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大脑中动脉区脑梗塞(CI)急性期18例头痛患者与22例非头痛患者和28例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CSF)-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显示;CI急性期头痛患者和非头痛患者CSF中GAB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I头痛患者CSFGABA水平显著低于非头痛患者(P〈0.01),CI头痛组,非头痛组和对照组三组间血清GABA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应用丹酰氯-聚酰胺薄层层析法,测定3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30例非HIE脑脊液(CSF)和血清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水平,CSF中两种氨基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其含量与HIE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2,P〈0.001),但与血清中GLU、ASP均无相关性,CSF中GLU、ASP含量测定可作为HIE诊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4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糖(FPG)和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敏感指数(ISI),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FPG、FIN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ISI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结论:提示IR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46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及145例正常人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酸性铁蛋白(AIF)测定,结果PHC组血清AFP、SF、AIF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肝病组(P<0.001),肝癌组AFP阳性中为78.26%,联合测定SF、AIFIa性检出中可达100%,提示血清八FP、SF、AIF测定在PHC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尤其联合测定AFP,SF、AIF3项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了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张路毅  罗敏 《宁波医学》2000,12(6):256-25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尿微量蛋白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速率散射法免疫浊度测定6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33例)和3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尿微量蛋白蛋白(MA)、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G)、α1微球蛋白(α1-MG),用酶法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及空腹血为离卒中组尿MA、TRF、IgG、α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中GMP-140、vWF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脊液(CSF)和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了34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CSF和血浆中GMP-140、vWF的含量。结果:病人组CSF和血浆中GMP-140、vW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以及脑血管内皮的损伤;检测CSF中GMP-140和vWF含量的变化对进一步了解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血清与脑脊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及脑脊液(C.S.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8h内、7d、14d血清VEGF及48h内、7VEGF的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各个时期,血清VEGF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以7d时更明显,与48h比较P〈0.05,与14d比较P〈0.01;48h内和7d两组间C.S.FVE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清及脑脊液(CSF)中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I列脑出血患者发病72小时以内的血清含量,并和30例健康人对照,8例行侧脑室引流得由引流管取CSF同时检测,30例心电图有缺血表现者中的10例做血清CPK MB及CPK-BB测定。结果:脑出血组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8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患儿血红细胞抗氧化酶活力及LSFP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7例肾病综合征(NS)患儿和1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脂溶性荧光色素(LSFP)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急性期SOD、CAT活力降低,LSFP含量增加。恢复期SOD较急性期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CAT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LSFP较急性期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GSH-Px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无明显改变。说明NS存在SOD,CAT、LSFP的改变,但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CER)及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同时测定50例正常人及130例恶性肿瘤血清中的CER及TSGF的含量。结果:7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ER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7组恶性肿瘤科学研究血清中TSGF的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与TSGF对恶性肿瘤的阳性率分别为80.0%与81.1%,诊断准确率均为86.4%,二者相似,与癌胚抗原CEA具有显著相关性。CER与TSGF对各种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检出率,若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可上升到92.2%。结论:CER与TSGF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CER与TSGF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复方氨基酸对低出生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影响。方法 采用丹酰氯 -聚酰胺薄层层析法测定 2 0例全能营养液 (TNA)治疗低体重儿和 2 0例非TNA治疗 (对照组 )低体重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 (Asp)水平。 结果 治疗后TNA组血清中Glu、Asp皆显著提高 (P <0 .0 1) ,而脑脊液中Glu、Asp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中两者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TNA组脑脊液中Glu、Asp之间呈正相关 (r =0 .79,P <0 .0 0 1) ;血清中Glu、Asp分别与脑脊液中Glu、Asp均无相关性 (分别是r =0 .32 8,P >0 .0 5 ;r =0 .334,P>0 .0 5 )。结论 静脉使用复方氨基酸于低体重儿对其脑脊液中Glu、Asp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中/重度颅脑损伤组15例(GCS≤12分)和轻度颅脑损伤组21例(GCS>12分), 同时选择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手术前19例患者CSF和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患者CSF和血清的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和CSF中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P<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血清和CSF中的IL-6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中/重度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CSF中的IL-6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CSF和血清IL-6水平的差异表达对脑损伤机制探讨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鼠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1,6──二磷酸果糖(FBP)对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于肝脏缺血前、再灌注1h、8h分别测定血清AST、ALT、丙二醛(MDA)活性及肝组织ATP含量变化,并观察再灌注8h肝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FBP处理组动物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ATP含量显著降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改变显著减轻。提示FBP对肝脏I/R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的 15种氨基酸 ,同时测定脑梗塞体积 ,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 :脑梗塞组天冬氨酸、谷氨酸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 ;γ 氨基丁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此外 ,丙氨酸和亮氨酸较对照组亦明显升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天冬氨酸、谷氨酸水平与脑梗塞体积呈正相关 (分别r天 =0 .5 6 ,P <0 .0 5 ;r谷 =0 .5 2 ,P <0 .0 5 ) ;所有氨基酸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不明显。本文结果提示 ,兴奋性氨基酸在脑梗塞中参与了神经损害作用 ,而抑制性氨基酸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选择 4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作为细菌性脑膜炎组, 另选择 16例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作对照组, 均于入院当天做腰穿留取脑脊液置-30℃冰箱保存待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脊液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5)。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着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兴奋性氨基酸的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脐血间质干细胞(UCB-MSCs)移植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血浆及脑脊液谷氨酸(Glu)浓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8例ALS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结合腰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UCB-MSCs悬液,行UCB-MSCs移植治疗.应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对照组(非神经系统疾病组)和治疗组不同治疗时间血浆和脑脊液中Glu的浓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3周、3个月血浆、脑脊液Glu浓度降低(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周与3个月相比,治疗组血浆、脑脊液Glu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降低ALS患者血浆、脑脊液中Glu浓度.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的15种氨基酸,同时测定脑梗塞体积,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脑梗塞组天冬氨酸、谷氨酸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高(分别为P〈0.01,P〈0.05);γ-氨基丁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此外,丙氨酸和亮氨酸较对照组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高血压脑中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中sICAM-1,VCAM-1含量,并与10例健康人正常脑脊液中sICAM-1,VCAM-1含量作对照观察。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sICAM-1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VCAM-1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脑中风患者脑脊液中粘附分子升高,细胞粘附分子参与脑中风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外渗,在脑免疫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66例急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进行了连续动态检测。结果: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的MBP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CVD中的脑出血、脑梗塞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血清和CSFMB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MBP含量之间呈正直线相关(r=0.76P<0.01)。血清和CSFMBP含量与急性CVD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CT扫描显示的脑损害程度和部位呈一致性。提示:测定血清和CSF内脑损害后释放的MBP含量对急性CVD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PM)新生儿的血清和脑脊液(CS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0例PM新生儿和1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和CSFIGF-1水平。结果新生儿PM急性期血清IGF-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CSFIGF-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恢复期,血清IGF-1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而CSFIGF—1水平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均〈0.01),血清和CSFIGF—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GF-1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保护因子,其水平的改变可能与新生儿PM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