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5-FU局部缓释联合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胶质瘤病人通过开颅手术方式植入5-FU多聚缓释体,随访6~24周,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手术前及术后肿瘤体积变化,并观察瘤周水肿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23例病人术后病情稳定。28例患者术后无化疗不良反应。肿瘤平均径在术后6、12和24周以上均有显著缩小。其中第12周随访病例肿瘤平均径缩小最显著。结论 5-FU局部缓释联合手术治疗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植入5-氟尿嘧啶多聚缓释体(缓释型5-FU)在治疗恶性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将45例经手术切除后组织细胞学确诊、且术后复发的恶性胶质瘤患者分成两组:A组25例复发胶质瘤(采取患者自愿原则),行立体定向术植入缓释型5-Fu粒子肿瘤间质内化疗,同时配合直线粒子加速器外放疗。B组20例复发胶质瘤,采用直线粒子加速器外放疗为对照组。观察客观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毒性反应,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36个月。A组随访17例,B组随访13例。6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两组为53.0%比35.6%和20.5%比12.5%(P<0.05)。中位生存时间两组为8.2比4.1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两组为8.7比5.0个月(P<0.05)。结论立体定向植入缓释型5-Fu治疗脑恶性胶质瘤有疗效肯定,可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存质量,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125Ⅰ内放疗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25Ⅰ粒子植入胶质瘤,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术后随访6月~3年。结果所有脑胶质瘤患者均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25Ⅰ粒子植入胶质瘤,肿瘤消失8例(26.7%),体积明显缩小6例(20%),体积部分缩小8例(26.7%),无明显变化3例(10%),体积增大5例(16.7%)。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125Ⅰ粒子植入胶质瘤进行内放疗,可以显著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内照射治疗(又称体内γ-刀)的可行性,危险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例相对较小的脑胶质瘤病人利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胶质瘤内,行肿瘤内照射治疗。术后行CT及头颅片检查,观察粒子的分布及肿瘤的变化情况。结果9例病人均一次性手术成功。粒子在肿瘤内的分布理想。除可引起局部水肿加重外,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周,肿瘤开始减小,随访1~26个月,9例病人目前均生活自理。结论此方法治疗脑胶质瘤,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花费低,治疗效果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后装~(192)Ir 间质内放射治疗脑深部胶质瘤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告采用 CT 引导下立体定向和开颅手术行后装高剂量率~(192)Ir 间质内放射治疗大脑深部和后颅窝胶质瘤30例,术后随访18个月,其中立体定向术治疗组22例中,16例临床症状改善,CT复查证实肿瘤体积缩小,6例复发。无手术死亡。手术治疗组无一例复发。描述了治疗方法,讨论了间质内放射治疗后影像学上的改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0年至1991年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活检、内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患者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6~69岁,平均35.3岁。病程:1个月~8年。病种:颅咽管瘤3例,丘脑胶质瘤3例,均为开颅手术难以切除的深部脑肿及恶性脑胶质瘤。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活检,确定诊断,瘤体内注射放射性胶体~(198)Au或~(32)P,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3例丘脑胶质瘤,术后三个月复查CT,病灶均有明显缩小,周围水肿消失。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在脑深部及重要功能区的囊性肿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T引导立体定向术12例,包括脑转移瘤、囊性胶质瘤及颅咽管瘤。结果12例中4例肿瘤消失,8例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水肿减轻。结论立体定向术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创伤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脑深部及功能区的囊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多聚体缓释化疗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证明多聚体缓释化疗治疗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设计随机临床对照实验计划 ,比较BCNU缓释片及安慰剂缓释片的疗效差异。结果 BCNU缓释片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 37周 ,安慰剂缓释片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 2 4周。术后 6个月 ,安慰剂缓释片组中 13( 5 0 %)名病人死亡 ,BCNU缓释片组中 7( 2 6 %)名病人死亡 (P <0 0 5 )。结论 术后肿瘤残腔置入BCNU缓释片能够延长病人生存时限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除联合瘤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04年2月间60例开颅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28例术中在残瘤内置入放疗囊,术后向囊内定期注入^131I30—60mCi,32例术后行普通化疗。随访观察肿瘤再次复发率和患者死亡率。结果再次手术联合瘤内近距离放疗患者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低于手术联合普通化疗组。结论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残瘤内植入放疗囊,定期注入^131I30—60mCi,在残瘤内进行瘤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MRI显示的瘤周水肿特征与幕上高级别胶质瘤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5例幕上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评估瘤周水肿程度。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105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生存期是指从初次手术到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结果 105例中,轻度瘤周水肿42例,重度63例。105例病人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RI显示重度瘤周水肿是高级别胶质瘤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瘤周水肿病人中位生存时间(14.0个月)较轻度瘤周水肿病人(30.0个月)明显缩短(P<0.001)。结论 术前常规MRI显示的严重瘤周水肿与幕上高级别胶质瘤病人生存预后密切相关,瘤周水肿越严重,病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并发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术后复查CT示脑水肿,加强脱水利尿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复查CT示瘤腔内少量出血伴重度脑水肿,激素治疗并加强脱水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复查CT示脑内血肿伴中线结构移位,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有轻偏瘫及癫痫,经功能锻炼后肌力在Ⅲ~Ⅳ级。结论 术中静脉损伤可能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术中按临床分型充分保护静脉、术后规范化管理,可降低术后脑出血和脑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癎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癎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Ⅰ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 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v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术式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外科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14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病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部位、出血量选择不同的手术术式,传统开颅46例,选择额颞大骨瓣颞中回入路;选择直切口小骨窗微创开颅96例,一般根据头颅CT定位血肿量最大径处的皮层入路。结果本组有36例小骨窗微创开颅患者术后因再出血、或难以度过脑水肿期,而出现病情加重。选择额颞大骨瓣的患者中,术后仅有5例因为再出血、或难以度过脑水肿期,出现病情恶化(P〈0.05)。结论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血肿部位、血肿量、脑组织受损范围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32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按发病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6h、6~24h、24~72h和〉72h组。取术中获得的脑组织做病理标本,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6h组脑组织轻微水肿,AQP4表达呈弱阳性,6h后水肿逐渐加重,AQP4表达开始增强,至24~72h达高峰。此后,AQP4表达下降,水肿减轻。结论:脑出血后AQP4表达呈动态变化与脑组织水肿程度一致,提示AQP4在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 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颅内电极埋植后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定位癫(癎)起源灶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顽固性癫(癎)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进行颅内深部电极埋植.其中15例术前无法定位致(癎)灶者均明确癫(癎)起源灶所在脑叶,4例术前检查提示为单侧颞叶(癎)性放电者证实为颢叶起源灶.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开颅手术3例,立体定向脑内致(癎)灶毁损术10例,伽玛刀治疗6例.结果 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5例,Ⅴ级1例.结论 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颅内电极埋植定位癫(癎)起源灶的方法具有简单、微创等特点,适用于头皮EEG无法定位者,尤其是对颞叶癫(癎)的起源灶定侧与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BCNU wafers are a form of interstitial chemotherapy tha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 However, their adverse events, especially brain edema, sometimes cause significant clinical symptoms.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volumetric analysis of brain edema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f BCNU wafers and reported on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exacerbation factors of brain edema. Twel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of supratentorial malignant glioma and BCNU wafer implantation, were enrolled. Radiograph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compared with a historical control. The volume change in brain edem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symptoms was then evaluat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brain edema in the BCNU wafer implan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after surgery. Radiographic volumetric analysis revealed an increase of more than 25% at any time after surgery in four patients (33%) and a reduction of less than 25%, 1 month after surgery in three patients (25%). Grade 3 clinical deterioration related to brain edema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and Grade 2 in one patient.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radiographic deterioration of brain edema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age, sex, diagnosis, tumor grade, preoperative volume of brain edema and tumor, residual tumor volume, or number of BCNU wafers. Radiograph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rain edema indicated that BCNU wafer implantation may induce the prolongation and enlargement of brain edema with or without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Brain edema may be controlled by intensive perioperative treatment with diuretics and corticosteroid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痼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痼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痼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2,他引:3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本组进行微创手术364例,其中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77例,微骨孔入路123例,微骨孔入路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64例。350例开颅手术中颅内占位病变158例,其中脑膜瘤51例,胶质瘤45例,垂体腺瘤12例(经蝶入路5例),神经鞘瘤10例,颅咽管瘤6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转移瘤5例,其它24例;动脉瘤108例,动静脉畸形53例,海绵状血管瘤31例。脊髓手术14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血肿和神经功能损害分别为1例和22例,占6.0%,无手术死亡。结论:微创手术对脑和脊髓外科,尤其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