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男用节育药醋酸棉酚的远期安全性,对48名服药者及49名健康对照者做了染色体畸变的分析及服药与对照各14例SCE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及SCE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男用节育药棉酚为我国首先发现。对服药者本人的染色体畸变及SCE频率国内已有研究报告,但棉酚对子代的遗传效应,国内外尚无报道。目前公认SCE频率是检测药物活力的比较敏感的指标。为此,我们对15例服用棉酚者复育后所生子女15人(男9人,女6人),年龄3—7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exchange简称SCE)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领域中。它既可用于检验各种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又可做为探讨染色体断裂和修复机制的良好手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DNA水平上检测染色体损伤的新方法。一、SCE的发展过程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一染色体的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遗传学效应的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姊妹单体互换(SCE)和微核率三指标对苯作业人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苯作业者在苯浓度超标的状态下工作,可导致染色体畸变率、SCE和微核率增高。且在白细胞下降前即可出现。尤其以SCE最为敏感并且与白细胞的损伤相关。建议苯的慢性毒效应检测应加入遗传学效应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女性和正常女性的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不同,为提高生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习惯性自发性流产的女性20人为观察组及正常的育龄女性20人为对照组,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按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检测方法、微核检测方法及染色体断裂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记数SCE发生率、微核出现率及染色体断裂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发生率和微核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断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SCE发生率和微核出现率可以作为经常暴露在易致DNA损伤的环境下发生习惯性自发性流产女性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可反映出细胞DMA损伤修复的基本过程。有关MMC诱发活体的SCE研究不多。本实验目的,就是探讨MMC诱发小白鼠骨髓细胞SCE的剂量—效应关系,并对SCE指标与染色体畸变指标,在检测机体DNA损伤上的差异作一比较研究。结果证明,MMC诱发染色体畸变能办远低于诱发SCE的能力,MMC可诱发小白鼠骨髓细胞SCE产生,SCE值随MMC剂量的增加而增加。SCE即使在低剂量诱变剂的作用下也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头颈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对37侧头颈癌病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检测。结果表明,头颈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较对照组增高(P<0.01),SCE率与头颈癌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提示头颈癌病人染色体DNA受损及修复能力降低,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对头颈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芜湖地区健康人群(20~40岁)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平均值。方法:随机选择健康人群40例,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按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计数SCE发生率。结果:本地区健康人群自发SCE互换率AM呈正态分布,范围为4.1~8.9,平均值为6.7±1.4,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CE互换率AM可作为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筛选职业性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预报指标,对19例焦炉工和12例对照进行了研究。方法: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了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体互换(SCE)。结果:焦炉工 SCE 率明显高于对照;焦炉工中吸烟与不吸烟者 SCE 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焦炉逸散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理学效应,对焦炉工染色体可造成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急性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感染婴幼儿的染色体畸变率与SCE频率。初步探讨了病毒感染与染色体畸变率及SCE频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染色体畸变率及SCE频率明显增加,与正常婴幼儿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染色体畸变率与SCE频率之间不相关,r=-0.222。不同病毒感染不同个体所引起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不同,SCE频率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4年Korenberg改进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染色方法以来,该法得到广泛应用,一致认为SCE法是常用的快速检测诱变剂和潜在致癌物中较为灵敏可靠的方法。赵寿元等提到SCE法检测诱变剂的浓度比Ames法灵敏1500倍。Ueda进一步肯定了和染色体畸变的关系。Cassel提到BCE至少比染色体畸变灵敏200倍,并能反映出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微小部分。可做为DNA受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CA)的方法,观察了长期接触化学抗癌药物的护理人员和肿瘤研究人员的淋巴细胞变化,以估价接触抗癌药物对人体DNA稳定性的影响,共30例。结果表明:接触者的SCE值比非接触者高,(P<0.01)。其染色体畸变值也比非接触者显著增高,(P<0.01)。这就说明抗癌药物能诱发SCE和染色体畸变并使其比率显著增高,本文并进一步探讨了SCE值的变化和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机理以及环境暴露程度对SCE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61名乙迁肝患者,桉不同时期,检测SCE、常染色体、HBsAg、抗HBc、肝功能,用螃蜞菊、聚肌胞,螃蜞菊加聚肌分组(每组20人)治疗后,观察染色体的改变。43例健康人作对照。其结果为SCE能敏锐地反映细胞内DNA受损情况,比常染色体、肝功能、HBsAg等检测手段更灵敏、更稳定。亦能了解病情和预后,可作为检测复跳的手段和筛选治疗乙肝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SCE)是指一条染色体中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同源片段的交换。一段认为SCE反应DNA的损伤,利用SCE方法可以简单、迅速、敏感地检测出环境中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细胞遗传学新领域。国内外在SCE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工作。由于在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SCE的正常值有所变化,不能统一。为此我们对西宁地区正常人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高温和辐射两种诱变因素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单纯照射和单纯增温组染色体畸变率和SCE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温后照射组染色体畸变和SCE高于单纯照射组;而照射后再增温组的SCE反高于单纯照射组,染色体畸变无明显增加。说明增温后辐射可以加重辐射对染色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2例习惯性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作了乙醇致畸敏感性研究.以SCE、微核及其染色体畸变为检测指标.结果提示乙醇是一种较强的染色体致畸剂.总体讲,习惯性流产夫妇细胞染色体稳定性较差,并对乙醇的致畸效应较常人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是研究DNA损伤、断裂、修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文对10例先天性智能障碍患者染色体检测。实验组染色体核型均有异常,SCE频率高于对照组。这对疑为先天性智能障碍患者提供某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观察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简称SCE)频率的变化,以对某些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致癌剂与致突变剂的检测等进行分析研究。SCE技术较简单,敏感度高,有人认为采用SCE技术检测致癌剂与致突变剂比检测染色体畸变和Ames法敏感多得多。鉴于肝癌致病因素错综复杂,本文仅就肝癌高发家族与非肝癌家族(对照户)在SCE频率方面比较,研究致癌剂—黄曲霉毒素B_1(AFB,)和二甲基、二乙基亚硝胺的SCE诱变效应,探讨肝癌的遗传易感性等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对近期未接触有害物质,无病毒感染史,居住同一地区的健康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SCE与染色体畸变频率进行了观察。发现二者的SCE频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染色体畸变则无统计学差异(P<0.5)。并分析了吸烟时间的长短与SCE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对吸烟的致癌因素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姐妹染色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ExchangeSCE)作为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的细胞的变异原检测试验,因简便易行而被广泛使用。为检测接受化学治疗的癌症患者有无细胞遗传学的改变,作者研究了患者末稍淋巴细胞SCE频度变化。SCE的检测使用5—溴脱氧尿甙(Brdv)的萤光—吉姆萨染色法。胃癌患者连续二日静注阿霉素30mg,停药3周,如此经三个疗程后测定SCE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