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金匮肾气丸对腺嘌呤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氯沙坦组(5 mg·kg-1)和金匮肾气丸高、中、低剂量组(2.4,1.2,0.6 g·kg-1),采用腺嘌呤灌胃(200 mg·kg~(-1)·d~(-1))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2 h后灌胃给予相应药物,造模连续9周;给药连续16周。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胶原沉积情况;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大鼠肾脏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钙黏蛋白(E-cadherin),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Ⅳ型胶原(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mRNA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肾脏TGF-β1,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SCr和BUN显著升高(P0.01),给予金匮肾气丸干预后SCr和BUN水平降低(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间质损伤严重且肾间质胶原物质大量沉积,给予金匮肾气丸干预后肾间质小管损伤减轻,肾间质胶原物质沉积减少;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F-β1,α-SMA,Col-Ⅰ,Col-Ⅲ,Col-Ⅳ,TIMP-1,TIMP-2mRNA表达上调(P0.05),模型组E-cadherin,MMP-1,MMP-2,MMP-9 mRNA表达下调(P0.05),给予金匮肾气丸干预后E-cadherin,MMP-1,MMP-2,MMP-9 mRNA的表达上调(P0.05),TGF-β1,α-SMA,Col-Ⅰ,Col-Ⅲ,Col-Ⅳ,TIMP-1,TIMP-2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P0.01),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上调,金匮肾气丸干预后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P0.05),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可有效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TIMP-2)活性,TGF-β1蛋白表达,α-SMA蛋白表达,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MMP-9)活性,E-cadherin蛋白表达,从而减少胶原物质的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八味柔肝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八味柔肝颗粒治疗组(0.75,1.5,3 g·kg-1)、模型组、秋水仙咸碱组(0.5 mg·kg-1)和空白对照组。均连续ig 6周,观察各组肝组织中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八味柔肝颗粒组TGF-β1,α-SMA,TIMP-1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八味柔肝颗粒能抑制CCl4诱导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α-SMA,TIMP-1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防风对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治疗肝纤维化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8只,造模组42只。CCl4大豆油溶液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防风桃红四物汤组,桃红四物汤组及防风组。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的变化。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与秋水仙碱组比较,防风桃红四物汤组大鼠血清中的ALT、AST、HA、PCⅢ、Ⅳ-C及肝组织中TGF-β1及α-SMA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防风具有增效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及α-SMA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夏枯草硫酸多糖(PSSP)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的大鼠肝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活化大鼠肝星状细胞-T6(HSC-T6)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PSSP抗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采用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造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25 mg·kg-1),PSSP高剂量组(300 mg·kg-1)和PSSP低剂量组(100 mg·kg-1)。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胶原(C-Ⅳ)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培养HSC-T6细胞;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法(CCK-8)测定PSSP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SC-T6细胞中Ⅰ型胶原(Col-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SSP可明显降低大鼠ALT,AST,HA,LN,PC-Ⅲ和C-Ⅳ的含量,并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P0.01);PSSP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的增殖,减少HSC-T6细胞Col-I,α-SMA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论:PSSP具有很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抑制胶原合成与沉积,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并促进其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下瘀血汤全药与组分处方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TGF-β1、PDGF-βRmRNA表达的作用差异,探讨下瘀血汤全药与组分处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复制肝纤维化模型,每次0.5mL/只,每周2次,共12周。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下瘀血汤组、组分处方组,第8周开始下瘀血汤组、组分处方组大鼠造模同时口服给药,按10mL.kg-1容积,下瘀血汤组每日2.34g.kg-1,组分处方组每日0.648g.kg-1,连续4周。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与同体积生理盐水。12周末,处死动物,获取标本,realtime-PCR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1、PDGF-βR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α-SMA、TGF-β1、PDGF-βR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下瘀血汤组、组分处方组α-SMA、TGF-β1、PDGF-βR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组分处方组比较,下瘀血汤组α-SMA、TGF-β1、PDGF-βR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α-SMA、TGF-β1、PDGF-βRmRNA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下瘀血汤全药与组分处方可通过抑制α-SMA、TGF-β1、PDGF-βRmRNA表达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且下瘀血汤全药处方作用优于组分处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黑地黄丸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正常饲养)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5/6肾切除手术构建CRF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黑地黄丸组(10.43 g/kg)及黑地黄丸+IGF-1R阻断剂(JB1)组(连续7 d皮下注射18μg/kg JB1后灌胃10.43 g/kg黑地黄丸)。给药8周后,检测大鼠血清Scr、BUN水平,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HIF-1α、α-SM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IGF-1R、TGF-β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肾组织IGF-1R、TGF-β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Scr、BUN水平升高(P<0.05),肾组织纤维化程度加重,纤维化面积增加(P<0.05),肾组织TGF-β、HIF-1α、α-SMA蛋白表达和TGF-β mRNA表达升高(P<0.05),IGF-1R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黑地黄丸组大鼠血清Scr、BUN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40、80、160 mg/kg),除空白组外其余组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模型,2次/周,共注射10周;第5周各组灌胃给药,1次/d。10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及HA、CIV、IPCⅢ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状况,免疫组化检测α-SMA蛋白表达,qRT-PCR检测肝组织中CTGF、α-SMA、TIMP-1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碱组降低了大鼠血清中ALT、AST、HA、CIV、PCⅢ水平(P<0.05,P<0.01),促进CTGF、α-SMA和TIMP-1 mRNA表达(P<0.01),抑制α-SMA蛋白表达,改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结论苦参碱可抑制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改善其肝功能,其作用可能与抑制CTGF、α-SMA和TI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由虫草多糖、苦杏仁苷、绞股蓝总皂苷组成的"CKJ方"药物血清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primary hepatic stellate cells,r HSCs)活化的影响及相关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r HSCs,将培养4天的r HSCs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CKJ组。模型组及CKJ组以2.5 ng/m 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造模24 h,正常组以不含TGF-β1的基质液(无血清的DMEM)作为对照。药物组以5%CKJ方药物血清继续孵育24 h,正常组及模型组以5%空白血清孵育24 h。采用细胞高内涵筛选技术(HCS)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检测r HSCs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PDGF-βR)、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βR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βR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r HSCsα-SMA蛋白表达及α-SMA、Col-Ⅰ、PDGF-βR、TGF-β1、TGF-βR1、TGF-βR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5%CKJ药物血清组r HSCsα-SMA蛋白表达及α-SMA、Col-Ⅰ、PDGF-βR、TGF-β1、TGF-βR1、TGF-βR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组分复方"CKJ"药物血清可降低大鼠r HSCsα-SMA的蛋白表达,其主要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TGF-β1及其相关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扶脾柔肝方对肝纤维化(HF)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2 mg·kg~(-1)),扶正化瘀组(0.415 g·kg~(-1)),扶脾柔肝方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g·kg~(-1))。采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sc)50%四氯化碳和灌胃(ig)30%乙醇的方法诱导HF,造模10周,成功建立大鼠HF模型,其后给予相应药物10 m L·kg~(-1),每日1次,连续4周,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大鼠血清TGF-β1;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TGF-β1、Smad 3、Smad 4、Smad7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的HF程度较其余组明显严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F-β1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α-SMA蛋白及TGF-β1、Smad3、Smad4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Smad 7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扶脾柔肝方各组大鼠血清TGF-β1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组织α-SMA蛋白及TGF-β1、Smad3、Smad4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1),Smad 7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扶脾柔肝方下调HF肝组织α-SMA蛋白及TGF-β1、Smad3、Smad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Smad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HF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止疼痛的作用机制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芬必得组(0.054 g·kg-1),丹那唑组(0.036 g·kg-1),桂枝茯苓丸低、高剂量组(含生药0.256,1.024 g·kg-1),连续ig给药4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β-内啡肽(β-EP),血栓素B2(TXB2),剥取大鼠异位内膜组织,测定体积,并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异位内膜的表达。结果:桂枝茯苓丸各组异位内膜体积明显减小(P<0.01);桂枝茯苓丸各剂量组均能升高大鼠血浆6-keto-PGF1 a,β-EP水平,降低TXB2水平(P<0.01);桂枝茯苓丸各剂量组MMP-2及MMP-9表达阳性强度均降低(P<0.05,P<0.01)。结论:桂枝茯苓丸能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膜组织中MMP-2及MMP-9表达有关;桂枝茯苓丸止痛机制可能是通过平衡前列腺素水平,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升高内啡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