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制定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为风证(50/60)〉痰证(45/60)〉火热证(37/60)〉血瘀证(26/60)〉气虚证(19/60)〉阴虚阳亢证(13/60)。脑出血阴虚阳亢证明显高于脑梗死(P〈0.01),脑梗死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均低于脑出血同类型证候积分(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糖尿病史与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火热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痰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干预证候要素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始发状态火热证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对151例ACI患者的始发状态进行证候评分,同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ACTH、CS含量,再按证候评分将患者分成证组与非火热证组,对比2组患者ACTH、CS的变化水平,并与健康人组(60例)作对照。结果(1)火热证的ACTH、CS水平显著地高于非火热证组(P<0.001),火热证组及非火热证组的ACTH、CS含量与正常健康人组比较也呈上述变化(P<0.001);(2)火热证组患者的火热证评分与ACTH、C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51,t=3.19,和r=0.50,t=3.11)。结论:火热证与ACTH、CS具有正相关关系,其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ACI始发状态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IL-6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不同证型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对30例ACI患者进行证候评分.N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IL-6含量.再按证候评分将患者分成火热证组与非火热证组,对比2组患者IL-6的变化水平。结果:火热证组在发病的72小时内、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6均显著高于非火热证组:且2组患者在上述3个时段的血清IL-6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火热证组IL-6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L-6的升高水平可以作为判定ACI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消渴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按照WHO诊断标准、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和中医辨证标准,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中医证候以风证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痰证与火热证,其余证候发生频率依次为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证候组合以三证组合形式最多,其次是二证组合;三证组合中以风证、痰证、火热证组合最多。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消渴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风证、火热证和痰证)为主,痰浊和瘀血为脑梗塞急性发作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风动是其发作的环节,火热可能是该病的加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1049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按美国国立研究院NIH-SS量表、简式FMI评分量表、弛缓性麻痹评分量表和修正的Ashworth在发病的当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与痰病相关的证型NIHSS损伤,依次为痰热腑实证、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和风痰瘀阻证;经治疗,第21天后多证型逐渐减轻,其中以风痰瘀阻型改善最佳。②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肢体运动功能受损不重,功能最好的是风痰瘀阻证,最差的是痰热腑实证;经治疗第21天后本组病人FMI积分上调,病情逐渐减轻,疗效最佳的是阴虚风动证,最差的仍是痰热腑实证。③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中发生弛缓性麻痹最多的是风痰瘀阻证(256例,52.03%);经过治疗第21天后发生率虽然下调,仍以风痰瘀阻证居首位(135例,47.5%)。④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发生肢体痉挛中仍以风痰瘀阻证为最多(381例,60.80%);经治疗第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不减反增,仍高居各证型之首(469例,61.87%)。结论:①缺血性中风早期以痰热腑实证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损伤最为严重,而与痰不相关的中医证型损伤较轻。②缺血性中风早期自始至终以风痰瘀阻证发生弛缓性麻痹和肢体痉挛的患者最重,且到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肢体痉挛不减反增(169例,61.87%),仍居高不下,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干梗死中医始发证候特征。方法:对我院95例急性脑于梗死患者依据《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研究急性脑干梗死各种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脑干梗死部位与中医始发证候的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中医始发证候的相关性。结果:我们通过对95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发现,证候分布排序为:风证(94.74%),痰证(86.32%),瘀血证(69.47%),火热证(52.63%),阴虚阳亢证(23.16%),气虚证(6.32%)。风证、痰证在桥脑病变和中脑、延髓病变相比出现频率均较高,但火热证在中脑、延髓病变明显高于桥脑病变(P〈0.001)。所有病例中,危重症患者痰证、火热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P=0.006,P〈0.001)。结论:急性脑干梗死始发证候以风证、痰证、瘀血证、火热证等实证为主,而阴虚阳亢证、气虚证等虚证少见,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与痰证和火热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5个不同时点(0d、3d、14d、28d、3m)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0~3d时,NIHSS评分改善,证候要素痰、瘀、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809、0.896、0.934、0.961;3~14d时,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46、0.843、0.895、0.962、0.944;14~28d时,火热、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3、0.815、0.966、0.987;28d至3m时,风、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07、0.667、0.854、0.505、0.905、0.914,与NIHSS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均有多个证候要素评分与之相关,其相关程度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特点,试为本病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3例与同时期连续住院的非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55例进行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合并疾病、证候积分、证候组合特点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NIHSS评分、火证、痰证、气虚证评分及痰证+气虚+火热证组合、痰证+气虚证证候组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高龄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证候特点为本虚(以气虚证)为主,标实主要表现为火热证、痰证;其证候组合特点可能多为以痰证+气虚+火热证或痰证+气虚证为基础的多证候组合。  相似文献   

11.
王丁仓  路彩霞 《新中医》2022,54(12):56-59
目的:观察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小陷胸汤治疗痰热内阻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痰热内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选取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小陷胸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胸痛、胸闷评分及中医证候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总有效率观察组86.67%,高于对照组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硝酸甘油停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小陷胸汤用于痰热内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火热证候与其卒中特异性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中医辨证后分为火热组和非火热组,应用卒中专用量表“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在卒中影响量表各维度中,交流和记忆/思维两维度评分火热组明显低于非火热组。结论火热证与非火热证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存在差异。火热证脑梗死患者其交流和记忆/思维方面的生存质量较差,可能与其火热证的证候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2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变化与痰证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变化与痰证的相关性。方法对2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血脂测定。结果朝阳医院非痰证组血清HDL-C较痰证组升高(P=0.02,P〈0.05);痰证组的LDL-C、TG较非痰证组升高,而TC较非痰证组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东直门医院痰证组TG高于非痰证组(P=0.02,P〈0.05);痰证组的LDL-C、TC较非痰证组升高,HDL-C较非痰证组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306医院痰证组的TC、TG及LDL-C较非痰证组升高,HDL-C较非痰证组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三家医院的痰证证候要素评分与血脂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痰证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但血脂四项检测并不能做为痰证微观辨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风病预防中不同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和干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临床采集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15例,根据埃森卒中危险评分(ESRS),将病例资料分为低危、高危、极高危三组,依据各危险分层、中医证候要素进行不同效度的干预,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均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年龄增长,风险增加,ESRS评分等级上升,卒中风险增加。男性、绝经期女性更应重视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火热、痰、血瘀是中风病常见证候要素,临床干预收效显著。对气虚、阴虚阳亢等虚性证候要素的干预需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证型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雅文 《西部中医药》2008,21(12):10-11
目的: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IL-1β的关系;揭示中风不同证型的本质和物质基础,为今后中风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IL-1β含量,同时按症候评分将患者分为火热证组(17例)与非火热证组(15例),对比2组患者IL-1β的变化水平。结果:①72小时内火热证组IL-1β含量明显高于非火热证组(P〈0.05),第7天和第14天火热证组与非火热证组IL-1β含量无显著性差异。②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的72小时内、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1β逐渐下降。火热证中,72小时内与第7天、第14天IL-1β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火热证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L-1β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脑梗死患者处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微观指标,同时也可作为判定急性脑梗死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大动脉病变、小动脉病变证候要素的特点。方法将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诊断标准结合影像学的方法,分为大动脉病变组27例、小动脉组病变组33例,对2组患者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特点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大动脉病变组痰证、气虚证、血瘀证出现率明显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2组风证、火热证、阴虚证出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动脉病变组证候要素以2证相兼、3证相兼、多证相兼为主,小动脉病变组以2证相兼、单证为主。2组证候要素相兼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大动脉病变、小动脉病变证候要素存在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畅中焦法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加用调畅中焦中药汤剂,观察两组证候要素特点及2年内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率。结果:两组证候要素中痰证(66.875%)、血瘀证(66.25%)、风证(58.125%)占前3位,2年内复发率观察组(10%)低于对照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畅中焦法可显著降低中风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同时进行中医辩证,并设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PM和DM患者中医单证中气虚证29例(63.0%)、用虚证28例(60.9%)、血瘀证33例(71.7%)、痰证40例(87.0%)和热证45例(97.8%)。各种兼夹证中最常见为痰热瘀证。各证型IgG、IgA水平增高,C3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证、痰证、热证和血瘀证IgG与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M和DM患者中医单证发生率依次为热证→痰证→瘀证→气虚证→阴虚证,最常见的兼夹证为痰热瘀证,气虚证IgG明显低于其他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亚急性期的睡眠质量。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例辨证分为痰热组和非痰热组,经常规西药治疗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的睡眠状况。结果痰热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总分分值明显高于非痰热组(P〈0.05)。结论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亚急性期睡眠质量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痰热证的证候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