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金匮要略》中有关“正气”的各种名称,结合所在语言环境从文理和医理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试图明确这些名称的概念,以澄清对《金匮》有关“正气”概念的混淆。  相似文献   

2.
论水气的产生及水气病变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气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变 ,本文将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关水气病变证治的论述 ,并结合《内经》有关理论 ,对水气的产生及水气病变的治疗加以探讨。1 水气病变的范畴从邪气的角度言 ,“水气”是水饮邪气的简称。虽然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专列《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 ,论述水气所致的以水肿为主的病变 ,但水气所致的病变不应局限于水肿。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论的“夫饮有四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实际上是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水饮邪气所致的其他病变。正如徐忠可在其《金匮要略论注》中所认为的 :“饮非…  相似文献   

3.
“伏邪”概念源自《内经》,明末吴有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戾气”的概念,赋予“伏邪”新的内涵。吴有性认为寒邪无形,而戾气有形,具有物质性;邪气所伏病位为“膜原”,且邪伏膜原为温疫初起阶段,并非“伏而不发”,可以达原饮治疗。  相似文献   

4.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解释往往偏重于正邪的对立斗争,而忽...  相似文献   

5.
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变态反应等)的发生。我国古代医学已经具有免疫学的概念,如《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点.其中的“正气”即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而“邪气”则与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自身变性抗原和突变细胞等类似。不但中医学有一套与现代免疫学相符合的理论体系,而且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学里有关“气”的名称很多 ,如正气、邪气、水气、水谷之气、胃气、肺气、元气、四气、六气、气分等。如此多的“气”确实不好理解 ,兹将中医学里的“气”简介如下 :( 1 )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医门法律》说 :“气聚则形成 ,气散则形亡。”此处的“气”都是指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而《素问·六节藏象论》里所讲的“天食人以五气”的“气” ,是指代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至于元气 (又分原气、真气 )、宗气、营气、卫气 ,只不过是此类“气”的不…  相似文献   

7.
<正> “疝”之名称诸家学说各不相同。唯《金匮》中独提及寒疝。《诸病源候论》云:“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结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由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尤在泾云:“疝痛者,不特睾丸肿痛者为疝,即腹中攻击作痛,按引上下者,亦得名称疝。”由此可知,《金匮》中寒疝乃指寒邪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也即中  相似文献   

8.
瘀血是血液淤阻于经脉内外的一种病理产物,它是机体遭受某种致病因素侵袭后,在病变过程中产生的。瘀血在机体内停滞可呈现多种临床症状,此就是瘀血证。因此,中医常把瘀血列为致病因素,即邪气。但严格地说,它属于第二病因,所以在辨证时,还要探求致瘀的第一病因。关于瘀血的名称、中医古籍中还有许多名异实同的称谓。如《灵枢、水胀》称为“恶血”,《素问、调经论》称为“留血”、《伤寒论》称为“蓄血”,《金匮要略》称为“干血”,《巢氏病源》称为“积血”。后世亦有称为“死血”、“败血”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9.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经》中与“气”相关的药物记述术语有:“下气”、“咳逆上气”、“邪气”、“结气”、“益气”等等.一般非指普通概念的理气药.如何理解此类药物的属性与作用特征?本讲选择“下气”,“咳逆上气”两类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以期为气机失调,尤其是气的逆顺论治,拓宽药物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从风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辨证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基于风邪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有内外之分",结合古籍文献及现有文献资料,考究风邪致病源流,从风邪致病的角度分析CTD-ILD病因病机,研究风药的有效性,并探讨对CTD-ILD的论治。[结果]CTD-ILD的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与风邪特点相契合,风邪是CTD-ILD的重要致病因素",外风犯肺"兼"内风伏肺"为疾病始动环节,内外风共同起病。疾病本质为虚,风与虚、痰、瘀、毒为病机演变的关键。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风药治疗此病有效。病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以疏风为主,中期以搜风为宜,晚期以息风为要,治疗时应针对病情急缓、病性虚实、正气强弱,有侧重地选用风药。[结论]"风邪致病"贯穿CTD-ILD整个病程,治疗应抓住早、中、晚三期风邪致病特点,根据虚、痰、瘀、毒等辨证施用风药。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被破坏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线粒体-肠道菌群交互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是人体气与血,正与邪,气机运行和病理产物之间平衡与失衡的一个体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气虚""痰浊""瘀血"的机理有相似之处。益气化痰通络法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干预肠道菌群的作用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益气化瘀、补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金匮要略》,指当无形病邪与有形实邪相合时,应根据其所相合情况的不同,施以恰当的攻逐方法以祛除有形实邪,从而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而祛除。张仲景所谓无形之邪包括热邪、暑邪、寒邪、风邪、疟邪等;有形实邪包括水湿痰饮、宿食、瘀血等。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相合的类型共有热邪与水湿相合、寒邪与水湿相合、风邪与水湿相合、暑邪与水湿相合、热邪与痰饮相合、寒邪与痰饮相合、疟邪与痰饮相合、热邪与宿食相合、寒邪与宿食相合及热邪与瘀血相合10种。临床中,可根据两邪相合类型的不同,通过发汗、利小便、泻下、涌吐、下血、排脓等方法攻除有形实邪,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从而达到共同祛除两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慢性前列腺炎邪气的源头有两种,一种为旧感邪气,患者正气受损,不足与邪气抗争和祛邪外出,邪气趁机内伏,而后伺机发作;另一种为新感小邪,小邪因为致病力弱,不容易与正气抗争,所以小邪中人的特点是患者并不察觉或有仅有轻微症状,之后邪气内潜。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邪气蛰伏于精室,邪正相争,继发化气,表现出"结必有热""结必有水""结必有瘀""结必正虚"等病机,久之不愈,甚至可传为癥瘕。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过程中,化热是治疗的重点,化热日久则入血伤血,临床多用蒲公英、牡丹皮、赤芍等。  相似文献   

16.
“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生命观、“形神并重,动静适宜”的养生观、“顺应自然,避邪有时”的预防观、“阴阳失调,邪实正虚”的疾病观、“宏观考察,谨守病机”的诊断观、“整体调控,医患相保”的治疗观,是中国传统健康观念的主要特色,值得认真继承,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本文基于对晋代以前的古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等的研究,梳理汗、吐、下三法在疫病中的临床运用。其中,对于邪气初犯人体,邪在三阳者,则重在“给邪以出路”,以汗、吐、下因势利导,遵循祛邪为第一要务;但仍需注重“三因制宜”原则,若疫邪直中三阴,当以扶阳为主,同时还需始终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8.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以来,中医药在防治疫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阳气“生、长、收、藏”四时变化而提出的“四时调阳”理念,根据机体一年、一生的阳气“四时”变化特点,针对不同疾病中的阳气“四时”变化规律进行防治的一种理念,在治未病及慢病防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试对COVID-19的发病时间、发病人群及疾病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COVID-19发病与“四时阳气”变化的关系,并基于“四时调阳”理念及“截断扭转”思想提出“避其疫邪、固护阳气以预防”“精准辨证、护阴摄阳以施治”“清其余邪、复其阳气以康复”的防治措施,为COVID-19疫情的防控提供中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是伏邪致病的特点,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一定的病程相关性,与伏邪致病机理相似,故而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学说,该学说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作,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化疗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手段,但由其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并发症明显。中医所主张的"培土生金法",在于顾护脾胃、扶助正气,将中医中药与化疗相结合,可以保证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