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彩茵  江冬冬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3073-3078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宜昌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抽取于2017年9—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75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居民的一般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的知晓、认知、利用及满意度情况,居民的续签意愿。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3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0%。结果 735例居民中,有续签意愿者占85.9%(631/735)。年龄、健康状况、从家步行至最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花费的时间、对基层首诊的看法(是否赞成基层首诊)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情况(是否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认知情况(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能降低发病率、医疗费用及提高就医便捷性),利用情况(是否享受到上门服务、电话随访、免费体检及建立健康档案),满意度情况(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家庭医生服务态度及总体情况是否满意)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宜昌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较高,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约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抽取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该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的721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调查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续约意愿,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认知、利用、需求情况。结果 721名居民中,569名居民(占78.9%)存在续约意愿。知晓签约医生居民的续约意愿与不知晓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知晓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医生团队组成居民的续约意愿与不知晓居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情况的各条目中,不同认知情况居民的续约意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上门诊疗、健康评估、门诊诊疗、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服务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未接受过的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过电话随访、免费体格检查、疾病康复、家庭护理、预约转诊、预防保健服务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未接受过的居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急/危/重症转诊、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无需求的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无需求的居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可提高就诊便捷性、是否赞同社区首诊、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重要、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有急/危/重症转诊需求对居民续约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签约居民的续约意愿较高,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可提高就诊便捷性、是否赞同社区首诊、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重要、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有急/危/重症转诊需求是签约居民续约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然途径,居民作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其首诊意愿与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息息相关。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16个行政区划中随机抽取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3区,选取760名在该时段有基层就诊经历的社区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显示,90.3%(681/75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作为首诊医生。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候诊时间、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对自身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较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对居民社区首诊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以社康中心种类为分层依据,在全区78家社康中心中抽取10家社康中心;再以医保类型为分层依据,在10家社康中心抽取400名不同医保类型的签约居民作为研究组,并对应抽取400名非签约居民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组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上,还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比较两组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后的社区首诊率变化。结果 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社区首诊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后,研究组的社区首诊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对照组和研究组不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后,研究组不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率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自愿签约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能改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提高社区首诊率,有助于推动社区首诊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1+1”签约下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抽取社区居民60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1+1+1”签约的知晓和签约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情况、患病后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结果 580例社区居民中,有社区首诊意愿的居民463例(79.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1+1+1”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不知晓的居民,已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未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固定就诊医生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无固定就诊医生的居民,对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技能水平感到满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一般/不满意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固定就诊医生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1”签约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进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讨其对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5-01至2017-06-30温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梧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社区居民5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社区家庭医生组(单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两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两组居民性别、年龄、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的签约意愿高于社区家庭医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就医可接受距离、就医行程时间短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担心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用药不规范、转诊不方便发生率高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两组居民担心服务态度不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提高其签约意愿,可有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分层就医、优化医疗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朝阳区根据地理位置和城乡差异抽取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518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人口学资料、是否患有慢性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首诊行为、对社区首诊制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72.5%(371/512)的居民有社区卫生服机构就诊经历,其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率最高,为86.5%(321/371);而对药品的满意率最低,为57.7%(214/371)。49.8%(255/512)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主要原因为就近方便(93.7%,239/255)、服务态度好(45.5%,116/255)、价格便宜(44.3%,113/255)、病情较轻(39.6%,101/2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的居民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对社区首诊制的知晓率为46.3%(237/512),接受率为56.8%(291/512),不愿接受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设备(65.0%,143/220)和药品(59.5%,131/220)不能满足要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位置、婚姻状况、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首诊行为和社区药品能否满足要求、是否了解社区首诊制及对就诊过程的方便程度、报销比例、诊疗环境、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是否满意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较高,但知晓率偏低,社区首诊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 方法 于2014年9—11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根据城乡区别、地理位置、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在北京市朝阳区抽取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方便抽样法在该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非患者居民51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否知晓社区首诊制、是否接受社区首诊制及不接受原因、就诊体验、卫生服务重要性认识,以及对实施社区首诊制的建议。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11份,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为43.1%(220/51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年医疗支出、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自评健康状况及两周内是否患病、是否患慢性病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离家最近医疗机构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步行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时间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社区首诊制认知情况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就诊过程方便程度、医疗设备、就诊环境、报销比例、药品种类满意度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服务态度、就诊时间、离家距离、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治疗效果满意度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交通便利性重要性认识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服务态度、就诊过程方便程度、就诊时间、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疗设备、就诊环境、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报销比例、转诊过程、与医生熟悉程度、治疗效果重要性认识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认为社区本身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改善,转诊机制有待完善。 结论 朝阳区居民的社区首诊制信访风险较高,相关政策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尚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陈洁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43-1146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推进预约门诊、提高预约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家庭医生团队中,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个团队,依据团队提供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名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团队选取80例,共640例签约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5月,由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签约居民的基本情况、是否愿意接受门诊预约服务及影响接受门诊预约的原因等。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3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结果 632例签约居民中,有538例知晓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能够实施预约门诊服务,知晓率为85.1%;有213例愿意接受预约门诊,接受率为33.7%。签约居民接受预约门诊的原因主要有:医生相对固定〔80.8%(172/213)〕、医生了解病情〔78.9%(168/213)〕、避免排队从而节约就诊等候时间〔60.6%(129/213)〕;不接受预约门诊的原因主要有:预约和不预约区别不大〔74.7%(313/419)〕、容易忘记〔54.4%(228/419)〕、对就诊时间约束过多〔48.9%(205/4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接受社区首诊、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否满意是签约居民接受预约门诊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率不高,年龄>60岁、患有慢性病、接受社区首诊、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满意的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率更高。建议实施基层首诊,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完善预约门诊的预约流程,全面推进预约门诊实施。  相似文献   

11.
背景 2016年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居民基层首诊意愿逐步提升,但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效果评价尚需进一步探讨。目的 了解签约居民的首诊性评价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策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三市抽取5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共4 000名签约居民。采用汉化版基本医疗质量评估量表(PCAT)的首诊性维度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的签约居民首诊性维度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签约居民首诊性评价的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 8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8%。其中,乡镇卫生院签约居民为2 086名(54.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 773名(45.9%);三个地区的首诊性维度总得分为3.49分,得分最高的条目是“您的签约机构周六、周日开门吗”(3.74分);得分最低的条目是“在非营业期间,如果您在晚上生病了,您的签约机构会有医生或护士出诊吗?”(3.0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机构、个人月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身体健康、是否确诊慢性疾病是签约居民首诊性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签约居民的首诊性评价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并对该服务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全区78家社康中心随机抽取8家社康中心,再从这8家社康中心随机抽取425名已签定家庭医生服务合约1年的居民,对比这425名居民签约前后1年社区首诊率的变化。福田区78家社康中心自2012年1月起,全面推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居民自愿签约的基础上,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预约式社区首诊和社康中心-医院双向转诊、举办医院专家预约式门诊诊疗等服务。结果通过制定家庭医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具有"利益共同体管理模式"的全科服务团队、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实施健康管理临床路径,签约居民在签约后的社区首诊率较签约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自愿签约为基础并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措施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能吸引居民到社康中心接受服务,改善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有助于推动社区首诊制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3.
蔡利强  侯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14-3817
目的 探讨“1+1+1”组合签约对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影响,为下一步家庭医生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选取2017年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与家庭医生进行“1+1+1”组合签约的6 39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大团社区卫生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调阅组合签约前后家庭医生服务效果信息(包括组合签约居民基本情况和选择区/市级医疗机构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处就诊的次数及医疗费用,首诊服务、慢性病配药服务及转诊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组合签约后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处就诊次数在中心就诊次数中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1%(66 901/111 120)比43.07%(47 891/111 204),χ2=22.328,P<0.001〕。组合签约前后在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位就诊次数分别为15(25)、15(24)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8,P=0.967);组合签约后居民家庭医生处中位就诊次数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次比7(14)次,Z=24.641,P<0.001〕。组合签约后居民中位年医疗费用低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018.8(4 398.7)元比2 247.8(4 911.4)元,Z=10.542,P<0.001〕。签约前后社区居民首诊机构选择、慢性病配药机构选择、转诊机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首诊机构及慢性病配药机构者占比、选择上转至区/市级医疗机构及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抗生素处方占比、门诊补液占比低于组合签约前,合理使用抗生素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开展“1+1+1”组合签约工作,建立稳定契约关系,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在提高家庭医生有效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影响就医行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云南省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了解社区居民的签约意愿及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利用与开展成效,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目的 了解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签约意愿的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根据云南省昆明市13个区(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选取2个区1个县;采用典型抽样法,分别从每个区(县)中选取1个社区,依次为五华区的红云社区、西山区的前卫社区、晋宁区古城镇;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每个社区中抽取90户家庭,以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就诊行为及签约意愿等。共发放问卷1 412份,回收有效问卷1 3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结果 1 318例居民中,有签约意愿者1 187例(90.1%)。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个人年收入、城乡环境、患慢性病情况、选择社区首诊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疗保险类型、城乡环境、患慢性病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较高,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住在城区、患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0.5 h、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0.5 h的居民具有更高的签约意愿。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近年来深圳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签而不约”“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居民作为服务的需求方,研究其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评价及续签意愿对促进签约服务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深圳市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评价及续签意愿,为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7月-2017年9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深圳市宝安区3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1 000例签约居民开展基本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利用与评价、家庭医生续签意愿及原因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获得有效问卷9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0%。结果 900例调查对象中,807例(89.7%)签约居民满意家庭医生的服务,家庭医生服务态度平均得分为(92±8)分。820例(91.1%)签约居民表示愿意继续和家庭医生签约,其中729例(88.9%)签约居民愿意续签家庭医生的原因是认为签约家庭医生就诊更方便;80例(8.9%)不愿意续签的居民中,56例(70.0%)选择的原因是认为签约家庭医生没有用。χ2检验结果显示,是否熟悉家庭医生姓名及坐诊时间、家庭医生主动联系次数、家庭医生服务态度、是否认为家庭医生看病比非家庭医生更仔细、是否满意家庭医生工作及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条目选项不同者的续签意愿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签约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评价较好,家庭医生服务续签意愿较高,建议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意愿。方法 于2013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长宁区的10个街道/镇抽取社区居民3 040例。采用本课题组研制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本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的认知、对家庭医生的认知、签约情况、未签约居民的签约意愿及影响因素,问卷有效回收2 750份。另于2016年6月,对该3 040例居民进行追踪调查,确定问卷有效回收的居民2 004例。结果 2016年83.1%(1 653/1 989)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有区别,居民对二者的区别认知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8.7%(474/1 653)的居民认为二者间的区别在于二/三级医院技术水平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水平低,37.5%(620/1 653)的居民认为二者间的区别在于二/三级医院主要治疗疑难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2016年83.9%(1 681/2 004)的居民知晓家庭医生,67.1%(1 345/2 004)的居民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对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居民签约率为32.5%(651/2 004),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签约居民中27.9%(374/1 339)有签约意愿,影响未签约居民签约意愿的因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45.3%,437/965)、担心定点医疗(13.1%,126/965)、家庭医生技术水平较低(9.4%,91/965)。结论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医生的了解程度较高,但认知深度缺乏,签约意愿有待提升。建议深化内涵宣传,改善供给侧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行有价值的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8.
实施延伸处方,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居民慢性病管理,完善社区"长处方"用药政策,建立社区延续上级医院用药医嘱的药品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有序转诊,有益于建立类似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首诊制度。同时,能协同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保服务的监管,逐步建立以签约居民为切入点、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医保费用管理机制,探索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工作,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医保费用管理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门诊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签约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上海市闸北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患者100名,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社区门诊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一般,为56.9%。影响签约的因素主要有:(1)不清楚签约家庭医生可获得的好处,签约顾虑过重;(2)担心签约家庭医生实行社区首诊,影响自由就医;(3)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较低,担心延误治疗。结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家庭医生能力的提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