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后路PECD治疗的31例CSR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肢及颈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系统功能,记录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变化。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1~76(57.9±8.6)min,术中出血量12~30(19.7±4.0)mL,住院时间3~6(3.6±0.6)d,术后随访(33.9±8.1)个月。术中均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上肢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PECD治疗CSR安全、有效,术中对关节突部分骨质的切除不会影响术后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继发性椎管狭窄的MRI特点并探讨颈后路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8-12诊治的47例伴有多节段继发性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性损伤,其中颈椎间盘突出26例(颈椎间盘突出组),后纵韧带骨化14例(后纵韧带骨化组),颈椎病7例(颈椎病组)。比较各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SIA评分、Frankel等级。结果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6~18)个月。颈椎间盘突出组、后纵韧带骨化组、颈椎病组术后JOA评分、ASIA评分、Frankel等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多节段继发性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的MRI特点,制定个性化颈后路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韧带肥厚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患者行一期前后路手术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2017年1月收治黄韧带肥厚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患者17例,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首先予以俯卧位进行后路减压、黄韧带切除,而后翻转体位,予以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处理。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根误伤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术后3、12个月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和椎管前后径均有显著提高(P0.05),颈椎活动度则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的椎管扩大率为(49.06±7.34)%,术后12个月为(48.25±6.23)%。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黄韧带肥厚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患者,手术安全性较好,减压效果可靠,且可重建颈椎稳定性,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51.2岁;病程2~50个月,平均11个月.病变位于上胸段(T1~T4)4例,中胸段(T5~T8)7例,下胸段(T9~T12)10例;合并黄韧带骨化9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8例.11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0例行侧前方减压术.结果 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40 min.侧前方减压手术时间110~360min,平均240min.术后患者症状未加重,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蛛网膜下腔感染和伤口感染.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15分,平均(9.17±1.63)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6例为良,5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66.7%.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0.23±1.64)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7例为良,4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71.4%.结论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黄韧带骨化,后路椎板切除术和侧前方减压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及颈前路手术减压方式的选择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具有完整资料的175例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行融合手术145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0例.依据术前影像学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术:(1)椎间隙减压融合术;(2)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超过相邻椎体后缘高度1/2者,先通过椎间隙摘除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再通过椎体次全切除确认是否将游离的间盘组织碎块完全摘除;(3)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4)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按融合术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分组,比较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统计并分析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运动范围.结果 单纯椎间盘突出、轻度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有较小骨赘形成的颈椎病可以通过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椎体后缘有巨大骨赘形成、严重椎间盘钙化、相应椎间隙严重狭窄或融合、后纵韧带骨化、广泛的椎管狭窄需行椎体次全切除才能达到彻底减压.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融合术者为66.05%,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者为6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1、3、6、12个月运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只要能通过前路椎间隙达到彻底减压就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期手术疗效均良好,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使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与单纯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为分2组,其中前后联合组16例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纯后路组15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行影像检查,测量Pavlov比值、脊髓缓冲空间、K-line阳性率。[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纯后路组(P<0.05);前后联合组术中平均出血量略多于单纯后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48±4.69)个月,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P<0.05)。虽然术前两组间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后联合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单纯后路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节段(C_(3~7)) Pavlov比值和脊髓缓冲空间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各节段(C_(3~7))的Pavlov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前后联合组患者各节段(C_(3~7))脊髓缓冲空间均显著大于单纯后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K-line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前后联合组的K-line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后路组(P<0.05)。[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较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能够获得更大减压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外科治疗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4~61(51.15±6.29)岁,C4,58例、C5,613例、C6,76例,行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0~65(53.24±5.31)岁,C4,510例、C5,614例、C6,75例,行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5...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56.4岁。其中10例为创伤性颈髓损伤,9例为颈椎管内肿瘤,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及椎动脉MRA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及CT平扫明确螺钉的位置情况。根据Lee等4级分类法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创伤性患者行ASIA分级评价脊髓功能变化,非创伤性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成功置入14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显示,0级132枚,1级5枚,2级5枚,3级2枚。有1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穿破椎弓根内侧、上侧皮质螺钉各1枚。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1.0±1.5)个月,6例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截瘫平面下降1~3个脊髓节段。4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提高1~2级。22例非创伤性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15.9±0.6)分,较术前(11.5±0.8)分明显提高(P<0.01)。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情况。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优秀的三维稳定性。合理选择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根据椎弓根形态个体化置钉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峰  张贤  李小军  尹恒  刘一奇 《中国骨伤》2020,33(5):397-401
目的:探讨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2(41.5±4.3)岁;均为单侧根性症状,其中C_(4,5) 2例,C_(5,6) 5例,C_(6,7) 3例。所有患者CT及MRI检查提示无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等影像学表现,颈椎动力位X线片无颈椎不稳,经系统非手术治疗6周以上,疗效欠佳。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和稳定性的改变。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脊髓、神经根或大血管损伤情况的发生。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90 ml,平均40 ml。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缓解满意,神经功能有所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15±2.0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9±0.83;JOA评分由术前的12.57±1.24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6.42±0.58;NDI评分由术前的41.82±4.7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59±3.52;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D值由术前的(8.21±0.84) mm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0.89±0.96) mm (P0.05)。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62±0.59)、(5.60±0.5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失稳。结论: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整骨手法联合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ecompression,PECD)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29例CSR患者,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先予PECD治疗,常规护理4周后再予整骨手法治疗4周。共23例患者完成随访,男14例,女9例;年龄29~78(50.30±12.28)岁;病程3~24(9.74±5.76)月。涉及节段:C4,5 4例,C5,6 13例,C6,7 6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和稳定性情况,以及不良事件。随访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 d,术后1、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法治疗4~8次。29例中23例患者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0~120 min,中位数90 min;术中出血35~80 ml,中位数50 ml。PECD术后各个时期的颈部及肩臂部VAS、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整骨手法治疗后,NDI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部和肩臂部VAS、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整骨手法联合PECD方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但能快速改善神经根性症状,而且可以安全有效缓解PECD术后残余症状,且短期内不会使颈椎邻近节段出现加速失稳的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董亮 《中国骨伤》2013,26(6):460-46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迎春  陈太声  朱华 《中国骨伤》2018,31(4):306-3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后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14例CSR患者,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68(40.5±7.6)岁;病程0.5~13.0(6.0±1.3)个月。涉及节段:C_(4,5)2例,C_(5,6)8例,C_(6,7)4例。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采用后路经皮椎间孔镜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测定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及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情况。手术时间60~100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30~80 ml,中位数40 ml。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3个月,中位数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未见复发,原手术节段未见再次髓核突出,邻近椎体无明显退变征象。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明显减小(P0.05),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曲度(11.23±0.99)°高于治疗前的(7.75±0.79)°(t=10.280,P=0.000),病变椎间高度(5.52±0.61)mm与治疗前的(5.65±0.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3,P=0.539)。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后路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轻单节段CSR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手术切除治疗颈椎管内良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治疗颈椎管内良性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至2005年经病理证实的颈椎管内良性肿瘤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8~56岁,平均43.8岁。22例患者术前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锥体束征等。术前行X线、CT和MRI检查,诊为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4例,脊膜瘤3例,脂肪瘤和椎管内囊肿各2例。完全切除18例,切除60%以上3例,切除25%并取活检1例。11例Ⅰ期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结果: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84个月,平均12.5个月。复发并再手术2例。JOA评分:术前为(6.52±1.10)分,术后为(11.42±0.79)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8,P〈0.001)。手术改善率为(46.70±2.46)%,颈椎稳定性重建手术改善率为(62.37±3.58)%,其他手术方法的改善率(41.21±4.63)%。按JOA评定方法: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1例。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颈椎管内良性肿瘤,术后复发率较低,肿瘤切除不全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RI(MRA)是鉴别诊断、指导手术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