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美华  孙召金 《河北医学》2011,17(5):589-592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对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高血压病人115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在服药前和服药后4周、12个月测血压,服药前和服药后12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服药4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替米沙坦组稍优于贝那普利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药对心率均无影响。治疗12个月后两组LVEF、FS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LVD、IVST、LVPW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 I)均明显降低(P〈0.01),E/A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贝那普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明显减轻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患者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32周,分别测量血压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治疗后血压(SBP/DBP)、LVDd、IVST、LVPWT、LVMI均明显下降(P〈0.05),LVEF、E/A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厄贝沙坦不仅能有效降低老年人高血压和逆转其左心室肥厚,而且能明显改善其左心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氨氯地平为对照,观察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80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用氨氯地平)40例,B组(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联用)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压及LVH指标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P〈0.05)。结论两药联用对LVH有协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光星  林云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572-1573,1587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ACEI)和β-受体阻滞荆联用均可逆转左心室肥厚(LVH),观察比索洛尔和缬沙坦联合应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的临床效果,与用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比较,效果无差异。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加贝那普利组(A组)46例和比索洛尔加缬沙坦组(B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A峰/E峰比值(AE比值)、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A组、B组治疗前后LVEF、CO、LVDd无变化(P〉0.05);AE比值、LVMI、IVST、LVPWT两组均明显下降(P均〈0.01),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比索洛尔和缬沙坦联合应用与和贝那普利联用一样能显著逆转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覃俊安  张施明  林小刚 《西部医学》2009,21(9):1512-1514
目的观察比较培哚普利与卡托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扫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46例,卡托普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36例。治疗1周~12个月后,观察三组临床疗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CUG)检查,分别测定计算并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DVI)、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乙VPWT)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CUG各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12个月后培哚普利组LEDVI、LESVI均显著低于卡托普利组(P〈0.05),而LVEF显著高于卡托普利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发生。培垛普利与卡托普利比较,疗效更高、安全性更大、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郭文东 《广西医学》2011,33(9):1140-1142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病合并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9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厄贝沙坦观察组52例及贝那普利对照组46例,对比服药前后血压变化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T)及心室重量(LVMI)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及91.30%,两组降压效果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DD、LVDST、LVDPWT和LVMI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厄贝沙坦可在平稳降压的基础上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合用厄贝沙坦片(Irbesartan)福辛普利(Fusinopril)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A组(口服厄贝沙坦片,n=50)和B组(同时口服福辛普利、厄贝沙坦片,n=50),于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分别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A/E峰值.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IVST、PWT、LVD、LVMI、A/E峰值显著降低,并且B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厄贝沙坦、福辛普利合用能更加明显逆转左心室月巴厚和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伴有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60例(A组)和贝那普利组60例(B组),分别予以替米沙坦口服(80~160mg/d)和贝那普利口服(10~20mg/d),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血脂、hs-CRP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结构和功能,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①A、B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②A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明显降低(P〈0.05);hs—CRP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下降(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B组治疗后TG、IVST、LVPWT、LVDd无明显的变化,但hs—CRP、LVMI下降水平及LVEF升高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③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LVMI呈正相关(P〈0.05)。结论替米沙坦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显著降低hs-CRP和改善血脂代谢水平,使伴有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显著逆转和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厄贝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代谢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并与非洛地平比较。方法:7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厄贝沙坦150 mg,口服,1次/d;对照组36例,用非洛地平5 mg,口服,1次/d,疗程均为8周。结果:8周末降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对照组为75%,两组间比较,P〉0.05。血尿酸水平在8周末治疗组下降(-126&#177;38)μmol/L(P〈0.01),对照组下降(-25&#177;32)μmol/L(P〉0.05),两组间比较,P〈0.01。左室功能指标在8周末治疗组IVST、LVPWT、LVMI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升高(P〈0.01),IVST、LVPWT、LVMI、LVEF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厄贝沙坦不仅能有效降压,而且能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并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组(对照组)和厄贝沙坦+硝苯地平组(观察组),各50例,分别给予硝苯地平、厄贝沙坦+硝苯地平治疗1年,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E)和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A),计算E/A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LVMI均有明显下降(P〈0.01),LVEF均有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LVMI低于对照组(P〈0.01),LVEF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E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E和E/A均高于治疗前(P〈0.01),A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3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具有延缓作用,并可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左室肥厚(LVH)和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11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标准分为LVH组和正常组,根据LVDD诊断标准分为舒张功能不全组和正常组。测定各组患者BNP水平,并检测其各项心脏超声指标[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F、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率(FPV)、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液流速峰值(E)以及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各项检测指标,以及BNP水平与各项心脏超声指标的关系。结果LVH组较正常组BNP水平及LVPWT均显著增加(均P〈0.01),E/A及FPV均显著降低(均P〈0.01);舒张功能不全组较正常组BNP浓度、LVPWT和LVMI均显著升高(均P〈0.01),E/A及FPV均显著降低(均P〈001);BNP与高血压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LVEDd、IVST、LVEF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LVPWT和LVMI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E/A和FPV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EF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或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时,其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BNP可作为反映LVH和LVDD状态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LVH和LVD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40例CHF患者分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75—150)mg/d,平均8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内径缩短率(LVFS)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P〈0.05),心率、血压厦LVDD显著降低(P〈0.05,P〈0.01),LVEF、LVFS显著升高(P〈0.05,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厄贝沙坦治疗CHF有显著疗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培哚普利和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及耐受性。方法:将90例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12、24个月分别测定血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量(CO)、A峰/E峰比值。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有血压的下降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改善作用,但氯沙坦组不良反应少。结论:二药均有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1例和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42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40例,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培哚普利4~8mg,疗程144周(3年)。于第1周和第144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结构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检测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1)在第1周,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均明显增加(P<0.05),无左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左室收缩功能(LVEF、FS、PER)和舒张功能(PFR、13FF)均明显降低,无左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第144周,左室肥厚组LVEDd、IVST、LVPWT和第1周比较均明显减低,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第144周,左室肥厚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与第1周比较有明显增加,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能明显减少心肌肥厚和阻抑左室重塑,随之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素(BNP)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左室射血分教(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二尖辩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等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90倒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分级分成三组,测定血清BNP,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等,并计算LVMl,同时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时照组。结果高血压组血清BNP浓度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血压升高而升高,各组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3级组及2级组LVMI升高,而LVEF、E/A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高血压3级组患者血清BNP水平与LVMI显著正相关(P〈0.01),与LVEF、E/A负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伴心功能下降,血清BNP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能较敏感地反映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合干预心肌梗死(MI)后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肌细胞凋亡和肌浆网(SR)Ca^2+泵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脉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术后1wk开始分别给予卡维地洛[6mg/(kg·d)]、培哚普利[4ms/(kg·d)]、特拉唑嗪[2mg/(kg·d)]、卡维地洛[6mg/(kg·d)]及培哚普利[4mg/(kg·d)]联合干预9wk,对照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室心肌细胞凋亡、SR Ca^2+泵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SH组)相比,心力衰竭组(HF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dp/dtmax,-dp/dtmax显著降低(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高,SR Ca^2+泵活性显著降低(P〈0.01).卡维地洛、培哚普利单独及联合干预均降低LVEDP(P〈0.01),升高+dp/dtmax,-dp/dtmax(P〈0,01),使左室心肌细胞凋亡比例降低,并使左室心肌SR Ca^2+泵活性增高(P〈0.01),联合干预变化更明显(P〈0.01).特拉唑嗪组(Ter组)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卡维地洛和培哚普利长期联合干预MI后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改善心肌SR Ca^2+泵活性,优于任何单一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及血清脑钠肽(BN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仅存在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2例,按有无左室肥厚(LVH)分为LVH组及非LVH组,均给予盐酸贝那普利口服20周,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清BNP浓度,并采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心脏结构、左室舒张功能参数。结果:两组用药后左室舒张功能各参数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改善,其中E峰减速时间(DT)显著降低(P〈0.05),E/A值显著增高(P〈0.05),E峰减速度(DC)显著增高(非LVH组P〈0.01,LVH组P〈0.05),血清BNP浓度显著降低(非LVH组P〈0.05,LVH组P〈0.01),左室质量指数(LVMI)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BNP降低与E/A增高具有负相关关系(非LVH组r=-0.409,P〈0.05;LVH组r=-0.483,P〈0.01)。结论:盐酸贝那普利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降低血清BNP浓度,且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越重,血清BNP浓度降低越明显;血清BNP浓度可作为评价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清TNF-α、IL-1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疗效及心脏彩超指标和血清TNF-α、IL-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后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内径缩短率(FS)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血清TNF-α、IL-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清TNF-α、IL-1水平,疗效优于单加厄贝沙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清晨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和E/A值。结果治疗12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P〈0.05);LAD下降(P〈0.05),E明显升高(P〈0.01),A明显下降(P〈0.01),E/A明显升高(P〈0.01)。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的降压疗法。方法:6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每天服用培哚普利4-8mg,疗效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0.01),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57.4%和62.8%,且副作用发生率低,结论:培哚普利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