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寻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宏观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应参考。方法 以“中医”和“肝癌”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1959年9月至2019年6月),搜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并对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106篇,剔除加减方,剩余有效处方92首,其中涉及中药共计281味,频次累计出现1 181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黄芪、柴胡、白芍、党参;所属类别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通过对频次?10的药物性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甘、苦、辛味,寒、温、平性药,归脾、肝经药物居多。通过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0个潜在组合药对,根据肝癌不同阶段的主要证型变化,对高频药物及潜在药对组合与肝癌不同阶段证型的治疗进行了对应分类。结论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三类药物配比组合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向;高频药物及聚类分析得到10个潜在药对组合为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分证型治疗提供参考,拟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分析与提炼2000-2021年CNKI期刊文献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CNKI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6日发表的使用中医药诊治AR的临床研究数据,筛选并将纳入医案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生成标准化组方用药数据库,最后运用本系统软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161篇,共获取161个中药组方,涉及187味中药,累计频次共1763次。证型统计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肺寒饮犯证;中药组方药物特征分析表明: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防风,平均用药剂量最大的中药为黄芪;中药性味以辛甘、温平为主;中药归经以入肺脾两经药物居多。根据中药功效类别分析显示:发散风寒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关联规则中药配伍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中药药对为黄芪-防风;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表明治疗AR的核心中药为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加减。结论 本研究较为综合地分析了中医药治疗AR的组方用药规律,发现散寒邪、通鼻窍、补脾肺为诊治该疾的主要指导思想,脏窍并治与合方治病是当代医者遣方用药的主要特点,这一研究发现可为AR的临床诊疗与新药开发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宋金元医学文献中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为中药临床应用和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从宋金元医学著作中筛选涉及带下病的52部古籍,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组方规律研究,提取新方组合,总结其带下病的诊治规律。结果 纳入方剂262首,涉及306味中药,方剂多小而精简,以丸散剂为主;赤白带下病(54.2%)较多,其次为白色带下病(26.0%),其归经侧重不同,但总归肝脾肾三经,药性以温、寒、平,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以补虚类药物为主;支持度≥27的中药药对组合为5对,无监督熵聚类分析得到13首新处方。结论 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带下病病因多与虚、寒、热有关,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核心药物以补血扶正的四物汤组成为基础,为后世临床治疗带下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分析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 2021年 1月 1日前发表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已证明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疗效确切、或中药外敷联合用药组优于非联用组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建立外敷中药治疗癌性腹水的数据库,并将相关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3篇,录入方剂83首,共13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桂枝、甘遂,药物四气以温、寒、平性为主,性味以苦、辛、甘味为多,归经主要归于脾、肺、肝经,并根据癌性腹水中医的不同症状,新发现了四组处方,核心用药处方乃决流汤、五苓散加减而成,其缓解癌性腹水可能涉及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下调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等多种机制。结论 本研究发现,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多用利水消肿、泻水逐饮、温中化饮类药物,治疗以利水为核心,兼顾温阳、益气、行气、淡渗、峻下。研究新发现的四组外敷处方,亦可为今后外敷中药的配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整理并归纳总结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选方用药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检索自2000年至2020年所有有关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文献,提取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统计药物使用频率、药物类别,利用SPSS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通过SPSS 21.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41篇合格文献,涉及35首方剂,66种药物,药物总频次为433次,其中共计有25味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位分别为黄芪(8.8%),丹参(7.2%),川芎(5.8%)。共涉及15种药物类别,其中补虚药(31.4%),活血化瘀药(28.2%),利水渗湿药(7.6%)使用频率最高。将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25味中药中二项关联共13对,以黄芪配伍丹参、川芎、红花等为主;5项关联共8组,以黄芪、丹参、川芎等组合为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显示,25味中药聚为5类时聚类效果最好。结论 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法,同时辅以温阳、利水、化痰药可增强临床疗效,提炼出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2个基础方及其他方药组合可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各种兼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以便于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借鉴。 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治文献中的药物进行分类,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分别是茵陈(44%)、甘草(3.8%)、赤芍(3.8%)、茯苓(4.4%)、丹参(3.4%)、黄芪(3.4%)、当归(3.7%)、白术(3.9%),如果按归类则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27.3%),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7.0%)和利水渗湿药(16.1%)。 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用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过程中,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应当重视对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的使用。同时,一些已经被证实有利胆退黄作用的单味中药的加入,能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病症。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观察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行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家港附 属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48 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中药组(中药内服外敷)与 综合组(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穴位注射),各 24 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综合组肘关节功能比中药 组好,其疼痛感轻微,活动度高、日常活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综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83 % 高于中药组的 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综合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 91.67 % 高于中药组的 66.67 %,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很难使肱骨外上髁炎得到根治,增加穴位注射能提高治疗有效性, 使其肘关节功能得到更好恢复。  相似文献   

8.
陈玉意  王洪亮  郭绍举  黄彬 《天津中医药》2023,40(11):1429-1437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灌肠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AP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维普网,筛选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芒硝外敷治疗AP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1日。由两位研究者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文献,共计721例,其中试验组361例,对照组3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芒硝外敷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腹部症状缓解时间[MD=-1.68,95% CI(-2.22,-1.14),P<0.000 01;MD=-2.30,95% CI(-3.69,-0.91),P=0.001],降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MD=-3.88,95% CI(-5.39,-2.37),P<0.000 01;MD=-10.39,95% CI(-13.35,-7.43),P<0.000 01],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RR=1.22,95% CI(1.08,1.37),P=0.001]。[结论] 中药灌肠联合芒硝外敷对提高临床疗效及防止疾病进展有一定意义,但仍需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5.7.R2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绘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纳入841篇文献,CNKI数据库纳入3182篇文献,经分析得到国际与国内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XING JIANG XIONG和吕圭源;发表论文的作者较为分散,国际13位核心作者累计发文150篇,仅占17.84%,国内120位核心作者累计发文671篇,占21.67%;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关键词聚类呈现三个研究热点:①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②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生物学机制;③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用药规律。结论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在该领域占国际主导地位,但各机构、团队之间合作不够密切。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充和研究层次的深入,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打破研究壁垒,形成新型知识共享、难点共破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归纳并分析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月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198首,涉及171味中药,挖掘出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组方规律、药物关联度,演化得出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9个,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方证对应理论探讨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临床及用药规律。方法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成中药弱暴露(less-CM)组及中药强暴露(CM)组,评价2组患者生存时间(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CM组患者处方进行分析。结果CM组患者在OS及PFS优于Less-CM组(P<0.05);单味药物频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是甘草,其次为黄芪,白术等,药物模式以补脾益气、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等为主。获得新方3个,分别为柴胡-白芍-枸杞-白术-茵陈-郁金;黄精-补骨脂-透骨草-地龙-鸡血藤-骨碎补;田基黄-苏梗-海螵蛸-莪术-土鳖虫。结论服用中药汤剂超过6个月可提高肝郁脾虚型肝癌患者PFS及OS。肝癌肝郁脾虚证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热证、瘀证、痰湿证等兼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挖掘、分析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120份符合纳入标准的刘柏龄教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验案,利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2软件中基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对处方中的中药及其分类的使用频次、中药之间的应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处方共涉及中药104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黄芪、当归、附子、丹参、赤芍等,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为主,辅以解表、温里、化湿等药。在关联规则集中,在支持度20%和置信度90%的情况下分析得到二阶、三阶和四阶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群包括黄芪、当归、赤芍、附子、红花、桃仁、鸡血藤、地龙、川芎等。结论 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具有补虚祛邪并重的鲜明特点,主要采取益气温里助阳、活血化瘀通络、补肾强骨、祛除风湿之邪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分析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复方用药思路及配伍规律。方法 以“中医”“中药”“视神经炎”为主题词,检索汇总中药内服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收集其中的中药复方组成数据,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版本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物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并总结出核心处方。结果 共检索并筛选出目标文献96篇,包含218个治疗视神经炎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197味,共计频次2540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当归、茯苓、甘草、柴胡等,药物功效以养血、益气为主,中药四气分布主要在寒、温、平性,五味以苦、甘居多;归经以肝经、心经、肺经为主。结论 治疗视神经炎的复方药物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用药及配伍以补虚类、清热类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乌头类中药药理活性广泛,但其临床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普济方》是我国最大的方书,分析与研究《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总结乌头类中药儿童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乌头类中药在儿童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建立乌头类中药处方数据表,统计与分析方剂中的乌头类中药、剂量、剂型、适应症及炮制品等。结果:共收集《普济方》婴孩篇中含附子、川乌、草乌、乌头、天雄5种乌头类中药方剂总计300首,64. 45%的处方以附子入药。治疗疾病种类涉及13种,主要是诸风、惊风(包括急慢惊风、慢脾风等)、吐泻、下痢、大小便淋秘等。乌头类中药用药剂量在3 g以下的方剂占有记载剂量的95. 10%,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以内服剂型为主,且48. 33%为丸剂,同时丸剂用药剂量高于散剂、汤剂。使用炮制品的方剂有169首,占54. 17%,采用特殊服法的方剂有170首,"米饮服"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占《普济方》比例较少,用药剂量较轻,且不同方剂剂型用药剂量存在差异。通过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在儿童方剂中的应用,临床应从辨证遣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注重配伍、服药禁忌,加强临床用药监护等方面建立乌头类中药临床用药警戒,为儿童安全、有效地合理使用乌头类有毒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探讨《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古方用药规律,包括药性规律、常用药物、药对及新方组合等,以期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光盘中历代治疗中风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运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类、药对等,探讨治疗中风病药物配伍规律,以方测证,从中总结古方治疗中风之病因病机。结果:根据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方剂617首,涉及中药320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中,以风药为主,其中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为防风、川芎、甘草、肉桂、当归、天麻、附子、麻黄、天南星、羌活;药对以川芎与防风最为常见;关联规则显示"它药-防风"的关联规律,并得出13首治疗中风的新方。结论:根据分析得出古代医家在治疗中风时,重视对风药的配伍使用,并以辨证论治为指导,辅以开窍、活血、化痰之法,可以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安门医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处方药性特点和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广安门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活动期RA住院患者的中医处方,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采用关联规则计算相关度.结果:收集的99例患者共314首处方中,出现频率>50%的有13味药,分别为薏苡仁、赤芍、苍术、当归、羌活、茯苓、川牛膝、金银花、黄柏、黄芪、青风藤、土茯苓、白术;四气以性寒居多,性温其次;五味以苦、甘、辛较多;归经以肝经最多,归胃、脾经其次;有毒性中药共占5.81%;相关度较高的为苍术、川牛膝、黄柏、薏苡仁,当归、川芎、赤芍,金银花、薏苡仁,茯苓、白术,丹皮、赤芍等药对.结论:广安门医院治疗活动期RA从湿、热、瘀论治,采用清热除湿活血法,注重肝的疏泄调养,同时不忘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邓家刚教授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湿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邓家刚教授门诊治疗脾胃湿病的经验处方,将符合标准的119张中药处方依次录入系统,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方法进行用药规律及特点的挖掘,来探索并分析出治疗脾胃湿病用药规律。结果 经分析得出,119张处方中,涉及病症以胃痛病(55例)、湿阻病(21例)、胃痞病(16例)居多,证型则以肝胃不和(45例,37.81%)、脾虚气滞证(14例,11.76%)、脾虚湿困证(18例,15.13%)为主,虚实证候以实证(73例,61.34%)所占比例最为之大;用药频率排名前十的为陈皮(67)、厚朴(64)、茯苓(59)、半夏(55)、郁金(53)、柴胡(53)、白芍(47)、石斛(46)、栀子(46)、党参(44)等;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陈皮和茯苓(45)、半夏和陈皮(41)、白芍和柴胡(40)、柴胡和厚朴(35)、白芍和厚朴(34)等;所用药物性味大多为辛、苦、寒,主归脾、胃、肝经,药物功效分类则以补虚药(22.21%)和理气药(12.90%)为多。结论 邓教授治疗脾胃湿病,始终以其“理湿勿忘通瘀滞”的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反性配伍”和“寒温和合”的遣方用药方法,擅用理气化湿、疏肝健脾,兼以化瘀行滞的方药,从而形成其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深入挖掘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CKD3期患者的用药配伍规律,为CKD3期患者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张大宁教授诊治的108例CKD3期患者的完整医案并从中提取中药处方,运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研究纳入的305首中药处方共涉及101味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为生黄芪、土茯苓、川芎、丹参、五灵脂、五味子等;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为多;核心处方为:生黄芪,土茯苓,丹参,川芎,五味子,茵陈,五灵脂,蒲黄炭;得到药物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 本研究从多角度科学、量化的分析了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补肾活血、化湿降浊”的理论内涵,为CKD3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中医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整理和揭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了1995—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献,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治疗常用方、常用中药使用频率、常用中药分类、临床用药加减、与西药联合用药及干预组间疗效比较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2篇,有完整处方名称(包括传统经方名称)36首方、没有取名但以"自拟经验方"作为名称有8首方,涉及相关药物共104种,合计治疗患者1 587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常用中药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前10名分别为:法半夏、丹参、瓜蒌、川芎、薤白、甘草、茯苓、红花、陈皮、赤芍和当归,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依次排名活血化瘀药、化痰药、理气药、补虚药。结论:痰瘀同治是冠心病辨证论治的大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