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和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5例,其中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22例患者(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术后当天并发症及随访1年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分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BNI疼痛分级、术后治疗有效率、住院天数、咬肌乏力、面部麻木、口角疱疹、舌体麻木、耳后疼痛及随访1年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疼痛症状,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58例,均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在CT引导下进行三叉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于手术后第2日评价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后随访2年。结果术后2d优效56例(96.6%)、良效1例(1.7%)、差效1例(1.7%)、无效0例,优良率98.3%(57/58例);术后随访2年优良率为96.6%(56/58例)。术后出现3例面部肿胀者,3d后肿胀消失;术后出现1例略感咀嚼无力者,1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角膜炎,6个月后治愈。未见严重并发症。随访2年,1年内无复发病例,2年内复发2例(3.4%)。结论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CT定位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CT定位下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5年回顾、分析及总结。方法:随访403例治疗后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疼痛缓解率、复发率、并发症及面部麻木发生率等。结果:403例患者均获访,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疼痛缓解率99.3%;近期疼痛缓解率97.5%,复发率2.48%;远期疼痛缓解率92.1%,复发率为7.85%;总缓解率94.3%(380/403),总复发率5.7%(23/403);并发症发生率7.4%,其中角膜麻痹发生率2.2%;面部麻木发生率98.7%。结论:CT定位使卵园孔穿刺技术不单纯依赖经验,能极大提高治疗成功率,从而提高疼痛缓解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总结评估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38例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其中30例患者的疼痛立即完全缓解,8例患者的疼痛部分缓解。2例患者疼痛无缓解。2例患者复发,回顾考虑1例术中球囊形状不理想,未完全在Meckel腔中,1例术中球囊压迫时间较短,复发后继续口服卡马西平。8例疼痛部分缓解患者经分析也考虑与其压迫时间短有关。术后35例患者有面部麻木,感觉减退,均能逐渐好转,且患者能耐受。所有患者在术后两天内出院。 结论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可适用于年老体弱者、术后复发、畏惧开颅手术的患者。 【关键字】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经CT定位引导下向患侧卵园孔穿刺至三叉神经半月节,给予阻抗、神经电生理测试后,先行42℃、60 s的自动脉冲射频治疗,再给予80℃、90s,3个周期的射频热凝,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本法治疗后,27例患者疼痛立即消失,随访2~15个月无复发;1例术后1年疼痛复发,1例术后疼痛减轻,另1例完全无效,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CT定位下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5年回顾、分析及总结.方法随防403例治疗后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疼痛缓解率、复发率、并发症及面部麻木发生率等.结果403例患者均获访,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疼痛缓解率99.3%;近期疼痛缓解率97.5%,复发率2.48%;远期疼痛缓解率92.1%,复发率为7.85%;总缓解率94.3%(380/403),总复发率5.7%(23/403);并发症发生率7.4%,其中角膜麻痹发生率2.2%;面部麻木发生率为98.7%.结论CT定位使卵园孔穿刺技术不单纯依赖经验,能极大提高治疗成功率,从而提高疼痛缓解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和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7例没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且行颅内段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梳理术组)和37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术组)进行3年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和颜面部麻木发生率。结果 梳理术组和射频术组术后3年有效率分别为78.4%(29/37)和73.0%(27/37),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是21.6%(8/37)和27.0%(10/37),术后颜面部麻木发生率分别为91.9%(34/37)和100%(37/3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和半月节射频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理想的手段,考虑到开颅手术的风险,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可能更合适于治疗没有明显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行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的GPN患者80例,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10年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包括舌根或咽部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咽反射减弱、脑神经受损或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63例(78.8%)患者在出院时疼痛缓解,另外17例(21.2%)患者出院时疼痛减轻,可通过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疼痛。术后3个月的疼痛缓解率为77.5%,术后6个月的疼痛缓解率为75.0%,术后1年疼痛缓解率为73.2%,术后3年疼痛缓解率为63.0%,术后5年疼痛缓解率为53.2%,术后10年疼痛缓解率为43.0%。11例(13.8%)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舌根或咽部感觉异常,其中8例患者(25.3±12.6)周后疼痛症状消失,余3例患者舌根或咽部感觉异常持续存在,对生活造成轻度影响。5例(6.3%)患者术后吞咽困难,2例(2.5%)患者术后咽反射减弱,上述症状在术后2周内消失。患者术后未出现脑神经受损或死亡。结论 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GPN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3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经MRTA证实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中累及三叉神经单支者3例(占8.6%),两支或三支者32例(占91.4%)。67.0%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上内侧血管压迫占52.6%,上外侧占28.3%,下侧占19.1%。35例患者中有52.5%术后疼痛完全缓解,31.4%部分缓解,而有16.1%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复发。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方法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 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C-臂机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甘油阻滞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仰卧位,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麻下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成功后向半月节内注入甘油0.4~0.5 ml。结果 三叉神经半月节甘油阻滞术治疗31例患者,一次性治疗疼痛消失24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5%。随访28例,随访时间平均为7个月~3.3年,9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2.1%。结论 采用C-臂机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甘油阻滞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创伤小、安全性高,是高龄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CT引导下眶上下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I、II支疼痛的临床技术与效果。方法:择原发性三叉神经I、II支疼痛的患者23例, CT定位引导下向眶上和/或眶下孔穿剌,针尖入孔后注入含造影剂2%利多卡因0.5ml,再次CT扫瞄发现所注药物覆盖眶上和/或眶下孔,5min后针刺相应神经支配区麻木,则注入0.5ml无水酒精。术后24h、72h、7d、1m、1y随访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23例三叉神经I、II支疼痛患者接受了本法治疗,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眶上和/或眶下孔,注药后相应支配区均感麻木,疼痛症状消失,随访1y无复发。结论:CT引导下眶上、下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I、II支疼痛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敏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0,22(8):1538-153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的护理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 64例(88%)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例(8.3%)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例无效、无死亡,随访一年有1例复发。结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防范处理至关重要,是提高疗效的关健。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颖  岳永峰  张文祥 《西部医学》2008,20(3):553-554
目的探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处,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做温控热凝至70℃-75℃,毁损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疼痛完全消失者96例,总有效率96.0%,无效1例(1.0%),复发1例(1.0%)。结论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适应证广,效果显著,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28例中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27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2例,显著减轻2例,1周内减轻1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16个月),疼痛消失26例(92.86%),复发1例,因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异常血管袢和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分离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联合神经电生理指导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型臂X光机引导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TN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C型臂X光机扫描下确定卵圆孔,根据患者疼痛反应以及X线影像,调整射频针方向与深度,直至达卵圆孔内约3 mm。对照组根据给予电刺激时患者出现病变部位强烈的疼痛或感觉异常、肌肉抽动,确定针尖部位位于病变支。试验组分别于眶上孔、眶下孔、颏孔连接经皮记录电极,分别给予高、低频电刺激,多功能电流记录仪记录各支电位。以波幅较其他支波幅显著增高,确定针尖位置位于病变支。记录术后即刻、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VAS及范围、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第1周及第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疼痛VAS评分、麻木范围及复发情况。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完整随访53、47例。结果 试验组术后即刻疼痛消失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1周及1、3、6个月疼痛消失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麻木VAS分别为(7.3±1.4)、(8.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0,P<0.001)。对照组术后即刻、48 h、1周及1、3个月麻木超出预期范围患者比例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后48 h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恶心、复视、皮肤麻木及咀嚼肌无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患者于术后2周复发,试验组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电刺激患者反应引导穿刺技术比较,C型臂X光机引导联合神经电生理指导射频卵圆孔穿刺,病变支定位准确性较好,术后麻木超出预期范围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后1年以上患者151例的远期疗效,针对MVD术中问题,对三叉神经痛相关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方法 随访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1991~2004年间90例和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1982~1992年间6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13~126个月(平均60个月).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 MVD术后早期治愈率为93.4%,随访患者主观满意率为80%,术后疼痛未缓解率是6.6%,疼痛复发率为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三叉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S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岩静脉等关系密切,小脑上动脉的行程一般比较恒定,向尾侧凸起46.88%的尾袢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结论 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SA透视下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28例患者均在DSA透视下,采用前入路穿刺方法对三叉神经痛病变支行射频热凝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有效率达到96.4%(27/28),术后随访6~36个月,1例无效,1例复发,复发率为3.6%.除出现恶心、呕吐、角膜炎、面部麻木及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