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干预对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30例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康复治疗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康复治疗组患者给予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治疗,每周训练2~3次,每次治疗60min,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冠状面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静态平衡功能(跌倒指数)、骨强度[包括桡骨远端声速(SOS)、Z值、百分位等指标]、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大Cobb角显著增大(P<0.01),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度、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SOS、Z值、百分位、FVC、FEV1、FVC pred%、FEV1 pred%、FEV1/FVC%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均显著小于凸侧激活率(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强度SOS、Z值、百分位、FVC、FEV1、功能活动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前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小于凸侧(P<0.05),治疗后双侧顶椎水平竖脊肌激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进行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阻止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畸形进展,提高骨强度,改善肺功能,减少双侧竖脊肌肌肉运动控制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肺功能特征。方法:选取68例AIS患者作为AIS组,2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肺功能仪测定研究对象用力肺活量(FVC)、FVC预计值(FVC pred)、FVC占预计值百分数(FVC 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预计值(FEV1 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 pred%)、FEV1占FVC百分数(FEV1/FVC%)。结果:AIS组FEV1 pred%、FEV1/FVC%分别为(85.60±11.60)、(88.40±6.84),对照组分别为(93.20±9.39)、(91.00±3.13),AIS组FEV1 pred%、FEV1/FV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侧凸类型、不同性别AIS患者FVC pred%、FEV1 pred%、FEV1/FVC%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年龄与FVC、FVC pred、FEV1、FEV1 pred正相关,患者Cobb角与肺功能指标无关。结论:轻、中度AIS患者存在肺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与年龄正相关,与侧凸类型、性别、Cobb角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比值与相应的Cobb角度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研究。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凸凹侧AEMG比值,并与相应Cobb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EMG比值与Cobb角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4,(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IS患者AEMG比值与Cobb角呈正相关,表明Cobb角度越大,凸凹侧的肌力差异越大,失衡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社会心理行为状况及相关因素,提醒大家对AIS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视,为开展此类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和康复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选取50例AIS患者及50例相匹配的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使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量表(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SRS-22)、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elf-report, SDQ-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nine-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评估2组受试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等社会心理行为情况,比较2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社会心理行为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侧凸类型和程度与生活质量和社会心理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SAS结果提示AIS组不同程度的焦虑人数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Z=﹣3.998,P<0.001);SDQ-S结果表明AIS组的同伴交往问题(t=3.168,P=0.002)和亲社会行为(t=2.529,P=0.013)得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双弯患者疼痛得分比单弯患者更低(t=2.824,P=0.007);侧凸程度(Cobb角)与SRS-22中的活动能力(r=﹣0.283,P=0.008)、心理状况(r=﹣0.300,P=0.047)相关,与PHQ-9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56,P=0.011)。 结论:AI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同伴交往问题及较差的亲社会行为,应高度重视并尽早筛查、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36月龄生长发育正常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超声骨密度的变化,建立闽西地区1~36月龄儿童超声骨密度参考数据库。方法 将1~36月龄生长发育正常儿童7485例分为1~3月龄、4~6月龄、7~9月龄、10~12月龄、13~24月龄、25~36月龄等6组,使用超声骨密度仪进行测量,比较不同月龄和性别儿童骨密度参数(超声信号声速值(SOS)、Z值)变化及骨密度不足检出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骨密度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在骨密度参数测值中,儿童SOS在1~3月龄逐渐下降,3月龄后逐渐升高。女童SOS在1~3月龄高于男童,在25~36月龄低于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年龄段男女童S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24月龄,男童Z值均大于女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均低于女童(P<0.05);在25~36月龄,男女童Z值和骨密度不足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现有数据库比较,1~3月龄有高达51.29%的儿童骨密度不足,4~9月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均高于10%。多重线性回归表明,SOS与年龄、身长呈正相关,与体质量、性别呈负相关;Z值与身长、性别呈正相关,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和身长的增长而增加,1~9月龄是密度不足高发月龄,加强此月龄儿童骨密度早期筛查,有助于区分本地区骨密度不足高风险儿童,早期识别和治疗骨密度异常儿童,提高闽西地区儿童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患者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下肢生物力学异常与AIS之间的联系。 方法 选取AIS患者116例(侧凸组)和健康青少年受试者116例(正常组),对2组受试者的胫骨扭转角、前后足平面夹角、髋关节旋转范围、双下肢长度差、踝关节旋转范围等下肢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AIS患者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 结果 侧凸组双下肢长度差和前后足平面的夹角分别为(5.94±6.07)mm和(0.17±4.72)°,分别与正常组的对(0.74±2.20)mm和(-0.46±3.6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凸组左、右踝关节旋转范围差值为-1.27°,差值标准差为3.28,经过符号秩和检验,Z值为-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双下肢长度差和双前、后足平面夹角差是患脊柱侧凸的风险因素。双下肢长度差值优势比为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下肢长度差增加一个单位(1cm)的患脊柱侧凸的风险较低一个单位的脊柱侧凸高1.45倍,而双前、后足平面夹角差值优势比为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前、后足平面夹角差值减少一个单位,患脊柱侧凸的风险是高一个单位的0.97倍。 结论 双下肢的长度差与双前后足平面的夹角差值是AI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未经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方法对62例未经治疗的女性AIS患者采用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患者问卷表(SRS-22)进行问卷评估。根据Cobb角大小分为轻度脊柱侧凸组14例(Cobb角<30°)、中度脊柱侧凸组42例(Cobb角30°~50°)、重度脊柱侧凸组6例(Cobb角>50°)。 结果重度脊柱侧凸组自我形象维度得分均低于轻度脊柱侧凸组和中度脊柱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功能活动、疼痛、心理健康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中文版SRS-22问卷可提供AIS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信息。Cobb角>50°的AIS患者自我形象维度得分较低。  相似文献   

8.
王蔚  谷建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856-8856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01-2009-06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年龄、Cobb角与对应T值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6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bb角无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但与侧凸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受试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谱面积(SPA)。结果: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AEMG(凸侧106.76±47.73μV/s, 凹侧67.93±26.11μV/s,P<0.01),SPA(凸侧11.01±8.81 m2,凹侧4.38±3.14m2,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椎旁肌左、右侧表面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检查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可靠的颈神经根感兴趣区(ROI)勾画方法,并对其临床相关性进行验证。   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单节段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由2名影像科医师应用4种ROI勾画方法,分别测量健康志愿者双侧颈5~8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以及患者的患侧病变节段和健侧相应神经根FA值和ADC值,确定一致性最好的颈神经根ROI勾画方法,同时记录每位受试者的年龄、性别、BMI以及患者的VAS评分和ISNCSCI评分,然后采用最佳方法测量得到的弥散张量成像值,分析其临床特征相关性。   结果   最大圆法的一致性最佳;健康者颈神经根FA值与ADC值与患者健侧颈神经根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侧颈神经根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健康侧FA值和ADC值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健康志愿者,测得FA值与ADC值,与年龄有相关性(P < 0.05),年龄越大,FA值越小,ADC值越大,但是与BMI无相关性;对于患者,VAS评分与患侧ADC值呈正相关(P < 0.05),与患侧FA/患侧ADC比值呈负相关(P < 0.05),ISNCSCI评分与患侧FA值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最大圆ROI勾画方法是可靠的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测量方法;患者神经根性痛越明显,则ADC值越大,FA/患侧ADC比值越小;颈椎神经功能越好,则FA值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新疆乌鲁木齐地区0~3岁超声波沿骨骼长轴的传播速度(SOS),监测骨骼强度。方法共检测420例0~3岁的乌鲁木齐地区健康婴儿,测定身高、体质量,并采用标准方法测定婴儿胫骨中段的SOS值。以Sunlight系统内提供的SOS值为参照标准。结果对测定出0~3岁的乌鲁木齐地区健康婴儿骨骼SOS的结果进行分析,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测定的婴儿骨骼SOS结果之间有差异。结论应用超声波测定能更加准确反映骨强度,使用方便,测量迅速并且准确灵敏,可反映骨骼发育的动态变化,适宜应用于儿童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功能正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并探讨运动耐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肺功能正常的AIS患者术前CPET结果,分析侧凸部位、侧凸程度对CPET结果的影响,并探讨肺功能、体重指数(BMI)、年龄与运动耐力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病例46例,其中单胸弯组17例,单胸腰弯组11例,胸弯+胸腰弯组18例。①46例患者中10例(21.74%)患者运动耐力正常,轻、中、重度运动耐力减退者分别有24例(52.17%)、11例(23.92%)、1例(2.17%)。②单胸弯组峰值每分钟通气量(peak VE)为[(43.11±8.47)L/min],显著低于单胸腰弯组的[(50.81±10.11)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弯+胸腰弯组无氧阈值公斤摄氧量(VO2AT/kg)显著低于单胸弯组和单胸腰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胸弯患者中,中度侧凸7例(中度胸弯组)、重度侧凸10例(重度胸弯组),2组CPET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peakVO2%pred与肺功能各指标、年龄均无相关性(P均>0.05),与BMI呈负相关(r=-0.326,P=0.027)。 结论 肺功能正常的AIS患者普遍存在运动耐力下降;胸弯同胸腰弯患者相较,peak VE下降;胸弯+胸腰弯者同单胸弯、单胸腰弯者相较,VO2AT/kg下降;运动耐力同侧凸程度、肺功能、年龄无关,而与BMI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是发生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间以脊柱侧凸伴有三维旋转的骨质结构畸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文对早期、轻度AIS的进展、转归、临床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存在腰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步态周期中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及同期微小弯患者(Cobb角<10°)。根据协和保守分型系统及全脊柱正位X线片,纳入存在腰弯的AIS患者。以双侧髂嵴作为骨盆冠状面的骨性标志点,测量患者站立位及步行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及其变化值,以评估存在腰弯的AIS患者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存在腰弯的AIS患者209例、微小弯患者36例。存在腰弯的AIS患者组站立位髂嵴较高侧与脊柱凸侧之间关系“一致”(凸侧的髂嵴低于凹侧)的比例显著高于微小弯患者(58.9%比30.6%,P=0.002)。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支撑相最小值、支撑相最大值、摆动相最小值及摆动相最大值)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且凸侧的髂嵴高度变化值明显高于凹侧(P均<0.05),而微小弯患者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相似文献   

15.
牵引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脊柱侧凸(IS)是躯体脊柱向侧方弯曲、胸廓肋骨变形的一种病理性改变,好发于青春期,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AIS(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青少年人口中发病率2%-3%,病程长,变化快,如不加以治疗,会随年龄增大而加剧,严重者可影响心肺功能,甚至因脊髓受压而瘫痪。对于侧凸度数〉40°的患者,临床常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44例,采用肺功能测试系统进行肺通气功能测试,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最大通气量百分比(MVV%)。同时收集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学习舞蹈、是否经常运动、体重指数(BMI)、Cobb角度、旋转角度、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肺功能的因素,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膈肌功能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FVC%、FEV1%、MVV%分别为70.80±12.52、56.32±14.52、77.50±17.7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学习舞蹈和膈肌移动度是FVC%、FEV1%、MVV%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膈肌活动度是影响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肺功能的独立因素(P<0.05)。膈肌活动度与FVC%、FEV1%、MVV%之间均呈正相关(P均<0.01)。 结论 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以增强膈肌活动度为目的的呼吸训练非常必要,可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降低脊柱侧凸对呼吸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定量超声法测量甲亢患者骨质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定量超声法测量了347例存在高T3和T4的甲亢患者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右跟骨超声参数超声振幅衰减(BUA)和超声传导速度(SOS)。结果甲亢患者的BU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骨质量丢失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UA、SOS与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之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r|<0.15,p>0.05)。结论定量超声参数可以敏感地检测甲亢对骨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0~6岁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之间骨强度的结果,为临床儿童低骨密度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0~6岁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5166例的健康儿童为检测对象,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儿童的胫骨超声速率(SOS)(变异系数控制在2%),测量所得SOS值与亚洲人种数据库相应月龄的标准相比较,得到标准差(Z值),并按标准差将其分为正常和轻度、中度、重度骨密度不足。结果 SOS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Z值也逐渐增加(P〈0.05),Z值在1岁以内(0~5个月、6~11个月组)男童较女童高(P〈0.05)。〈5个月、6~11个月、1~3岁、〉3~6岁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分别为43.9%、22.3%、4.4%、9.9%,各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不足男童总检出率为14.4%明显低于女童的24.2%(P〈0.05),〈5个月、6~11个月、1~3岁骨密度不足检出率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内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较高,其中以3~5个月为高发年龄段,提示出生1年尤其是6个月内是防治儿童骨密度降低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部运动功能特征。方法:32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患侧表面肌电图与健侧相关信息相比较,采用汉化的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CAIT)对患者进行评定,将CAIT量表评分与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健患侧胫前肌和腓骨长肌均方根振幅值(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胫前肌中位频率(MF)明显大于患侧(P<0.01),但健患侧腓骨长肌M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侧腓骨长肌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但健患侧胫前肌IE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IT量表评分与患者年龄、BMI及病程比较均无相关性。结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健侧胫前肌中位频率和腓骨长肌积分肌电值显著优于患侧,其他方面均无明显差别;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活动进行检测,筛选可用于评价椎旁肌功能的检测方法。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2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BST、抬物动作及半桥动作检测,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谱面积(SPA)等,分析各检测方法所得结果间有无差异。 结果本研究AIS患者经上述3种方法检测后,发现各检测手段所获凸侧及凹侧AEMG、SPA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BST、抬物动作及半桥动作试验均可作为检测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活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