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敷脐疗法又称贴脐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现将近几年来有关敷脐疗法的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一、敷脐类别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逐步从单一敷脐法,发展为多种敷脐法。主要有填脐法、贴脐珐、填贴混合法三类。填脐法有填药末、填药糊、填药饼等。贴脐法有贴膏药、贴布膏等。此外,还可根据治疗需要或用水调、醋调、酒调、药汁调拌等不同。1.填药末法:其方法是将所用药物研为细末,适量填脐中,胶布固定。2.填药糊法:其方法是将所用药物研为细末。用温开水,或醋,或酒,或药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归纳总结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归纳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穴位贴敷单一疗法、穴位贴敷配合电针、穴位贴敷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穴位贴敷配合拔罐、穴位贴敷配合神阙穴贴敷、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治疗、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等方法。结果穴位贴敷是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经皮给药共同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恢复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单一穴位贴敷与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拔罐、中药内服等多种治疗的综合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论过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其机制主要为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西医结合科患者对穴位贴敷疗法知识需求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疗法知识需求情况、所掌握知识的主要来源、患者喜欢接受的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最需要了解的是穴位贴敷期间的饮食起居、贴敷法注意事项、穴位贴敷时机、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及穴位贴敷法常用哪些药物等等,最需要的教育形式是医生护士的宣教.结论:按需要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有利于提高穴位贴敷疗法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掌握穴位贴敷疗法知识.  相似文献   

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护理与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君  刘璇  钱漪洁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30-1830
冬病夏治是夏季时治疗冬季容易加重或复发的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咳喘病,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渠道,通过穴位刺激皮肤给药,发挥药物的透皮作用,减轻了口服药或静脉给药的副作用,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我科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穴位贴敷疗法,所治病中主要是表现为咳、喘、痰、哮的慢性气管炎和其它肺脏疾患。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3%。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既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时采用的贴敷材料、药饼制作的方法、皮肤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进行分析,改进穴位贴敷材料与工具.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穴位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比例将药物调制为重号、中号、轻号系列;选用2.5 mL、5 mL注射器经手工改制成不同规格的药饼推药器;采用纺粘无纺布、透明敷料贴膜、水刺无纺布肤色胶贴等新型材料制作专用穴位贴片.贴敷操作时,药物的分类调制更有针对性,专用穴位贴片对皮肤刺激性小、透气、方便快捷、粘性适中;中间的塑料防渗膜和固定药饼的储药池避免了药物渗漏;药饼推药器制作的药饼大小均匀、厚薄适宜、药量准确.运用新型贴敷材料结合自制改良的贴敷工具有利于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庆军 《光明中医》2016,(11):1609-1611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泄泻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15例),穴位贴敷组(15例)和隔药灸脐联合穴位贴敷组(15例),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法在治愈、无效及总有效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独隔药灸脐法、穴位贴敷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与穴位贴敷联合运用在改善慢性泄泻患者临床症状上优于各自单独使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章玲 《陕西中医》2013,(11):1484-1484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痹症患者连续3年10次在6月8月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延索胡、威灵仙、吴茱萸),用粉碎机打成粉末,姜汁调成泥状,现配现用。贴敷大椎、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上述穴位交替取穴贴敷,在贴敷前先在背俞穴处拔罐5min,继用伤湿解痛膏将药泥制成的直径1.5cm大小圆形,固定于所选穴位,贴敷28月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延索胡、威灵仙、吴茱萸),用粉碎机打成粉末,姜汁调成泥状,现配现用。贴敷大椎、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上述穴位交替取穴贴敷,在贴敷前先在背俞穴处拔罐5min,继用伤湿解痛膏将药泥制成的直径1.5cm大小圆形,固定于所选穴位,贴敷26h。结果:总有效率达71.4%。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痹症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穴位贴敷的临床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近几年来的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治疗特点,分别从临床经验、基础理论、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及西医的作用机理,加强穴位贴敷疗法的标准化研究,探求更合理的方药剂型,进一步提高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药物和穴位刺激双重作用。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多偏重于临床疗效的评估和经验总结,对于疗效影响因素、外用复方药物组方规律、穴位和药物之间协同作用机理等研究甚少.中药穴位贴敷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络穴位给药,同时应用现代经皮给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制备出高效、安全、可控、方便的现代制剂,为中药穴位贴敷临床应用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骨转移是多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不可避免的一个病程阶段,发病率逐年升高,伴有的疼痛、压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蒋教授长期临证观察,认为骨转移的发生以脏腑亏虚为本,尤以脾肾亏虚为主; 癌毒为基本病因; 癌毒走窜,胶结于骨,阻滞气机,则常见寒凝、瘀、痰等实邪之标。临床治疗当以扶正祛邪、辨证与辨病结合为治疗原则,多以补肾健脾、散寒通滞、祛瘀化痰为法,配合虫类药物攻除癌毒,佐以引经药物使药至病所,内外治结合以提高疗效。现从治本治标、辨证与辨病、虫类药物运用、引经药物使用、外治联合增效等多方面、立体地阐述了蒋益兰教授防治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向东治疗大肠癌癌性疼痛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向东教授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大肠癌癌性疼痛,其主要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固本解毒、补虚益气、养阴扶正、通调肠腑等为主要治法,于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灵活运用。杨向东教授认为,癌痛瘤毒的辨证需要紧抓纲、兼顾目。辨证时先辨毒,此为"抓纲";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及对药物、治疗方法的耐受能力不同,明确攻毒、解毒或排毒等不同治法。杨向东教授认为目前大肠癌疼痛主流治疗中,化疗为常见手段,化疗虽疗效确切,但其攻伐力剧,多性苦寒致胃气、肾阳受损。正确与之联合的治疗,应该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减轻西药毒副作用,二是能抑瘤抗癌,三是能固护正气。杨向东教授遣方用药中善用虫类药物,并重视中医外治、针灸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慎药防弊学术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张仲景在遣方用药,炮制煎煮,服法,救误等环节中的慎药防弊学术思想作了初步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病用药的严谨态度,对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无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刘燕池教授认为,皮肤病多为血热、热毒和湿热郁结于皮下,因此组方以清热药为主,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的野菊花、青黛、土茯苓和败酱草,清热凉血的牡丹皮、紫草和清热燥湿的苦参、黄柏。皮肤病初期注重清热解毒、疏解郁热并保持大便通畅,后期则辅助滋阴和活血药物,酌加麦冬、沙参、生石斛和丹参、制乳香、制没药、红花等。刘燕池教授多用五味子和乌梅治疗瘙痒。对于皮肤病损,多采取口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外洗药物,并强调日常皮肤清洁并忌食辛辣海鲜。  相似文献   

15.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严重地摧残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生命质量。中医药能够减轻疼痛,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及减少不良反应,能够明显改善生命质量。花宝金教授指出正气不足为癌痛发作的内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损,病邪乘虚而入,经脉不荣可发为疼痛。此外各种因素导致的气滞为癌痛发生的诱发因素,可导致形成血瘀、痰湿、热毒等积滞搏结发为癌肿,闭阻脉络,瘀塞不通,而致疼痛。病程日久所形成的癌毒为夙根,是癌痛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调气解毒法”是花宝金教授治疗癌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辨癌毒,从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论述调气解毒法在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消痰通络凝胶外用治疗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外用制剂消痰通络凝胶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外用消痰通络凝胶)22例、西药组(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24例,评价消痰通络凝胶对癌性疼痛的疗效、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NR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癌性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37%与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起效时间为(10.00±4.50)min,较西药组(30.27±5.26)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用药后较用药前NRS评分、卡氏评分、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分值均下降(P0.05),疗效基本与西药组相当;中药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痰通络凝胶对癌性疼痛有明确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检索近23年涉及新癀片的医学期刊文章155篇,其中涉及骨伤科疾病临床应用的论文共28篇,其病种包括痛风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给药方式除传统的口服给药外,还可加蜜、醋、酒、鸡蛋清等调和外敷经皮局部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于睿教授治疗胸痹患者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胸痹患者提供一种参考。方法将2017年9月-2019年3月于睿教授治疗177例胸痹患者病历录入电子病历中,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中药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建立用药频率表,采用频数分析法统计处方中单味中药、药物性、味、归经及药物功效使用频次,并筛选出32味主要药味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177例病历中共用中药149种,其中法半夏、桂枝、陈皮、茯苓用药频次相对较高,并且通过聚类分析,把常用药物分为5类。于睿教授治疗胸痹从肝论治,以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为主要诊治思路,针对不同的兼证斟酌加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甘肃地区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热点及用药规律,为进一步优化肝癌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检索2006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MEDLINE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甘肃地区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文献,运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对文献类型、年度分布、临床治疗情况以及中药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有效文献183篇,其中实验研究132篇(72.13%),临床研究文献33篇(18.03%),名家经验7篇(3.83%),综述9篇(4.92%),循证研究2篇(1.09%);除2007年及2008年个别年度外,其余年度的发文量相对稳定,均在10篇以上;对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文献中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均得到4组聚类组合;名家经验研究均为裴正学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报道;涉及中药煎服、中药静滴、中药口服、中药外敷及中药灌注5种中医药治疗方法;主要临床观察指标为生活质量、临床近期疗效、肝功能、临床症状、毒副反应、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瘤体大小及生存期;涉及29首中药处方,其中内服中药方12首,外敷中药方1首,其它自拟方16首;内服方中涉及99味中药,应用频次较高的为半枝莲、白术、柴胡、黄芪、茯苓及丹参,按单味中药进行归类,补虚药应用最多,占21.09%,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分别占16.73%和10.91%;涉及21味外敷中药,应用频次较高的为莪术、没药及乳香。结论 甘肃地区中医药治疗肝癌方面文献以实验研究为主;中药应用以补虚药为主,体现出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特点,治疗上既重视益气健脾,又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及利水渗湿等治法。此外,中医药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和不同中药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凋亡、增殖、侵袭、细胞周期等影响的研究以及裴正学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为甘肃地区本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李佩文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工作近50年,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癌性疼痛临证思辨理论,通过综合运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行气散结、化痰理气、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宁心安神、扶正补虚、软坚散结法治疗癌性疼痛;李佩文教授精研中药药性及归经理论,结合肿瘤临床实践总结出肿瘤辨病、辨证论治的同时,强调辨部位用药,同时配合引经药,引领诸药直达病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丰富了中医学对于癌性疼痛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李佩文教授治疗癌痛的九种治则治法与选方用药,以及引经药物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