心脏不停跳重症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浅低温不停跳下为13例重症瓣膜病人实施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8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双瓣置换3例。5例保留二尖瓣装置,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5例左房血栓者同时行血栓清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中死亡,仅1例术后48小时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其余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重症瓣膜病人浅低温不停跳下换瓣,有利于心肌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黄飞琼  高玲  李仲智 《北京医学》2000,22(3):163-16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患儿均使用多种抗生素,感染性心内膜炎(IE)未能控制,体温下降。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治疗,摘除心内赘生物并纠正心内畸形。结果 4例患儿施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效果满意,术后无复发。结论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经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09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意义和手术适应征。方法心脏不停跳法:阻断上下腔、不阻断冠脉循环,不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缓慢降至(33±1)℃,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手术操作。主动脉瓣置换等要切开主动脉根部的手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法:降温至32~28℃±1℃,阻断主动脉后从其根部灌注4℃晶体或15℃血K^+心停跳液,每间隔30min复灌1次。室缺补片修补等心内操作完毕开放主动脉阻断,心脏复跳后完成其余手术操作。结果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8例(0.74%),血红蛋白尿46例(4.19%),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0.6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09%),精神症状7例(0.64%),消化道出血1例(0.09%),死亡28例(死亡率2.55%)。结论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新方法,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可适用于绝大部分常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80例心脏病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风心病二尖瓣替换术1例;复杂先心病及二次心脏手术7例,余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结果:本组病例术中经过较顺利,未出现室颤及空气栓塞,个别病例出现短时间房颤或心电囹S-T段抬高。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于术后1~2周痊愈出院。结论:由于该方法不阻断升主动脉,保持冠状动脉持续血液供应,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做好预防气桂的措施后,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但由于心胜跳动和心内回血较多,对于复杂的心内手术操作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10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1,自引:13,他引:48  
目的 探讨完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报告1032例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至2000年9月间。改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建立同期左心房左心室引流和综合序贯排气技术,改善手术野显露,完善术中排气,应用该技术实施心脏手术1032例,男503例,女52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14例,心脏瓣膜病3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2.33%(24/103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2.7%(19/714),心脏瓣膜病手术死亡率为1.6%(5/318)。全组无体循环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可有效减轻低温和血再灌注对心脏等脏器的损伤作用。有利于避免术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 5 3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 /体循环压 >0 .75的患者 ,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95例 (停跳组 )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79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脏跳动中手术 5 8例 (跳动组 ) ,其中VSD 43例 ,ASD 1 0例 ,PDA 5例。结果 停跳组早期死亡 1 2例 (病死率 1 2 .6 % ) ,呼吸衰竭作气管切开 8例 (8.4% )。跳动组无早期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痊愈出院 1 41例 ,随访 3月至 1 0年 ,停跳组 2例术后 6年发生顽固右心衰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跳动组手术矫治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心脏停跳组 ,其机制可能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肺保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