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鼻腔将H5N1禽流感病毒接种ICR小鼠,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麻醉ICR小鼠后将100 μL 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用移液枪滴入接毒组小鼠鼻腔,接毒后14 d内每隔24 h取材一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后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改变?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溶合,呈气肿状?肝?肾?脑等其它脏器也出现病变?【结论】 禽流感ICR小鼠模型能复制出人类禽流感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的肺病理类似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的肺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ICR小鼠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 将100 μL H5N1 禽流感病毒原液(EID50为105.37/0.2 mL) 鼻腔接种ICR小鼠,设生理盐水组、正常尿囊液组对照,接毒后14 d内每隔12 h观察一次,主要观测指标有临床体征、体重和体温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 (ELISA方法).结果 被感染的ICR小鼠的病程可以划分为潜伏期 (第0~1天)、急性感染期 (第2~7天)、恢复期 (第8~14天),急性感染期表现出活动明显减少,弓背,反应性差,扎堆;接毒后第1天开始体温和体重下降,第6天体温和体重停止下降;接毒组ICR小鼠累计的死亡率为60%;急性感染期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接毒后第1天至第8天可在小鼠的肺、脑、气管和心、肝、脾、肾分离到病毒;接毒后第6天从ICR小鼠血清中检测到抗体.结论 本实验室建立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ICR小鼠的模型在临床表现、体重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复制指标能达到禽流感病毒疾病模型的造模要求,符合人类禽流感感染疾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将100μL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ELD50为10-9/0.2mL)鼻腔接种BALB/c小鼠,设正常尿囊液组对照,接毒后14d内每隔24h观察一次,主要观测指标有:临床症状、体质量和体温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分离。【结果】被感染的BALB/c小鼠的病程可以划分为前驱期(1~2d)、发作期(第3~7天)、恢复期(第8~14天),发作期接毒小鼠出现各种严重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极度消瘦,触之发凉,闭目,鼠尾苍白,出现大批死亡;接毒后第1d体温开始下降,第3~7天体温低于34℃,第8天体温开始缓慢恢复;接毒后第1天体质量开始下降,第6天体质量停止下降,开始缓慢增加;接毒组BALB/c小鼠累计的死亡率为73%;发作期接毒BALB/c小鼠病变最严重,小鼠各个脏器(肺、脑、心、肝、肾)出血、淤血、水肿、坏死等病理改变严重,同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接毒后可在小鼠的肺、心、肝、脾分离到病毒。【结论】本实验室建立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模型在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复制指标能达到禽流感病毒疾病模型的造模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 Swiss和KM 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 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 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 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 Swiss为40%,C57BL/6为25%,KM 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 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忠华  王颖彦  谭文雅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8):923-925,1049
目的 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鼻腔接种BALB/c小鼠,动态观察小鼠每个时期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将100μl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原液滴入经麻醉后BALB/c小鼠鼻腔,观察14 d,每天取材1次,固定、包埋、切片后HE染色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产生一系列与禽流感病毒感染有关的动态病理改变:第1~2天(前驱期),肺轻微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第3~7天(发作期),肺损伤逐渐严重,大量出血、炎性细胞浸润、严重水肿、淤血、肺泡实变塌陷或者气肿;第8~14天(恢复期),各种损伤逐渐减轻,出血渗出减少,水肿减轻,肺间质出现纤维化而趋于恢复正常.肝、肾、脑出现病理改变.结论 通过动态观察病理,弄清了禽流感病毒每个时期在BALB/c小鼠体内造成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的不同亚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病理室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蜡块标本,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CD68、CD14及S-100在感染禽流感病毒食蟹猴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禽流感病毒感染的肺组织内肺间隔增宽伴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血浆蛋白及纤维素渗出。部分肺泡间隔断裂、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肺组织内H5N1病毒抗原染色呈阳性。肺间隔及肺泡内可见大量CD68阳性细胞,局部可见散在CD14和S-100阳性细胞。结论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 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红-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分析肺组织病理损伤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 H7N9病毒感染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轻,存活率较高。H1N1 病毒感染的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重,感染后9d全部死亡;两种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H1N1病毒感染后肺及脾脏中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机体炎症反应明显强于H7N9病毒感染后小鼠炎症反应。 结论 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后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及程度均不同,病毒复制是小鼠肺损伤的诱发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宿主针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NIH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将NIH小鼠随机分为接毒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在负压感染实验室,接毒组于乙醚麻醉后给予AIVH5N1型病毒滴鼻,对照组予正常阴性尿囊液滴鼻,观察14d,记录小鼠的体温、体重、临床症状、死亡情况、病理变化、肺指数及抗体变化。结果 NIH小鼠感染禽流感H5N1型病毒后第1天就出现精神不振,病程主要集中在第3~7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弓背、蜷缩、竖毛、颤抖、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爱扎堆,体重(下降)出现减轻,体温降低,死亡率为40%;接毒组死亡小鼠肺指数为(2.21±0.40),较对照组的(0.44±0.2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组织病理严重改变,第8天才能检出抗体(OD值等于0.231)。结论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NIH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人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特征。方法 分别以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征变化及感染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差异,检测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观察小鼠感染后修复状况。结果 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均感染BALB/c小鼠,小鼠存活率依次为H7N9>H1N1>H5N1,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H5N1 >H1N1 >H7N9,PCNA表达水平依次为H7N9 >H1N1 >H5N1。结论 H7N9病毒感染后宿主炎症反应较小,感染后小鼠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较强;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最为强烈,感染后恢复能力差,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用H7N9禽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和雪貂后,其肺部动态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及机制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BALB/c小鼠经鼻腔接种106EID50(5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1、2、3、5、7、14、28天分别安乐死2~3只小鼠;雪貂经鼻腔吸入接种106EID50(50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3、7、14、28天分别安乐死1只雪貂,分别观察动物的临床特征改变,肺组织的大体组织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察动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毒分布及肺组织各种炎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感染病毒后的小鼠出现竖毛、嗜睡、死亡等表现,雪貂表现为打喷嚏、鼻腔分泌物、稀便、嗜睡等;大体观察小鼠与雪貂肺组织均可见到暗红色病灶;光镜观察小鼠与雪貂的肺组织均呈现坏死性支气管炎和渗出性间质性肺炎、肺泡炎。感染第2天开始出现炎性病变,7~9 d炎症病变最严重,14 d后逐渐修复吸收,28 d基本完全吸收;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多,以T细胞增多为主,尤其是CD8+ T细胞两种动物均大量表达。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BALB/c小鼠和雪貂肺组织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感染后7~9 d肺部炎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最严重,CD8+T细胞明显增多,14 d后病灶逐渐吸收。该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该病及进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的致病性。方法 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禽流感H5N1型病毒通过滴鼻接种乙醚麻醉后沙鼠,观察14d,记录沙鼠的体温、体重、临床体征、病理学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抗体变化。结果 沙鼠感染后发病主要表现在第2~6天,攻毒组沙鼠出现反应迟钝、皱毛、弓背、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打堆等体征,攻毒组沙鼠的体温降低和体重减轻,死亡率为44%,在攻毒后8d检出抗体,主要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肺出现严重淤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肺间质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肝和胸腺淤血,肾出血,肾小管变形。结论 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有较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初步探讨两种病毒感染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致病机制. 方法 H7N9病毒与H1N1病毒分别感染小鼠,观察不同病毒感染后小鼠生存率,并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脑、肠等组织,伊红-苏木素染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分析肺组织病理损伤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 H7N9病毒感染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轻,存活率较高.H1N1 病毒感染的小鼠肺及脾脏损伤较重,感染后9 d全部死亡;两种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间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H1N1病毒感染后肺及脾脏中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机体炎症反应明显强于H7N9病毒感染后小鼠炎症反应. 结论 H7N9病毒与H1N1病毒感染后小鼠病理学损伤特点及程度均不同,病毒复制是小鼠肺损伤的诱发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宿主针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模拟流感自然感染方式建立的小鼠流感模型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分别选用H1N1FM1和H1N1PR8两种病毒采用气雾攻击的方法感染ICR小鼠,每日称小鼠体质量,肉眼观察小鼠状态,于感染后5d、12d、21d处死小鼠,取肺脏称其湿重,分别做肺脏的病毒测定及病理观察.结果 感染两种毒株的ICR小鼠在感染早中期临床症状明显,体质量严重下降,肺指数明显升高,病理变化明显,出现了典型肺水肿,肺间质炎及肺充血等病变,并在感染早期小鼠肺脏中检测到流感病毒.感染晚期小鼠症状逐渐减轻,未检测到病毒.结论 通过气雾攻击的方法来建立流感病毒气溶胶感染小鼠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物种和品系的哺乳类实验动物对H5N1禽流感病毒(AIV)致病的敏感性。方法对不同动物经鼻腔接毒,然后通过体温、体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验的4个不同物种共7个品系的哺乳动物中,小鼠对AIV较豚鼠、沙鼠和大鼠敏感。结论ICR和NIH小鼠适宜用来制作AIV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禽流感H5N1病毒对小鼠体温体重的影响。方法小鼠鼻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禽流感H5N1病毒,观察不同组雌雄小鼠体重和体温的变化。结果感染小鼠的体重体温出现明显的降低,各组小鼠随接毒剂量的不同,其体重和体温的降低程度分别是150μ1组>100μ1组>75μ1组>50μ1组。其中,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相比,体重和体温降低的持续时间长。结论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体温和体重明显降低,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致病的持续时间雌性长于雄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品系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内血栓形成的情况。方法使用H1N1病毒A/California/7/2009(CA7)株和H3N2病毒A/Brisbane/10/07株,对BALB/C小鼠、Scid小鼠、NOD/LTJ小鼠、BALB/C-nu小鼠、NOD-Scid小鼠和icosl-KO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检测小鼠感染后肺组织病毒拷贝数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H1N1和H3N2滴鼻攻毒的各组小鼠均染毒,病理表现为程度略有差异的间质性肺炎。13只H1N1病毒感染小鼠和6只H3N2感染小鼠在肺组织中观察到多个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血小板。结论各品系小鼠感染H1N1和H3N2流感病毒后均可能出现肺组织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 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BALB/c小鼠经人工感染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后的白细胞数值的变化。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通过静脉和鼻腔接种小鼠,分别在接种0~7d和0 ̄11d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对静脉接种方法进行0~8h的短时间监控。结果静脉接种途径在接种病毒后2h,小鼠的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就显著降低,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在接种第3天、粒细胞数在第2天恢复正常而后均显著升高;而鼻腔接种仅在1~3d淋巴细胞数有所降低,而后恢复正常;1~6d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结论人工接种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对小鼠的白细胞数值影响明显,静脉接种比鼻腔接种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MAN2C1转基因小鼠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以了解此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和MAN2C1基因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滴鼻感染MAN2C1转基因小鼠,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H5N1病毒载量;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小鼠比较,MAN2C1转基因小鼠表现为更为严重的间质性肺炎,肺组织病毒载量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降低,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清IgG抗体滴度降低。结论MAN2C1基因抑制了小鼠的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禽流感病毒侵犯的主要细胞类型。3、外周血象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出现短暂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数先升后降,但均于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4、抗体变化特点:感染后第7~11天,抗体水平持续快速升高;感染第11天后,抗体水平呈逐渐缓慢升高趋势(观察到染毒后50天为止)。5、细胞免疫特点: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CD3+T淋巴细、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均出现短暂的下降,但这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是可逆的,到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回升至正常。[结论]1、恒河猴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外周血象、免疫反应等均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相类似,表明该模型是成功的,可为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内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和疫苗评价提供最近似于人类的动物模型。2、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毒主要攻击的对象为呼吸系统,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是发病的中心环节,其发病可能经过病毒侵入、复制阶段,免疫损伤阶段和多器官功能损伤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