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SHR、DOCA-盐及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证候特征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3种不同高血压大鼠模型证候的发生和演变,及疾病与证候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SHR)、内分泌性高血压(DOCA-盐)、及肾血管性高血压(双肾-央)大鼠模型,以及大、小鼠标准化、计量化的四诊检测和辩证方法,对以上各模型进行标准、动态、量化的检测和证候评价.结果:(1)3种疾病模型血压不同程度升高;SHR大鼠出现典型的阴虚阳亢证候,且程度逐渐加重;手术造模后,各组大鼠在早期出现气虚证后,DOCA-盐性组整体上阳气偏盛,肾性组未出现明显的阴阳偏盛偏袁的情况,而假手术组术后气血损伤至实验结束时尚未完全恢复.(2)同一疾病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大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见到同病异证.(3)不同疾病在同一阶段,以及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一些大鼠可见异病同证.结论:3种不同高血压模型大鼠存在各自的证候特点,符合"有是病有是证"的中医理论;同时不同个体存在"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现象,这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中医学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历经数十年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尚无实质性突破。异病同证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阐发其生物学机制是揭示证候现代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此外,异病同治与现代医学的共性发病机制具有通约性,可成为中西医汇通的"节点"。从异病同证角度阐释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并以抑郁症和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异病)与肝气郁结证(同证)为例来简述具体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3.
分析亚健康状态和"异病同证"概念,探讨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病"、"证"和西医疾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没有西医可以明确诊断的疾病,但有中医可以诊断的"证",亦或"病"。亚健康状态下和疾病状态下同一证候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差异需要在大样本研究中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4.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肾阳虚异病同证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肾阳虚异病同证的思路与方法。分析蛋白质组学与证候的内在联系,采用双向电泳(2-DE) 质谱(MS) 数据库的蛋白质组解决方案及药理学实验方法,探求肾阳虚证的蛋白质学本质。  相似文献   

5.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骨伤科疾病多为局部之病变,可伴有全身性改变。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证思维有助于骨伤科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是同病异证思想的起源,《伤寒杂病论》中贯穿着同病异治的思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同病异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是同病异证的理论渊源,体质是同病异证的形成基础。"病"反映的是机体病变的全过程,具有共性意义;"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当前阶段疾病的主要核心所在。同病异证是同中有异,由疾病自身特殊矛盾本质主导的特异性内容(同)中表现出部分非特异性(异),同为主导,异居其次,治疗应兼顾"大同"和"小异"全方位切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针对疾病核心病机的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7.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之一。通过对二者的渊薮、内涵、临证应用范围以及重要意义的阐释 ,提出了疾病同—证候异—治疗异、疾病异—证候同一治疗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更年期综合征、脑梗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四种疾病的不同组合是否具有结构不变性,以及不同疾病同一证候的指标构成排序和辨证规律。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测量变量的因子结构不变性检验,研究异病同证所包含的临床四诊信息。结果:四种疾病的肝阳上亢证不具有结构不变性:而更年期综合征、脑梗死和高血压病三种疾病的肝阳上亢证结构具有不变性。结论:研究中三种疾病肝阳上亢证的共性指标具有结构不变性.这些指标在同一证候构成中具有共同性质,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同病种间的某阶段会出现相同证的共性.却也存在不同的个性,所以异病同证同治尚需结合具体疾病,其理法方药仍应有所不同,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利用已有结果进行总结是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为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异病同证"指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故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其物质基础也会有相同的地方。本研究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冠心病这两种在临床上可以出现相同证候、在Medline数据库中拥有大量文献的复杂性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eSH主题词挖掘技术,对这两种疾病潜在的共性生物学网络进行探寻,进而帮助理解和研究两种疾病具有相同"证候"的可能的共性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辨证分类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上,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证候分类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使得中医证候进展一直缓慢,制约着其发展。作为现代一种全新的技术,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将证候与特异性的代谢产物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方法与手段,使中医证候的判识更加具有可信度。文章回顾了代谢组学方法在中医证候分类中的研究进展,以推进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候是中医理论的精粹部分,其生物学基础研究是证明中医科学性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转录组学从分子水平研究证候相关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以探索证候生物学基础,目前在证候研究中得到一定应用。本文对中医证候转录组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转录组学内涵及研究方向、转录组学相关技术、中医证候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和调控网络分析,并阐述了证候转录组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回顾、分析了当代西医病与中医证结合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当代病证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辨证标准的研究,特定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和证本质研究。其中,辨证标准的研究和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多采用“以病统证”的研究思路,证本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以证统病”的研究思路。最后提出未来病证结合的研究:应始终坚持面向临床,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医原创思维;更应注重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组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病证结合诊疗方式是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组方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病机结合病理的组方模式不仅弥补了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组方模式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的体现;针对基本病机形成专方的组方模式是辨证论治的升华;古方加减化裁仍是临证组方的主要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配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谌琦  郭小青 《河南中医》2010,30(3):221-223
目前证实质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分子水平,既有"微观"还原,还有微观基础上的综合,借助西医学及多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医,都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研究发展中医不能替代中医自身的发展。证的研究应坚持中医自主发展道路,应在调整目标的基础上予以加强,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规范证名与证候。在此基础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举,使中医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现代应用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刚  李艳  崔琳琳  苗明三 《中草药》2019,50(16):3971-3978
中医药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病证结合模型成为当前中医药动物模型发展的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中医药动物模型制备尚存在:所选动物与疾病人群体质不符,部分疾病缺乏证候体现,疾病与证候关联性不强,缺乏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体系等问题。模型应用存在:忽视模型的周期性;忽视环境对动物模型的影响的问题;单以正常动物进行中医药毒理研究不符中医药本质。从6方面提出:与发病人群相符体质的动物造模;扩大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使用范围;运用中医药理论"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七情""六淫"气候箱,并以"四诊信息"合参解决病证关联性不强问题;采用"证候"指标+"病"指标,从四诊信息、生化指标、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完善模型评价标准;在模型应用中重视模型周期性,尤其重视环境对动物模型"证候"形成的影响;毒理研究中考虑增设模型动物组,以调整中药应用剂量,提升中药药效。通过以上问题的改善,以期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完善及正确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本文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年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本文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洁  尹明新  沈洪 《河南中医》2020,40(4):641-64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病因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病机属本虚标实,本乃脾胃虚弱,标乃寒、热、湿、瘀、毒等。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有:辨证论治、古方化裁、自拟方治疗、其他疗法(如:针灸、穴位敷贴、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等)、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医药治疗CAG癌前病变,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①历代医家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不一,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中医药对本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能够满足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原则的研究少之又少,使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偏倚和误差。③中医药治疗取得效果后很少对患者进行随访,对该病是否复发,临床研究很难作出评估,故中医治疗该疾病的远期疗效缺乏有效的验证。④临床实验表明,CAG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多种酶、蛋白质及分子基因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当加强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中药的作用机理加以阐释,从而使其临床推广价值得以提升。⑤注意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中医辨证应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胃镜下黏膜的形态变化,定期复查,早期干预,根据不同病期、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做到方随证变。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有关论述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