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童郁韫  应晓英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3):1056-1059
 目的 研究电流、电压和供应室溶液的pH值对盐酸环丙沙星离子导入渗透速率的影响。方法 以盐酸环丙沙星为模型药物,采用Valia-chien双室扩散池,分别测定不同电流强度、不同电压强度及不同pH溶液的离子导入渗透速率和增渗倍数。结果 盐酸环丙沙星离子导入渗透速率和增渗倍数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电流强度恒定,盐酸环丙沙星的离子导入增渗倍数随着电压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供应室溶液的pH值对离子导入透皮渗透有影响,当pH 3.5时,促渗效果较好。结论 电学因素及供应室溶液的pH值是影响盐酸环丙沙星离子导入渗透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合适的辅料与三七提取物和丹参总酚酸配比,测定其成型性及引湿性。方法通过将物料制成颗粒并测定其成型性;将所制成的粒在高湿的环境中测其吸湿性、流动性等粉体学性质,观察其外观确定其引湿性。结果加入的辅料以丹参浸膏喷干粉和三七浸膏喷干粉以1:5的比例混合、添加37%的糊精和糖粉(1:1)、1%微粉硅胶及2%的硬脂酸镁混合均匀为最佳配比。结论该配比可改善丹参浸膏喷干粉和三七浸膏喷干粉成型性、抗湿性,制成粒径大小在20~40目之间的颗粒,用胶囊板装入一号胶囊中即得。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DE值的麦芽糊精对五味子喷雾干燥的影响,测定了喷干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粉体学性质及微观形态,并用吸湿等温线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预测其储存稳定性。研究发现,加入麦芽糊精后得粉率增加,含水量降低,T_g升高,流动性变好,微观形态呈球形,且T_g随DE值的减小而增大。采用GAB模型拟合水分活度(a_w)与平衡含水量(EMC)之间,发现喷干粉的吸水量随DE值的增大而增加;Gordon-Taylor模型拟合EMC与T_g之间,T_g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喷干粉的储存临界条件得到提高,且随DE值的减小,临界水分活度与临界含水量升高。所以DE值越小,喷干粉越稳定。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强吸湿性的红景天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以乳糖为改性剂,考察研磨改性法对红景天提取物吸湿性的影响,并通过粒径分布、微观结构、红外光谱、表面性质等方面对改性物予以表征。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物与乳糖UP2等比例研磨5 min制备的改性物的吸湿初速度、吸湿加速度及临界相对湿度均显著低于原提取物及物理混合物;研磨改性物的粒径小于物理混合物,微观结构也明显不同于物理混合物,其红外光谱及表面性质亦与乳糖UP2更为类似。研磨改性使得乳糖粒子附着于红景天提取物表面是吸湿性显著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孙道开  范益芹 《中药材》2018,(3):677-681
目的:研究不同辅料的添加对牛膝浸膏粉体吸湿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牛膝浸膏粉体表面特征对粉体吸湿的影响,以探索粉体表面特征与吸湿性及吸湿动力学模型的关系。方法:测定添加不同辅料后牛膝浸膏粉体的吸湿性及粉体形态变化,测定不同牛膝浸膏粉体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粒径,结合粉体的吸湿性、吸湿后的形态、粉体的双指数模型参数,比较粉体表面特征的差异。结果:可溶性淀粉与牛膝浸膏粉体提取液的共喷干物的吸湿量最小,交聚维酮与牛膝浸膏粉体提取液的共喷干物的吸湿后形态最好;以两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粉体表面特征对吸湿性的影响,不同粉体的比表面积、孔容测定结果显示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性与比表面积、孔容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双指数模型中的参数A_1与其呈正相关。结论:该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变粉体表面特征来改善粉体的吸湿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辅料的添加对牛膝浸膏粉体吸湿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牛膝浸膏粉体表面特征对粉体吸湿的影响,以探索粉体表面特征与吸湿性及吸湿动力学模型的关系。方法:测定添加不同辅料后牛膝浸膏粉体的吸湿性及粉体形态变化,测定不同牛膝浸膏粉体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粒径,结合粉体的吸湿性、吸湿后的形态、粉体的双指数模型参数,比较粉体表面特征的差异。结果:可溶性淀粉与牛膝浸膏粉体提取液的共喷干物的吸湿量最小,交聚维酮与牛膝浸膏粉体提取液的共喷干物的吸湿后形态最好;以两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粉体表面特征对吸湿性的影响,不同粉体的比表面积、孔容测定结果显示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性与比表面积、孔容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与双指数模型中的参数A1呈正相关。结论:该试验结果可以用以指导通过改变粉体表面特征以改善粉体的吸湿性。  相似文献   

7.
裴勇 《中医研究》2014,(12):70-71
概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指出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化学因素主要有pH值、溶媒、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等,物理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金属离子、湿度和包装材料等。提出了选择合理的pH值调节方法、采用合适的溶媒、注意温度控制、避免光线及辐射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姜玉勤  陆迅  孙晓怡  唐余燕  刘何晶  刘扬  魏明刚 《中草药》2021,52(13):3831-3840
目的基于蛋白-多糖纳米凝胶的制备技术,通过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对溶菌酶的修饰以及对环境因素的调节筛选,控制溶菌酶的自组装行为,制备一种绿色环保的具备核壳结构的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纳米凝胶,从而达到减小粒径,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的目的,使其更有利于肾靶向。方法利用Maillard反应将溶菌酶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按不同比例合成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枝接物,通过SDS-PAGE蛋白电泳来优选出产量最高的合成比例;对合成的产物进行内源荧光、紫外测定等表征,并通过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法测定接枝率;以粒径为评价指标,对溶菌酶浓度,反应体系pH值、加热温度等条件进行筛选优化,得到空白纳米凝胶最佳合成条件;选取适宜的载药方法,得到了载黄芩苷纳米凝胶。结果合成纳米凝胶的最佳工艺为溶菌酶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比例1∶2、反应体系pH值11、溶菌酶-壳聚糖接枝物质量浓度为0.6 mg/mL、加热温度71℃、加热时间51 min。得到的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枝接物接枝率为(24.7±2.9)%,空白纳米凝胶的粒径范围为16~120 nm、平均粒径为49.02 nm、PDI为0.132,载黄芩苷纳米凝胶的包封率为(95.00±2.54)%、载药量为(17.00±1.26)%。结论通过Maillard合成了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纳米凝胶,并找到了最优的合成工艺。制备的纳米凝胶包封率高,粒径小,分布均匀,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丹参提取物水溶性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为丹参相关制剂的质量和外观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色谱柱分离制备丹参提取物中的水溶性色素;利用光谱特征、pH值、溶解性、颜色反应、凝胶色谱法及色差值变化等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结果丹参提取物水溶性色素极易溶于水,紫外最大吸收波长284 nm,含有苯环、羟基和羧基等结构;溶液pH值在5.0左右,有酚类和有机酸类的特征颜色反应;温度、氧化还原剂、pH值、金属离子对其色差值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丹参提取物水溶性色素分子量较大,温度、溶液pH值变化、氧化剂、还原剂及不同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吸附蛋白质溶液中的热原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蛋白溶液中的热原物质去除问题?方法:以活性炭为吸附剂,3种常见蛋白为代表,采用定量鲎试验法,研究了活性炭吸附内毒素的有效程度和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蛋白溶液中,活性炭吸附内毒素的有效程度相差显著,对溶菌酶溶液中的内毒素吸附最有效,去除倍数达216.5,而在牛血清白蛋白、牛血红蛋白溶液中的吸附倍数分别为33.1和51.1;酸性环境下,活性炭吸附内毒素更为有效;高离子强度促进活性炭对内毒素的疏水吸附作用;活性炭对蛋白质的吸附与蛋白质的相对疏水强度呈正相关?结论:活性炭吸附热原法适用于疏水性较低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在微酸性环境中吸附去除热原物质?  相似文献   

11.
李延年  伍振峰  尚悦  王芳  万娜  李远辉  李慧婷  杨明 《中草药》2018,49(10):2372-2377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浸膏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物为模型药物,通过减压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及喷雾干燥得到3种浸膏粉,以粒径、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松密度、振实密度、豪斯纳比率、休止角、压缩度、黏性、比表面积、孔体积、含水量和吸湿性13个物理指标综合评价粉体学性质,并将粉体物理属性归纳为均一性、堆积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稳定性5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物理指纹谱。通过物理属性数值评价粉体学性质;运用相似度评价法比较3种粉体的相似度;构建参数指数、参数轮廓指数以及良好可压指数,用于分析粉末的可压性。结果 3种干燥方式所得粉体均具有较差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其中减压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粉体具有良好的堆积性,喷雾干燥粉体具有优越的均一性和可压性;由相似度可知,喷雾干燥与减压干燥浸膏粉体学性质相似度为79%,与真空微波干燥的相似度为81.3%。结论中药物理指纹谱可用于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中药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物理性质对药物成型性的影响,为中药浸膏粉体提供了新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以甘草酸为稳定剂的水飞蓟素纳米混悬剂(silymarin nanosuspension,SM-NS),并考察体外释放特性和电荷稳定机制。方法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法制得SM-NS,用冷冻干燥法制成SM-NS冻干粉并进行理化特性表征和体外释放特性评价。从离子强度,pH值的角度对SM-NS进行了稳定机制研究。结果稳定剂甘草酸(GA)用量为0.15%,制备工艺为剪切速率19 000 r/min、剪切时间4 min、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2次,冻干保护剂为甘露醇,其用量3%,制得的SM-NS冻干粉平均粒径为(516.4±10.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60±0.046;体外释放结果表明SM-NS冻干粉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显著提高;电荷稳定机制研究表明甘草酸能提供良好的电荷稳定作用,抗环境冲击能力较强。结论 SM-NS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性高的新型纳米药物,其通过甘草酸的电荷稳定作用显著提高水飞蓟素的溶解度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蝎、白术、蛴螬混合发酵品(SAHHFP)醇提物的吸入粉雾剂处方筛选及性质表征。方法:将SAHHFP醇提物冻干粉与乳糖按1∶1、1∶2、1∶3、3∶4的比例混合得到的喷雾干燥粉制成胶囊型吸入粉雾剂,通过对粒径、电位、流动性、吸湿性和吸入粉雾剂空气动力学有效沉积率的比较,得到两者的最佳配比。结果:SAHHFP醇提物冻干粉与乳糖按1∶1比例混合得到的喷雾干燥粉流动性、吸湿性和有效沉积率均优于另外三个比例。结论:SAHHFP醇提物冻干粉与乳糖按1∶1比例混合得到的喷雾干燥粉可以制成胶囊型吸入粉雾剂,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物料粉体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筛选潜在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以5个品种共计175批中间体粉末的18个粉体参数为自变量,颗粒吸湿性为因变量,进行原始数值描述、变量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预测模型分析,研究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物料粉体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结果 原始数值描述发现中间体粉末及颗粒均存在强吸湿性,但相对于粉末,颗粒吸湿性较低,表明制粒工艺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粉末吸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体粉末的粒度分布宽度、均匀性、吸湿性、含水量与颗粒吸湿性呈强相关;PCA确定2个关键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13和19.82;PLS预测模型在2个关键主成分前提下,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回归系数、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及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判定指标,确定粉末含水量、吸湿性、振实密度和D50是影响颗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方法:对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外观性状、流动性、浸出物、水分、吸湿性及体外溶出度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超微粉碎后,龙血竭粉的—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均发生一定改变.随粒径的减小,龙血竭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颜色变浅,粉末细腻,颗粒感消失.流动性变差,浸出物含量(冷浸法、热浸法)增加,含水量增加,吸湿性变强,体外溶出度提高.结论:与80目细粉比较,龙血竭超微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和体外溶出度均发生一定变化,为龙血竭的超微粉入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粒子设计对口腔溃疡散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粒子设计技术制备口腔溃疡散,并与常规粉碎、超微粉碎比较对口腔溃疡散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制备口腔溃疡散,从外观性状、粒径分布、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接触角、微观形貌特征、冰片稳定性评价3种散剂粉体学性质的差异.结果:与普通散剂比较,超微散与粒子设计散在外观性状上颜色均匀性提高,酸涩味降低,粒子设计散几乎闻不到冰片的气味;粒径分布明显小于普通散(P<0.01),但超微散与粒子设计散粒径分布相当;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均明显大于普通散(P<0.01),超微散最大;接触角明显大于普通散(P<0.01),粒子设计散最大;普通散表面较为光滑,有较少小粒子松散附着,超微散表面被小粒子部分包覆,粒子设计散表面几乎完全被微粒包覆,三者在微观形貌及表面附着上存在差异;经过10d的加速稳定性试验,普通散、超微散、粒子设计散分别损失冰片90.13%,66.48%,40.57%,粒子设计散的稳定性最高,其次为超微散,普通散最低.结论:制备工艺可通过改变散剂微观结构形态,影响散剂的粉体学性质;通过粒子设计技术调控微观结构的形成,可以实现散剂宏观性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面包覆改性技术改善中药浸膏粉体流动性及吸湿性。以1%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为表面改性剂,穿心莲浸膏粉为模型药,应用3种不同工艺包覆模型药,以休止角、压缩度、平板角、黏附度为指标综合评价各粉体流动性,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各粉体粒径及粒径分布,FEI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粉体表面形态与结构,能谱仪测量粉体表面硅(Si)元素含量,药典法测定粉体吸湿性。3种工艺都能改善浸膏粉体的流动性,其中先分散再经高速搅拌混合还可以改善浸膏粉体的吸湿性,且其所得粒子表面二氧化硅含量更高,改善原理可能与改性剂附着于粉体表面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白及粉的一般粉体学特性及白及总多糖的体外溶出度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白及粉的粒径控制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干湿两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粉末粒径,同时对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等进行测定;采用桨法对白及粉在不同溶出介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溶出度进行测定。结果:白及粉的粉体性质随粒径的减小流动性变差,吸湿性减弱。而不同粒径粉体溶出度随粒径的减小呈降低趋势,在水和人工胃液介质中细粉、最细粉的累积溶出率高于2种微粉,而在人工肠液中细粉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率高于其他粉体;不同粒径的白及粉体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大小排序为人工胃液水人工肠液。结论:白及粉的粉粹粒度对白及总多糖的溶出有明显影响,同时其溶出度还受溶出介质的影响,为筛选白及粉的临床应用最佳粒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芩苷纳米结晶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选黄芩苷纳米结晶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 方法: 以粒径及多分散系数(PDI)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黄芩苷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工艺;经离心富集和冷冻干燥制备黄芩苷纳米结晶,观察结晶形态,比较混悬液与冻干粉的初步稳定性;采用摇瓶法测定平衡溶解度。 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黄芩苷溶于二甲基亚砜中配成50 g·L-1的溶液,注入20倍量0.5%卵磷脂水溶液中,冰水浴下30 000 r·min-1高速剪切8 min;制备的纳米混悬液粒径280.6 nm (PDI=0.047),纳米结晶粒径583.6 nm (PDI=0.12),结晶呈类球形;室温放置30 d后混悬液粒径急剧增大,而冻干粉粒径无明显变化。纳米结晶溶解度较原药提高了1.64倍。 结论: 沉淀法制备黄芩苷纳米混悬液简便可行且可显著提高纳米结晶中黄芩苷的溶解度,但工艺条件对纳米结晶粒径及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调胃承气颗粒的辅料种类及配比,解决其成型性、溶化性及吸湿性等问题,为该制剂的临床推广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颗粒的外观、粒度、水分、溶化性、吸湿性等为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调胃承气颗粒的辅料品种、配比及用量,并对成型颗粒进行质量验证和临界相对湿度、休止角考察。结果:最佳成型辅料为乳糖和甘露醇混合物,以浸膏-乳糖-甘露醇(1∶3∶1)配比混合制粒,制得的颗粒大小均匀,成型性、溶解性、流动性均好,且不易吸湿。临界相对湿度69%,休止角40度。结论:优选的辅料可显著地提高该制剂的稳定性,且工艺科学合理、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