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构建深圳市龙华区的糖尿病社区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等方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筛选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9%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Cr为0.7564;三级指标的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分别为0.611、0.594和0.546(P<0.001),具有较好一致性;筛选出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32个。一级指标中过程指标的权重最高,为0.400,其次为结果指标,为0.350。三级指标中,药品配备种类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权重最高,分别是0.093和0.072。结论 本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好,建立的糖尿病社区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政策制定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Delphi法初步确定电网员工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筛选高风险亚人群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文献分析及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构建“电网员工职业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雏形,在全省遴选19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专家,采用Delphi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采用百分权重法计算一、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共对19名专家进行了2轮咨询,2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平均为0.85。最终确立电网员工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5项一级指标分别为粉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行为因素和防护手段,权重系数分别为0.253 8、0.148 2、0.185 4、0.258 9、0.153 7。结论采用Delphi法初步建立的电网员工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体系较为全面,可信度较高,可用于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针对当前缺乏统一、操作性强的出生缺陷防治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生缺陷防治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优劣,为卫生政策决策者选择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全国和各省出生缺陷防治方案要求,结合文献分析、专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出生缺陷防治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3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93。最终的出生缺陷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支持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23个二级指标和100个三级指标。不同专家对一级指标之间权重判断的一致性较低,Kendall协调系数为0.183,并确定权重。 结论 本研究结合国家政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构建了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一套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了解0~3岁婴幼儿家长的育儿水平,探索婴幼儿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完善我国妇幼保健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以及小组讨论初步构建科学育儿评价指标,采用Delphi法对各指标进行评分。结果 经过三轮专家函询构建了科学育儿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75个三级指标;运用专家评分法确立了每一级指标的权重,其中在一级指标中,婴幼儿保健占42%、婴幼儿发展占35%、家庭适应占23%;在第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第一、二级指标的界值数值。完成三轮函询的共有16名专家,平均工作年限(26.18±7.52)年;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占81.25%;三轮Delphi法专家积极系数均在90%以上,专家权威程度均值为0.90;三轮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90、0.308、0.378。结论 本研究确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完备的科学育儿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家长育儿方式的自我测评以及婴幼儿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德尔菲法构建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地域慢性病分级诊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按德尔菲法的要求,遴选行业内20位专家对备选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遴选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指标的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达到75.00%、100.00%,意见权威系数平均值0.72、0.78(P<0.05),指标评价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3、0.49(P<0.05)。经过2轮正式咨询,最终筛选出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采用统计平均数法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结论 采用德尔菲法所构建的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行性,但是仍存在专家范围较窄及积极性、权威性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质量控制和预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文献查阅基础上,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筛选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质量控制和预警效果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立指标权重,构建指标体系。结果 32位专家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7.5%(28/32)和100.0%(28/28),专家平均权威系数(Cr)为0.792,第二轮咨询专家协调系数为0.245(χ2=459.416,P<0.001),经指标筛选,形成由6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和43项三级指标构成的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质量控制和预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6项一级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质量(0.2281)、学校管理(0.2123)、疾控管理(0.1927)、预警信息管理(0.1450)、系统维护(0.2)和预警效果评价(0.1108)。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质量控制和预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专家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意见趋于一致,可为国内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三级眼科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在完成正在进行的本研究预试验的基础上根据预试验结果和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确定DRGs的相关指标(权重、组数、CMI、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费指数、低风险死亡率、入组率)及相应权重。结果 第1轮专家咨询参与调查的专家共21人,其中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有15人(占71.4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9人(占90.48%),副高及以上职称的14人(66.67%)。第2轮共有21名专家参与咨询,其中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有16人(占76.19%),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8人(占85.71%),副高及以上职称的14人(66.67%)。2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分别为80.95%和90.48%,专家权威系数平均为0.83。初步构建的三级眼科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以及7个三级指标。结论 专家咨询结果较为可靠,初步构建的三级眼科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以为我国三级眼科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8.
应用德尔菲(Delphi)法评价县级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德尔菲(Delphi)法探讨县级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县级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调查筛选指标,按指标框架加以整理,确定决定诸因素的权重,然后综合判断。结果建立了县级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建立了线性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出一条比较县与县之间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高低的方法。结论评价指标科学、可行性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章燕  贲智强  缪爱龙 《职业与健康》2010,26(17):2021-2023
目的探讨用德尔菲(Delphi)法评价南通市各县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调查筛选指标并加以整理,确定权重,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县级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通过线性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出一条比较县与县之间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高低的方法。南通市各县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顺序为启东通州海门海安如皋如东。结论评价指标科学、可行性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中小学近视防控示范校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学校近视防控工作、遴选近视防控示范校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渥太华宪章》提出的健康促进五大行动领域,依据近视防控相关政策与标准规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并计算指标权重。结果 共邀请21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咨询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95.2%,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81、0.883,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2、0.223(P<0.05)。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2个三级指标。组织领导、环境支持、教学管理、能力培养、多方协作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40 4、0.136 0、0.257 1、0.180 1、0.086 5。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中小学近视防控示范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可靠性较好,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覆盖全面,权重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成要素,为构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利用系统文献检索和文本分析方法,对2003年“非典”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中英文文献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对科学性、相关性均较高文献中提出的要素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成要素框架。结果 本研究形成了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框架,包括6类一级要素和47项二级要素,可为进一步构建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湖南省2011—2020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湖南省14个市州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共计1 962起,报告病例58 355例,死亡174人,病死率为0.30%。事件级别以Ⅳ级和未分级为主,分别占48.88%和48.42%。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8.94%;其次为突发中毒事件,占7.85%。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占57.08%,累计发病52 183例,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总数的89.24%。 结论 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传染病为主,应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重点关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7-202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对湖南省2017-2020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湖南省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25起,其中一般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山西省2010—201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探讨具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对2010—2019年山西省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并对不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罹患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山西省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3起,其中未分级事件占72.02%(175/243)。事件主要类型为传染病疫情,占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8.89%(216/243),其中居前三位的病种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事件报告高峰期为3—6月及10—12月。事件报告的主要场所为小学和托幼机构,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8.02%(141/243)和20.99%(51/243)。城市学校报告事件数高于县镇、农村同类型学校,而罹患率低于县镇、农村同类型学校(托幼机构χ2=50.216,P<0.001;小学χ2=420.184,P<0.001;初中χ2=279.929,P<0.001;高中χ2=47.532,P<0.001)。 结论 春季、秋季开学后一个月将进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高峰,应重点防控农村小学和幼托机构的传染病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厘清中小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困难,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2021年1—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重庆、云南三地的2 988所学校疫情相关工作负责人及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关于学校一般情况、学校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态度以及培训情况等内容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职务、职称、学历不同,各相关知识正确率不同:学历越高,相关知识正确率越高(χ2=50.73~203.36,P值均 < 0.05);高中学校定期开展健康相关课程情况最差(50.0%);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保健人员情况,城区学校(42.0%)高于农村学校(18.2%),民办学校(48.5%)高于公办学校(24.7%);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相关检测设备(84.91%,74.03%)。  结论  三地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虽与时俱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知识掌握情况仍有疏漏,建议增加学校卫生工作岗前与专项培训, 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管理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安徽省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全省共网络报告29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21 291例,死亡120例,病死率5.64‰。传染病类事件177起,食物中毒65起,职业中毒49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事件报告最多,后逐年下降,目前趋于平稳。41.14%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事件以农村中小学最多,传染病类事件为主。结论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当前趋势平稳,农村地区学校传染病、江淮之间和沿淮淮北的食物中毒、江淮之间的职业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满足国家应急管理建设需求。方法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并参考相关文献,在专家小组评议的基础上,确立南宁市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回收81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评价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采用yaahp软件,以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初步构建的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经信度和效度分析,删除4个2级指标,最终建构了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一、二级指标及其权重为:“事故预防”(权重0.4335)下设7个二级指标;“应急准备”(权重0.3112)下设7个二级指标;“应急处置”(权重0.2034)下设9个二级指标;“恢复与重建”(权重0.0519)下设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中权重超过0.05的指标依次为法律法规(权重0.0916)、突发公共事件技术监管(权重0.0856)、设立应急机构(权重0.0685)、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权重0.0668)、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落实(权重0.0579)、辖区危险场所管控(权重0.0578)、辖区风险评价与控制(权重0.0531)、编制应急预案(权重0.0516)、重大灾害投保(权重0.0502)。结论基于信度、结构效度验证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符合我国应急管理的方针策略。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应急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划分非常重要,还要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5—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2005—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3年上海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5起,其中传染病事件182起(84.7%),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18起(9.1%),食物中毒事件15起(7.0%)。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峰在5月份、11和12月份,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只发生在9—10月份。不同事件在月份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最多,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疾病是学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疾病。[结论]2005—2013年上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疾病为主,主要发生在小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组成、任务、装备与管理。方法 根据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的职责和任务分工,组建国家核辐射卫生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并对队伍进行装备,根据队伍面临的救援情景开展培训、演练等管理工作。结果 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由辐射防护与监测、医疗救治、内外污染处理、食品饮用水检测等专业技术人员、应急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培训演练是核辐射卫生应急队伍技术能力和装备是否合理的重要手段。结论 规范化的应急队伍装备与管理,能确保在各类检验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快速响应、高效的开展核辐射卫生应急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完善我国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体系,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人员业务能力建设。方法 结合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培训演练的特点,通过研究基层人员培训演练的需求、国内外相关平台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专家论证,制定了平台系统的基本要求。结果 根据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的要求,研制的平台包括了专业性的培训体系建设、流程化的综合培训管理、单人专项演练、多人协同综合演练、培训与演练管理、信息发布等内容。结论 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系统工程,通过这个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高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现场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完善我国的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