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健康促进方案对战士体能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康促进方案对新训期武警战士训练伤、运动能力和机能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将战士分为实验组(420例)和对照组(415例)。实验组按制定的干预方案实施体能训练期间的有关安排。对照组按照部队的常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由军医按照统一诊断标准检查伤病情况,由本课题组人员进行运动能力测试和机能检查。【结果】新训结束后,实验组训练伤的总发生率(15.5%)低于对照组(22.2%),P<0.01。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和身体机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健康促进方案对降低武警战士训练伤和提高运动能力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纠正性动作训练对新兵体能训练成绩的影响及预防军事训练伤的效果.方法 2020-9月~12月选取武警某支队入伍的新兵316名,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75±1.86)岁,依据班排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名,分别进行常规军事训练与在常规军训练基础上使用功能纠正性动作训练各8周.比较两组训练方式提高军人身体功能评估(evaluation methods of military physical function,EMPF)成绩及军事体能考核成绩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种训练方式下两组训练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经过8周纠正性动作训练,观察组的EMPF成绩除了双手持球过顶后仰触背动作外,其余6项动作和3个测试项目的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兵体能训练科目(单杠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2 min仰卧起坐、3000m跑)测试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EMPF可发现新兵身体功能弱,纠正性动作训练可以提高军事体能训练成绩,并可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兵初始运动能力对训练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徐玫  刘燕  张伟  吴宝军  李富军  王波 《医学争鸣》2001,22(2):100-102
目的 探讨新兵初始运动能力与训练伤发生的关系 ,为训练伤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某两个团各一个连新兵 2 13人 ,按照 GJB1337- 92《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的标准测量运动能力 ,训练伤由专门的医务人员定期主动筛检 .结果 两个团各一个连 2 0 3名新兵中 ,受伤组与未受伤组的初始运动能力、10 0 m跑 ,30 0 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运动能力得分≥ 32 0组和运动能力得分 <32 0组 ,训练伤的发生率分别为 11%与 2 6 %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 .0 5 ) ,相对危险度 (RR) =2 .4,初始运动能力得分较低的新兵训练伤发生危险性高于运动能力得分较高的新兵 .结论 初始运动能力较差的新兵发生训练伤的可能性较大 (RR=2 .4) ,影响训练伤发生的主要项目是 10 0m跑、30 0 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 .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海军军官军事训练伤的致伤特点及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军官军事训练伤的防控工作.方法 选取海军某部438名军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根据调查对象在军事体能训练中有无发生训练伤分成2组即损伤组与未损伤组基本情况、训练伤防护意识、态度及处置行为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海军军事训练中,25~34岁发生训练伤比例最高(56.3%),损伤组与未损伤组在年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6%的军官认为训练伤与技术动作有关,82.0%的军官知晓军事训练伤发生后的紧急处置方法.在训练前未进行准备活动在训练中出现不适和运动疲劳性损伤征兆后坚持训练而不采取休息或就医的人数,损伤组均明显多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军事训练中军官训练伤的产生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有关,同时训练伤防护知识缺乏及行为的欠规范也是训练伤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综合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体能KP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组体能改善32例(80.00%),稳定者7例(17.5%),1例降低(2.5%),对照组体能改善者25例(62.5%),稳定者8例(20.0%),降低者7例(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为(72.38±8.39)分和(39.38±4.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32±7.03)分和(22.85±4.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改善脑血栓患者预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4例脑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方法 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9.4%和15.6%,与对照组患者的21.9%和28.1%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血栓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干预对南方某特区部队战士训练伤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一营区陆军部队,按照干预措施施训,作为干预组;另一营区陆军部队按照以往常规方法进行训练,不加任何干预措施,作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内的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骨关节、软组织、下腰部的损伤为常见。实施医疗干预可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21.34%vs 30.60%),其主要效果在于大幅度降低了新兵的训练伤发生率(41.04%vs 27.37%),并降低了骨关节损伤的发生率(37.79%vs 32.82%)和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26.74%vs 22.90%)。结论实施医学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起始体能水平和训练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前珍  李富军  孙长生  王波  徐玫  吴宝军 《医学争鸣》2002,23(16):1441-1442
目的 探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起始体能水平和训练伤的关系。方法 在基础训练开始时对416名新兵进行6项体能测试并按总分分为成绩高、中、低组,以初始3km成绩分为3组,观察各组训练伤发生率。结果 总分成绩高、中、低组各组间在总伤率、过劳性损伤及急性创伤性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km跑成绩好的组发生过劳性损伤较多,成绩差的组发生急性创伤性损伤较多。结论 针对不同体质的新兵,预防军训伤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个体化运动处方在肠瘘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肠瘘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态、体能恢复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例肠瘘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处方组和常规运动组,在病情平稳、恢复全量营养后,运动处方组患者按照每天制订的个体化运动处方运动。常规运动组患者自行决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每天记录患者的运动方式、强度、时间及运动引起的不适。运动前1天和运动4周后,分别测体重、评估体能和自理能力。结果:运动处方组的运动量显著高于常规运动组。运动后,两组患者体重、体能和自理能力均增加,两组间体重无明显差异,而运动处方组的体能和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常规运动组。结论:个体化运动处方能促进肠瘘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的体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蒙津 《大家健康》2016,(1):275-276
目的:对部队训练中最常见训练伤的处理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搜集我部队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部队往前驻训期间训练伤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训练时间不同分为两组,2014年4月至2014年12月参训官兵作为研究组,给予护理干预,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参训官兵作为参照组,对比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1)研究组官兵训练伤的发生率5.7%(187/330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7.4%(540/3100),χ~2=2.19,P0.05;2)研究组伤员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t=5.762,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部队训练常规训练伤中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大大减低训练伤的发生率,对促进受伤官兵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训练伤与若干后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伤与官兵的文化程度、军衔、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烟酒嗜好、体育锻炼史、外伤手术史、体能状况、训练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某部特种兵250名,统一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特种兵训练伤的发生率为54.75%;不同学历官兵各组之间致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战士与士官之间的致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与非独生子的致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致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特种兵训练伤的发生率高于国内现有报道.训练伤的发生率与所受教育程度、入伍前居住地、体育锻炼史、外伤手术史、体能状况及训练量无相关性;与是否独生子女具有相关性;与军衔等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武警部队战士充沛的体能是完成任务的基本保证。从武警部队担负任务的性质看,体能训练的终极目标是始终保持战士高质量的体能储备,对未来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回应[1];从单纯战士体能训练角度分析,体能训练的直接目标是提高战士全面的身体运动表现,确保良好的运动效果[2]。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在于全面调整好战士体能训练过程本身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预防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97例施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包括院内阶段和院外阶段的教育.评价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自我监测、远离高压电强磁场、规律运动、按时复诊、外出携带起搏器植入卡的遵医行为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8.2%),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例(25.0%)(P<0.05).结论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助于提高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遵医行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院校学员体能训练的特点及常见损伤,针对性地制订相应预防措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方法对参训的3000名学员按性别、年龄损伤的种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训练伤按比例依次为:各种擦伤5%、软组织损伤3.5%、疲劳性骨膜炎0.8%、滑囊及滑膜炎0.3%、四肢骨折脱臼0.1%、其他损伤1%;其中软组织损伤以踝关节、膝关节、腰肌劳损为主。结论根据各种训练伤的发生原因及机制提出针对性措施,在训练中严格按照制订的预防措施去执行,可明显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建议基层在训练时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心理状况与训练伤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了解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训练伤的关系,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团参加基础训练的新兵进行分组,观察两组训练伤发生率,共调查632人,收回有效问卷627份。结庥新兵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心理因素是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3/53),低于对照组的20.75%(1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运动功能,强化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踝泵运动健康教育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踝泵运动健康教育;测定两组干预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对比两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实施踝泵运动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降低DVT发生率,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人体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瘦体组织和脂肪组织两大类。人体成分和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合理的训练和运动能消耗脂肪组织,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军事体能训练是军校特有的培训项目,为科学评估军事体能训练效果,合理制定提高军校学员体能素质的训练方案,我们应用生物电阻抗(BIA)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大肠癌患者院外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80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除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外,加用电话回访健康教育模式,回访后调查两组病例院外的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外的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话回访可有效提高大肠癌患者院外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化疗顺利进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了解我军飞行人员体能素质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飞行人员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573名飞行人员的心率、血压、肺活量、体质量及体能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身体素质与心肺功能、体能指数及体能训练成绩的关系。结果 5573名飞行员训练前后心率、血压呈正态分布,血压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尤以收缩压明显;肺活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通过基础体能及专项素质训练后,心肺功能、体能指数及运动成绩较训练前普遍提高,其中心率下降2.6次/min(t=4.40,P<0.01),肺活量提高0.32 L/min(t=5.06,P<0.01),运动成绩明显提高(P<0.05或P<0.01),优秀率提高43.98%(u=10.86,P<0.01);特别是697名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专项素质训练成绩提高明显,其中前庭平衡机能稳定能力为最好,1次测评达标率为93.54%,有氧代谢能力及肌力协调抗荷能力次之,达标率分别为79.91%及79.34%。结论我军飞行人员身体素质基本上是好的,完全符合现代飞机特性对人体的要求,充分说明目前在我军推行的体能训练标准比较符合实际,起到了保持和提高飞行员身体素质、增强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之目的,因此,飞行员的体能训练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