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508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例患者带管出院;成功拔管出院268例;因原发病死亡209例;切开术后并发症死亡11例,包括术中死亡2例。结论: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出现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套管的选择有关,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昏迷、呼吸道不畅、下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的有效治疗方案,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方法分析320例昏迷、胸部挫伤、呼吸道不畅患者的气管切开术治疗效果。结果320例中,200例成功拔气管套管,1周内死亡74例,36例因转上级医院未能拔管,5例管瘘周围明显感染,1例套管反复脱落数次,3例术后气管切开术区出血均床头重新拆线止血全部成功,1例并发皮下气肿。结论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呼吸困难程度越严重时间越久,气管切开术越紧张,并发症越多,死亡率越高。分析原因是呼吸困难程度越严重,时间越久,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越差,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受缺氧和二氧化碳增高的损害性越大。手术效果就越差。  相似文献   

3.
冯妍   《中国医学工程》2012,(6):170+172-170,172
探讨昏迷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83例昏迷的气管切开患者行病房管理、体位、吸痰、气管套管和气囊护理等。结果 83例患者均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未发生脱管、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气管切开术后良好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昏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对83例昏迷的气管切开患者行病房管理、体位、吸痰、气管套管和气囊护理等.结果 83例患者均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未发生脱管、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良好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接气管切开89例,术中发生窒息2例,呼吸心跳骤停5例,术后出血6例,颈部皮下气肿3例;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54例,无术中窒息、呼吸心跳骤停、术后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1年,术后气管套管脱出2例,122例均成功拔管,21例因原发病未治愈或加重致全身器官衰竭或放弃治疗而死亡,均与气管切开无关。结论:气管切开术是抢救严重呼吸困难及管理昏迷患者呼吸道的一种好方法,必须熟练掌握技术操作。必要时气管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6.
由于护理不当或手术操作不当 ,气管切开后再度发生呼吸困难并非罕见且一旦发生危险性较大 ,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处均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现就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呼吸困难的原因及护理体会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 1990年 4月行气管切开术患者 10 0例 ,男 5 8例 ,女 42例 ,年龄最小者出生后 15天 ,最大者 82岁 ,术后再度发生呼吸困难者 16例 ,占气管切开人数的 16 % ,其中脱管3例 ,套管阻塞 3例 ,套管长度及弯度不当 2例 ,肺部并发症 3例 ,呼吸衰竭 3例 ,纵隔气肿、气胸 2例 ,气管内大出血 2例。16例中除 1例气管内大出血死亡外均…  相似文献   

7.
温兰  梁丽芬 《当代医学》2012,18(7):142-14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工作和病情演变情况进 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护理措施后,31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22例安然度过急性期,最终拔除气管套管.5例自动要求 出院,4例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有4例发生肺部感染,占12.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改善呼机机能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科2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愈15例,好转2倒,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1例合并肺部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后,拔除气管套管痊愈后出院。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出现呼吸障碍的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的吸痰等措施是有效的改善通气,预防肺部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摘要 本文叙述了气管切开术后,气管造口以上气道内大出血病人的抢救过程。抢救时使用了电子喉镜,对出血点的定位、抢救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文中总结了可能引起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的原因、抢救措施的关键以及怎样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  相似文献   

10.
廖晓琴  何滔  周亚娟 《当代医学》2012,18(22):122-122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安全拔管时机及拔管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神经外科住院182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拔管并治愈出院158例,病死或带管出院20例,拔管后再次置管4例。4例中再次置管原因为肉芽增生、肺部感染、会厌皲裂水肿、返流误吸,结果2例带管出院,1例于24d后拔管,1例为167d后拔管。结论在适当的治疗期拔除套管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系数,早期切开和拔除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危重肥胖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效果及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危重肥胖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行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根据40例肥胖患者的主观意愿及病情,采取常规局麻下气管切开术13例,全麻插管下气管切开术27例。结果皮下气肿15例,术中出血6例,气胸2例,手术并发症率为55.0%,死亡5例,病死率12.5%。死因为术中呼吸窒息2例,心搏骤停2例,麻醉插管意外1例。术后随访资料完整者33例,综合判断,手术效果良好。结论对危重肥胖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安全之策,麻醉插管下行气管切开术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热化痰通腑法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继发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30 mL)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或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予以鼻饲清热化痰通腑中药(千金苇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鼻饲安慰剂处理。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术,重型肺炎者使用支纤镜下肺泡灌洗,并结合痰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例数、重型肺炎肺泡灌洗例数、咳痰消失时间和发热缓解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气管切开例数和肺泡灌洗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咳痰消失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清热化痰通腑法能有效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继发性肺部感染,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的意义、适应症、并发症、气管插管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等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气管切开后,原发疾病治愈或好转124例(70.06%),因原发疾病死亡52例(29.38%),因气管切开并发症(术后2周大出血)死亡1例(0.56%)。结论气管切开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要的急诊手术和技能之一,予重危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对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止窒息,改善通气,防止加重脑缺氧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术前需对患者有一全面的评估,在考虑是否符合气管切开术指征的同时,需结合患者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GCS评分等)、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气管插管的可行性等,从而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把握好手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张培荣  张琳琳  单靖华  臧萍 《医学综述》2010,16(17):2701-2703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中经皮导丝扩张钳气管切开术(GWDF)与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Percutwist)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重症监护室的50例患者进行GWDF与Percutwist各25例,评价手术时间、手术难易程度、术中术后切口出血程度、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ercutwist手术时间(6.3±1.2)min,GWDF手术时间(5.1±0.9)min,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和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总的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rcutwist比GWDF手术时间长,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不能避免气管后壁损伤,无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7例,按切开时机分为早切组25例(≤24 h)和非早切组22例(>24 h)。比较2组患者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早切组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非早切组(P<0.05),而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非早切组(P<0.05~P<0.01)。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吴历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26+1428
目的:探讨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于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患者40例,针对各患者的病情制订抢救方案,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行气管切开术后按照预定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加强护理,然后统计和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结果: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后并按照预定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加强护理后,患者在治愈、有无变化、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等方面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对患者实施严格的护理措施有助于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的治疗,通过实行各种护理措施,密切有效的配合临床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医护人员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1993至2003年对17例住院血液病患者行常规气管切开术,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常规气管切开术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术前成分输血,手术创面凝血酶纱条填塞止血,创面出血较多的患者采取进气管前气管插管或术前气管插管等。结果:17例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气管切开术,除1例于术后4h因其他血液病并发症死亡外,余者均存活3个月以上。结论:感染与出血是血液病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时把握手术时机,严格规范操作,并根据病情配合相应的综合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自发脑内血肿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自发脑内血肿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痰培养、药敏试验临床实验室资料。结果:肺部感染出现在气管切开后3~6天,与脑损害的程度(昏迷、脑疝)有关(P<0.05),与是否使用地塞米松、H2受体拮抗剂及酸泵抑制剂无关(P>0.05)。共培养出291株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G-)155株(53.2%)、革兰氏阳性(G+)球菌125株(43%)、真菌11株(3.8%),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G-菌细菌耐药率分别为8%和21%;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及肠球菌属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高血压自发脑内血肿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与应用地塞米松、H2受体拮抗剂及酸泵抑制剂无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应在切开后一周之内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根据药敏分析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器滴速进行气道持续湿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88%(21/24)、54% (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效果好,可缩短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苏惠芹 《四川医学》2013,(8):1203-1205
目的比较一次性带气囊硅胶气管套管与金属套管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11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60例,使用金属气管套管,另一组52例,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痰痂堵管、出血、反流误吸3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硅胶套管组与金属套管组在痰痂堵管率、误吸的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伤口感染率等无明显差别。结论术中及术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气管套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