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治疗脑出血患者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72例脑出血行微创钻颅置管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6例行全身给药+腰穿后鞘内注射为A组,25例行全身给药+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为B组,11例行全身给药+脑脊液生理盐水置换为C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指标差异,治疗期间不同时点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及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脊液各项指标平均值恢复正常,颅内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41,P<0.05),C组氯化钠含量较A、B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1,P<0.05);B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均为最高,C组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时间中B组时间最短,C组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鞘内抗菌药物注射结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能有效治疗颅内感染,其中腰大池置管引流比多次腰穿更能保证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金标准,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7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非随机分为脐血组、混合组和对照组.脐血组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混合组联合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异常行为量表(ABC)评估.结果与结论: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意义异常变化,干细胞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根据CARS和ABC评分,3组治疗均有效,其疗效比较:混合组优于脐血组,脐血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轻度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康复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认知康复对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60例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认知康复组 (A组 ,3 0例 )和非认知康复组 (B组 ,3 0例 )。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及根据情况进行运动疗法 (PT)、作业疗法 (OT)、语言疗法 (ST)训练 ,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认知康复训练。对 6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 3个月后 ,使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功能成套测定 (LOTCA )评价认知功能 ,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在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主观总体印象方面均较B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认知康复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戊四氮致痫大鼠脑P53蛋白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癫痫发作大鼠脑P53蛋白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戊四氮诱导癫痫发作大鼠模型,以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戊四氮致痫后6h海马周白质出现P53蛋白较弥散的表达,12h时海马CA1区可见少量锥体细胞凋亡,细胞核出现P53蛋白的微弱表达,24h时凋亡的锥体细胞数明显升高,P53蛋白表达开始增加,至48h两者同时达高峰(P<0.001),此后开始下降.结论P53是调节戊四氮诱导癫痫发作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第五、六脑室与临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日益普及的CT、MRI检查中,发现第五、六脑室并非罕见。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它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由先天性神经管闭合不全所致,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五,六脑室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63例经CT证实的韦尔加腔(CV)和/或透明隔腔(CSP)患者,平均年龄43.5±4.5岁。其中癫痫发作8例,平均年龄9.6±6.4岁,均为CV,多伴有其他CT和临床表现,且与CV宽度有关。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CV是癫痫发作的原因之一,宽大的CV可作为癫痫影像学诊断的一个指标。CV易伴发其他脑发育异常,与CSP比较更具有临床意义。而成年患者以非特征性表现为主,CV和/或CSP的存在无明显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