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解剖学复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板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片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随访3~12个月,定期复查X线及MRI检查见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未见回植物移位、塌陷,未见继发性椎管狭窄等并发症,回植局部无疼痛。16例显示椎板铣骨断面部分或完全融合,骨痂形成。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显微切除肿瘤,钛片钛钉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解剖学复位技术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稳定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铣刀椎板截骨、钛板固定在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间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板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先截取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将复合体原位回植并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回植棘突椎板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持,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膜等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既可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又保持了椎管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椎管内肿瘤手术后瘢痕增生粘连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压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疗效. 方法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1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椎管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脊柱CT三维重建或脊柱X线检查观察椎管成形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8例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全部切除,术中无硬脊膜破损及神经根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肿瘤复发,无椎管狭窄、脊柱失稳,术后3个月Frankel分级显示患者脊髓功能恢复D级4例,E级14例. 结论 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可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及减少脊髓损伤,术后椎管成形且脊柱稳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节段(≥4个节段)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进行椎管重建在长节段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6例长节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取长节段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复位+钛板钛钉固定的方法进行椎管重建。结果 肿瘤位于颈胸段3例,胸腰段1例,腰段1例,腰骶段1例。肿瘤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室管膜瘤3例,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1例,畸胎瘤1例。术后随访2~7年,未见肿瘤复发,未见椎管狭窄,未见脊柱不稳及滑脱,部分椎板已骨性愈合。结论 对长节段椎管内肿瘤,采用长节段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方法进行椎管重建,手术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棘突椎板切开复位在成人椎管内肿瘤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椎管内肿瘤术中棘突椎板切开复位术应用效果.方法 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18 例,术中将相应病变节段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板整体切割取下,切除椎管内肿瘤后,整体原位回植棘突椎板,钛片-钛钉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 18 例病人中棘突椎板切开复位节段2 ~ 6 节段(平均3.8 节段),肿瘤全切17 例,全切率94.4%.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满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术后7 ~10 d 摄X 线片观察,棘突椎板均恢复原位连续性.随访复查MRI、X 线片,回植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结论 该术式解剖性地重建椎管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复位技术在椎管肿瘤术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探讨影响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愈合的可能原因和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一治疗组主刀医师根据手术指征和患者意愿等因素采用不同术式的三组病例的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患者心理感受对比以及术后医从性差别对于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愈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三组共计62例患者,在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间在椎管肿瘤切除后分别给予去椎板减压23例,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复位固定39例、其中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复位固定加自体骨屑植骨19例。随访12月以上椎板复位加自体骨屑回植19例中骨性愈合5例、死骨吸收3例、未愈合14例,后凸畸形1例,局部软组织疼痛2例;单纯椎板复位20例中骨性愈合5例、死骨吸收3例、未愈合15例,后凸畸形1例,局部软组织疼痛3例;去椎板减压患者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疤痕黏连、其中椎管狭窄7例,局部疤痕骨化4例,轻度后凸畸形5例,局部软组织疼痛13例。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对于椎管肿瘤术后患者明显消除局部疤痕粘连形成,疼痛反应减少,对于脊柱畸形短时间内存在帮助。但是复位骨质愈合率低,断骨残端植骨有一定帮助,总体效果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成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棘突椎板切开复位术式特点、应用效果及术后椎管稳定性价值。方法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18例,术中分开椎旁肌,将相应病变节段包括棘突椎板整体切割取下。切除肿瘤后,将取下的棘突椎板整体原位回植,钛片-钛钉固定。结果18例病人肿瘤全切17例,全切率94.4%。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满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术后7~10 d摄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恢复原位连续性,无1例移位。随访1~3年,复查MRI、X线片,回植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结论该术式能够显露充分,重建椎管结构,保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铣刀/钛板在椎管重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除切除肿瘤外,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我们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的方法重建脊柱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6例多节段(6~7个节段14例,3~5个节段42例)椎管内病变患者,术中使用磨钻磨开两侧的椎板,形成棘突椎板复合体后取出,切除椎管内病变后复位,用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本组病变全切除52例,全切率为92.9%。椎管成形术中未损伤硬脊膜及脊神经根,术后复查MRI及CT均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复位良好,无椎管狭窄。术后随访1~5年,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现继发性椎管狭窄、脊柱后凸畸形及脊柱不稳。结论对于多节段椎管内病变,术中对椎板的处理采用椎管成形术,可使椎管的骨性结构得到解剖复位,可保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椎管解剖学重建在椎管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42例胸椎椎管内疾病患者采用后入路铣刀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卸下一个或多个棘突椎板复合体,手术切除病变后,通过钛片钛钉连接回纳,重建胸椎椎管的解剖学结构。结果 42例患者的病变全部切除38例,次全切除4例,切除椎板数1∽4个,平均2.1个。2例手术过程中因铣刀头断裂改用微型咬骨钳,所有病例未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4个月。三维CT复查见回植物固定良好,无椎管狭窄、畸形,骨性愈合,稳定性好。结论胸椎椎管解剖学重建方法简便,易于手术操作,对保持椎管的完整性,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椎板切开复位术在成人椎管内肿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椎板切开复位术在成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椎管的稳定性变化.方法 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72例,术中分开椎旁肌,取下相应病变节段椎板、棘突.在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后,将取下的椎板用钛片-钛钉固定复位,将椎旁肌解剖复位.分析此术式对椎管内肿瘤的显露与切除效果,评价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72例病人中髓内室管膜瘤1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6例,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22例,脊膜瘤21例,先天性肿瘤5例.椎板切开复位节段2~6节段(平均3.8节段),肿瘤全切68例,全切率94.4%.共27例病人获得随访,随访率37.5%,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到2.5年(平均11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均在术后7 d到2.5年间检查MRI、X线片.结论 椎板切开对椎管内肿瘤的暴露及切除效果满意,可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对脊柱的稳定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椎管内肿瘤术中应用钛板行椎管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术中应用钛板固定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椎管完整性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间1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椎管后路开窗,钛板固定游离的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椎管后部结构的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局部异常积液等并发症。随访2-13个月,未见置入材料脱落、移位;无重建的椎板棘突复合体向椎管内塌陷、椎管后凸畸形、医源性椎管狭窄症。9例X线检查显示截骨断面完全或部分骨性融合,骨枷形成。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钛板固定重建椎管后柱骨性结构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可实现理想的解剖复位,避免椎板切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特征.旨存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05年至2008年收治的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该病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征. 结果本组2例病灶均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间隙,病灶呈梭形,长轴与脊柱纵轴平行,其MRI信号由脂肪和血管信号构成.一例向椎间孔外生长.呈"亚铃状",侵犯邻近膈肌、椎体、椎弓根及棘突;另一例病灶内见迂曲扩张的流空血管影.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是诊断此病的最佳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98例椎管内外沟通瘤的临床资料。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92例、颈外侧入路4例和前后联合入路2例;术中同期行脊椎固定术35例,其中椎板成形术25例,颈段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或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85例,部分切除13例;经单纯后正中入路手术肿瘤全切除率为78.3%(72/92),经颈外侧入路4例和前后联合入路2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77例,神经纤维瘤7例,脊膜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脂肪瘤1例。所有病人术后随访6~84个月,平均47.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89例,肿瘤复发4例,发生并发症7例。未行任何维持脊柱稳定措施的病人脊柱畸形发生率(17.46%)明显高于颈段侧块或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0%,P<0.05)以及椎板成形术(4.00%,P<0.05)。结论 椎管内外沟通瘤可经不同手术入路手术全切肿瘤,其中骨质破坏严重者可通过椎板成形术或椎弓根及椎体内螺钉内固定植入术重建脊柱稳定性,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scribe a novel spinous process-splitting hemilaminoplasty technique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dural and posterior epidural lesions that promotes physiological restoration.

Methods

The spinous process was split, the area of the facet lamina junction was drilled, and en bloc hemilaminectomy was then performed. After removing intradural and posterior epidural lesions, we fitted the previously en bloc-removed bone to the pre-surgery same shape, and held it in place with non-absorbable sutures.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16 laminas from a total of nine patients between 2011 and 2014. Bony un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lamina was assessed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Spinous process-slitting hemilaminoplasty was performed for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tumors in eight patients and for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 flavum in one patient. Because we were able to visualize the margin of the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dura, we were able to secure space for removal of the lesion and closure of the dura. None of the cases showed spinal deformity or other complications. Bone fu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pinal canal were found to be perfect on CT scans.

Conclusion

The spinous process-splitting hemilaminoplasty technique presented here was successful in creating sufficient space to remove intradural and posterior epidural lesions and to close the dura. Furthermore, we were able to maintain the physiological barrier and integrity after surgery because the posterior musculature and bone structures were restor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切开椎板钛网固定椎管重建在胸腰椎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椎管内36例良性病变患者应用后正中扩大入路,采用钛网固定椎板,保留棘突、椎板和外层黄韧带,重建椎管手术治疗。结果36例患者术中病变显露效果满意。术后1、3月CT、MRI示椎板均无移位,椎管通畅,术后6月按GOS评分,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无死亡病例。1年后CT、MRI示部分患者椎板原位固定融合。结论采用钛网固定椎板,保留棘突、椎板和黄韧带,重建椎管手术治疗胸椎椎管内良性病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对 2 8例椎管内复发肿瘤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并推断其复发因素。结果 :手术后有肿瘤残留者、恶性肿瘤患者及生长部位特殊的良性肿瘤患者容易复发。结论 :椎管内肿瘤术后复发主要与肿瘤残留有关 ,肿瘤的病理类型 (恶性肿瘤 )及肿瘤生长部位亦是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