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分析早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136倒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康复组和对照组。综合组早期开展针刺和康复运动治疗;针刺组做针刺治疗;康复纽做康复运动;对照组不针刺、不康复运动,仅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治疗前、后均对其进行Glasgow昏迷量表评定。结果:治疗30天后,综合组GCS评分9分以上有29人。针刺组27人,康复组22人,对照组20人,综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开展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明显缩短其昏迷时间,减轻意识障碍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52例)与常温治疗组(46例),观察病人神志、颅内压与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纳络酮组病人伤后颅内压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纳络酮组伤后1周意识转清醒(23/52)显著高于对照组(13/46)(P<0.05)。纳络酮组与对照组死亡分别为10/52和14/46。恢复良好分别为27/52和15/46,纳络酮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络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及重型颅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肌注胃复安,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及重型颅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脑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加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辅助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评定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降低致残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速刺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速刺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Glasgow(GCS)评分、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的GCS评分及苏醒率分别为(11.14±3.46)分、52.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3.21)分、24.00%(P0.05);针刺组的EEG以及BAEP的改善效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速刺法针刺可改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纳络酮联合尼莫通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外,辅助以纳络酮联合尼莫通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存活病例中,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1.7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络酮联合尼莫通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较单纯采用常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不同时期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的住院时间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于2011年1-3月收治的患者15例为对照组,2011年4-6月收治的患者15例为治疗组.两组都采用积极的急救护理措施,此外硬件与急救程序在治疗组中有所调整.结果:治疗组的院前急救时间和预后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要求护士实行急救护理手段须快速准确,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通过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分(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FMA、MBI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疗效明显,可以促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2,33(12):1656-1657
目的:探讨与分析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64例颅脑损伤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治疗组的患者恢复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通过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颅脑损伤运动障碍,有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加肌张力的功效,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对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疗效。方法:将40例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后第3天开始行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羧基端水解酶(UCH-L1)含量,并在干预前后及伤后1个月时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量表评定。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蛋白标志物GFAP和UCH-L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减轻脑损伤,促进神志苏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顽固性呃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肌注胃复安10mg,1次/8 h;鼻饲硝苯地平10 mg或多虑平25 mg,3次/d,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结论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顽同性呃逆有良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方法:对40例假性延髓麻痹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廉泉、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及舌下放血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该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吞咽和舌体运动功能,同时可以纠正言语功能,是假性延髓麻痹刀性期患者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简称血塞通)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标准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7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治疗,治疗后1、2周分别测颅内压(ICP)和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ICP低于对照组,GCS高于对照组,GOS优于对照组,3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塞通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言语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头针针刺言语区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失语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效果优于单纯言语功能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急性期头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加用头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4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甘露醇,速尿降颅压,止血芳酸止血,针刺组加用头针治疗。并于治疗前后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析以及血液流变学,血栓素,前列环素,内皮素的测定和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及言语功能的恢复针刺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组血浆粘度,血栓素,内皮素治疗后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针药并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我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药并用治疗,一个疗程后(14天)观察急性脑梗死的改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96%。结论运用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 ADL指数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步说明本法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有良好疗效,且该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同时也为扩大醒脑开窍针法的运用范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