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21~40岁组、41~60岁组和>60岁组。HUTT包括30 min的基础试验阶段和(或)20 min的药物(硝酸甘油)试验阶段。根据阳性患者血压和心电学的变化,VVS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
  结果:HUTT阳性率为51%(624/1223例),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60.1%vs 39.9%,P=0.001)。四组阳性率依次为68.3%、49.1%、48.6%和47.9%。阳性患者中混合型占51.4%(321例),血管抑制型占28.7%(179例),心脏抑制型占19.9%(124例)。HUTT阳性类型的分布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男性:χ2=15.65, P=0.016;女性:χ2=18.84,P=0.0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试验阶段74.8%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22.5(17.5~27.5)min,但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药物试验阶段81.9%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7.5(5~10)min,女性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比男性提前(7.5 min vs 10 min,P=0.004),无年龄差异。
  结论:HUTT诊断VVS的阳性率、阳性分型和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不同反应类型的分布特征,探讨HUTT不同反应类型与VVS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HUTT阳性的VVS患者90例,分析HUTT不同反应类型的临床特点,比较各反应类型在性别、发病初始年龄及HUTT反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90例HUTT阳性患者中男29例,女6l例;血管抑制型68.9%(62/90),混合型30.0%(27/90),心脏抑制型1.1%(1/90).VVS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47.8%).各反应类型之间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患者病程显著长于血管抑制型患者(P<0.05);年龄、发病初始年龄、基础心率及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阶段混合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较血管抑制型缩短(P<0.05).结论 VVS以女性常见,VVS患者初发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左右,HUTT不同反应类型与临床表现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发作的昼夜节律。方法:选择2013-12至2015-04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NMS患者411例,其中青少年(18岁)患者262例(63.7%),男性165例,女性246例,年龄3~68岁,平均年龄(20.95±15.20)岁。根据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HUTT阳性组(n=281)和HUTT阴性组(n=130),详细询问患者或监护人既往晕厥发作的次数及每次发作的时间段(将1天分为4个时间段:上午06:00 am~12:00 am,下午12:00 am~18:00 pm,晚上18:00 pm~24:00 pm,夜间00:00 am~06:00 am)。结果:(1)一般资料:411例患者中晕厥发作总次数1 085次。HUTT阳性组晕厥总次数753次;HUTT阴性组晕厥总次数332次。HUTT阳性组和HUTT阴性组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组年龄低于HUTT阴性组(P0.05);(2)各时间段晕厥发作频次差异:全部患者的晕厥多发生在06:00 am~12:00 am,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UTT阳性患者的晕厥发作主要在06:00 am~12:00 am,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UTT阴性组晕厥发作亦多见于06:00 am~12:00 am,但与其他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组与HUTT阴性组的各时间段晕厥发作频次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组中,不同反应类型(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高血压除外)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晕厥发作次数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与年龄差异:6:00 am~12:00 am发生晕厥男性多于女性,18:00 pm~24:00 pm发生晕厥男性少于女性(P0.05);年龄越小,6:00 am~12:00 am发生晕厥频次越多;年龄越大,00:00 am~06:00 am发生晕厥频次越多(P0.001)。结论:晕厥发作存在昼夜节律。晕厥发作主要发生在6:00 am~12:00 am,晕厥在一天4个时间段内的发作频次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人直立不耐受(OI)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或心悸的患者1069例,年龄平均(19.22±14.80)岁(3~72岁),男506例,女563例。其中<18岁(儿童组)728例,≥18岁(成年组)341例。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明确诊断。结果 (1)OI阳性率60.99%,女性大于男性;成人组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OI类型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多见,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及直立性低血压(OH)。VVS混合型比例女性高于男性(P<0.05);心脏抑制型与OH比例在儿童组和成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比例成人组大于儿童组(P<0.05),而POTS比例则儿童组大于成人组(P<0.01)。(3)女性患者中VVS血管抑制型比例儿童组低于成人组(P<0.05),混合型比例儿童组高于成人组(P<0.01);POTS在儿童组高于成人组(P<0.01)。结论 OI阳性率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女性高于男性。OI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14例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4例女性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资料完整。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治疗,出院前均进行系统宣教,随访至2014年9月。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分布情况、HUTT检查结果、疾病分型、晕厥前诱因、晕厥先兆症状、HUTT检查时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随访时转归情况。结果年龄分布:12~19岁8例、20~29岁4例、30~39岁10例、40~49岁31例、50~59岁21例、60~69岁28例、≥70岁12例。HUTT检查结果:基础倾斜试验阶段阳性30例,药物激发试验阶段阳性84例。疾病分型:血管抑制型(VD型)53例(46.5%),心脏抑制型(CI型)12例(10.5%),混合型(MX型)49例(43.0%)。50例(43.9%)患者就诊前晕厥发作1次。89例(78.1%)患者晕厥前有具体诱因,其中部分患者有多种诱因。98例(86.0%)患者有晕厥先兆症状,其中胸闷、头晕和全身出汗为最常见的3个先兆症状。110例(96.5%)患者在行HUTT检查时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其中64例(58.2%)患者同时出现3种或3种以上的先兆症状。7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70例患者未再次发生晕厥,8例患者仍有晕厥发生。结论了解女性VVS患者的发病特点有助于临床尽早明确诊断,且系统的宣教能有效预防VVS跌倒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直立倾斜试验标准操作流程中国专家推荐意见》方法学的合理性,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方法因晕厥一次及以上为主诉门诊就诊或住院,并申请做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的患者600例,按检查顺序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试验组操作严格按照《直立倾斜试验标准操作流程中国专家推荐意见》执行,对照组采用本倾斜实验室一直沿用的方法。观察两组在基础倾斜试验阶段和药物激发试验阶段诱发晕厥的时间及阳性率,阳性反应发生情况及采取的处理手段等。结果 600例患者中阳性393例,阳性率为65.5%。试验组基础倾斜试验阶段阳性率[12.00%(36/3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8/300)](χ~2=6.593,P=0.010);两组基础倾斜试验阶段阳性反应发生时间3~39 min,平均(16.67±9.90)min,95%可信区间12.44~20.89 min。药物激发试验阶段试验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5.13±4.27)min,对照组(5.28±2.39)min,95%可信区间4.59~5.89 min。393例阳性患者中,血管抑制型90例(22.9%),心脏抑制型12例(3.1%),混合型291例(74.0%)。仅1例放平倾斜床后心率、血压不升,给予阿托品1 mg静脉注射后,心率、血压仍不能维持;开放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加多巴胺静脉滴注,心率、血压逐渐恢复。结论新的操作流程使基础倾斜试验阳性率明显提高,但不改变硝酸甘油激发倾斜试验阳性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HUTT试验前是否所有患者均需开放静脉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儿童和成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差异.方法 分析255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的儿童[男50例,女86例,平均年龄(12.3±2.6)岁]和成人[男29例,女90例,平均年龄(36.4±14.0)岁]的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等,比较不同年龄段(<18岁及≥18岁)的VVS患者在性别、HUTT方式及晕厥发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男女比例:儿童组为1∶1.7,成人组为1∶3.1,女性比例成人组高于儿童组(P=0.033).(2)VVS先兆症状:胸闷发生率成人组高于儿童组[45.4%(54/119)比27.2%(37/136),P=0.003],头痛[10.9%(13/119)比20.6%(28/136),P=0.036]及腹痛发生率成人组低于儿童组[7.6%(9/119)比19.1%(26/136),P=0.008].(3)VVS发生诱因:成人组环境闷热[22.8%(26/114)比12.5%(17/136),P=0.032]和排尿晕厥发生率[9.7%(11/114)比1.5%(2/136),P=0.004]高于儿童组.(4)HUTT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阶段混合型的平均反应时间成人组较儿童组延长[(5.04±2.27)min比(3.50±1.24)min,P=0.036].结论 成人VVS胸闷发生率、因环境闷热和排尿晕厥发生率高于儿童,头痛及腹痛发生率儿童高于成人,成人混合型平均反应时间较儿童延长.VVS临床特征的年龄差异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8.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发病诱因及先兆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常见晕厥诱因及先兆症状特点。方法 分析167 例接受住院治疗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晕厥诱因及晕厥先兆症状,并与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阳性反应120 例(71.8%),其中混合型占60.0%,血管抑制型占25.8%,心脏抑制型占14.2%;67.1%和93.4%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存在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常见的诱因有持久站立(42.9%),体位改变(21.4%),闷热环境(15.2%)等;总结了10个常见的与晕厥相关的先兆症状,其中头晕(76.6%),苍白(26.9%),乏力(52.6%),恶心或呕吐(44.9%),出汗(46.1%),感觉异常(14.9%),心悸(25.1%),黑曚(22.8%),胸闷(5.9%),听力减退(27.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头晕(OR:5.972,CI=2.013-17.453,P=0.001),恶心或呕吐(OR:5.774,CI=1.475-22.611,P=0.012),乏力(OR:4.048,CI=1.101-14.889,P=0.039),出汗(OR:3.36,CI=1.061-10.610,P=0.035)能够预测HUTT阳性结果。结论 详细询问晕厥患者的诱因及先兆症状,有助于我们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LI W  WANG C  WU LJ  HU CY  XU Y  LI MX  LIN P  LUO HY  XIE ZW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9):805-808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出现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特征.方法 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8月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阳性反应出现后发生心律失常的169例患者资料,男性57例,女性112例,年龄6~65(23.1±14.8)岁,儿童(<18岁)86例,成人(≥18岁)83例.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在BHUT和SNHUT阳性反应后的患者分别为75例(44.38%)、94例(55.62%).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缓(143例,84.62%)、交界性逸搏心律(55例,32.54%)、窦性停搏(26例,15.38%),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在成人更多见(P<0.01),窦性停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发生无年龄、性别和试验方式差别;心律失常与晕厥或接近晕厥的临床表现几乎同时出现者为77例(45.56%)、滞后出现者92例(54.44%),并且前者多发生在BHUT中,后者多发生在SNHUT中(P<0.05);心律失常与血压下降几乎同时出现者为84例(53.50%),滞后出现者73例(46.50%),且前者多发生在BHUT中,后者多发生在SNHUT中(P<0.01).结论 (1)HUTT阳性反应发生后常见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和窦性停搏,窦性停搏的发生无年龄、性别和试验方式的差别,试验操作中需提高警惕;(2)BHUT中,心律失常多与晕厥或接近晕厥的表现、血压的下降同时发生;SNHUT中,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晕厥或接近晕厥的表现和血压下降之后,可能与硝酸甘油药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阳性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疑似VVS患者40例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因晕厥或头晕、黑矇等症状就诊的临床无器质性疾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HUTT,包括基础倾斜试验(BTTT)和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TTT),记录HUTT阳性率,在HUTT前后检测血浆肾上腺素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HUTT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47.5%vs 54.0%,P=0.540),但高血压组BTT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0%vs 10.0%,P=0.016);NTTT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vs 44.0%,P=0.043);HUTT阳性患者中,高血压组试验前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2组试验后较试验前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4,P=0.000),对照组试验后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血压组明显升高(P=0.006)。结论部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的晕厥症状是由VVS所致,血浆肾上腺素在VVS发生过程中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年龄、性别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93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基础倾斜试验及硝酸甘油激发试验,持续监测、记录心电、血压变化。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倾斜试验早期和倾斜试验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结果93例患者均可耐受及完成试验。阳性反应52例(55.9%),其中混合型18例(34.6%)、血管抑制型30例(57.7%)、心脏抑制型4例(7.7%);阴性反应41例(44.1%),其中正常反应29例(70.7%)、直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4例(9.8%)自主神经反应障碍8例(19.5%),直立位低血压0例。将所有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A组:≤30岁;B组:31~50岁;C组:≥51岁,随年龄增长,出现变时性不良的可能性增加(OR 0.94095% CI 0.906-0.975 P=0.001),而随年龄减小,出现心率过度增加的可能性增加(OR 1.10695% CI 1.034-1.182 P=0.003)。高龄与自主神经反应障碍和混合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相关,而低龄与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相关(P〈0.01)。性别与倾斜试验的阴性及阳性结果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倾斜试验中,年轻人主要表现为心率过度增加,而老年人则多为心率变化不明显。对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分析、研究年龄性别与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关系,对明确晕厥原因,选择相应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不明原因晕厥,疑似VVS的患者124例,进行HUTT,包括基础倾斜试验(BHUT)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结果 124例受试者中,阴性反应57例,阳性反应66例,1例为体位性心动过速。阳性组的女性比例较高(p0.05);阳性组最快心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结束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最大值(p0.05),也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反应中,BHUT就出现阳性反应的5例,占8%;SNHUT阳性61例,占92%;按反应类型:血管抑制性28例(42%),心脏抑制性9例(14%),混合型29例(44%)。3例受试者出现长RR间歇,最长达10.7s,2例受试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出现腹痛不适。结论 HUTT对VVS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SNHUT能显著提高VVS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直立倾斜试验对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0例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持续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140例老年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阳性反应80例(男43例.女37例)。其中血管抑制型39例(男21例,女18例),心脏抑制剂9例(男4例,女5例),混合刑32例(男18例,女14例)。血管抑制型患者晕厥时与晕厥前相比,血压从(122±14/69±15)mm—Hg下降到(82±15/45±10)mmHg(P〈0.01);心脏抑制剂患者晕厥前心率为(95±17)次/min.晕厥时下降至(51土8)次/min(P〈0.01);混合型患者晕厥前心率为(110±21)次/min。晕厥时下降至(63±21)次/min(P〈0.01),血压从(115±18/65±18)mmHg下降到(83±19/46±10)mmHg(P〈0.01)。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老年不明原因晕厥的有效方法,血管抑制型是其最常见的类型.其阳性率和血流动力学模式分布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 vs(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 vs(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 vs 6(5,9)min,P=0.007]。结论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短时程直立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具有典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症状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行传统直立倾斜试验和短时程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传统直立倾斜试验组阳性者25例,短时程直立倾斜试验组阳性者23例,两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61)。传统直立倾斜试验组平均达到阳性反应时间为(31.2±6.9)min;短时程直立倾斜试验组时间为(12.2±5.3)min,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短时程直立倾斜试验和传统直立倾斜试验相比,其诊断准确性无差异,而且检查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患者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者进行HUTT检查(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分析HUTT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7例HUTT阳性反应患者中122例(96.06%)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07例(84.25%)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在儿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中发生率高(P<0.01),无性别差异(P>0.05)。快速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98.13%,105/107)多见,其中99例(94.29%)患者在心率达最快后5min内,平均(1.73±1.72)min发生阳性反应。58例(45.67%)患者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多见(91.38%,53/58),常合并交界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和窦性停搏。10例窦性停搏患者平均停搏时间为(12.68±17.94)s。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基础心率偏慢,且在成人及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过程中发生率高(P<0.05或P<0.01),而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HUTT过程中心率突然明显增快时应警惕阳性反应的发生。(2)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成人及BHUT中发生率较高,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等,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基础心率偏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与心率基础值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结果的影响。方法不明原因晕厥病人51例,行45min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ead-uptilttest,HUT),阴性病人保持70°倾斜角,直接含服硝酸甘油0.25mg,继续20min试验;HUT阳性病人按晕厥反应类型分为血管抑制型组、心脏抑制型组与混合型组。比较基础血压和基础心率。按血压140/90mmHg与心率(60次/分)为界分别分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心率偏慢组与心率正常组。结果HUT阳性组率为62.7%(32/51),其中血管抑制型21例;心脏抑制型5例;混合型6例;阴性19例。HUT阳性组病人的血压与心率基础值与HUT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晕厥发生率:高血压组62%(8/13),血压正常组63%(2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偏慢组3/5,心率正常组60%(2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与心率基础值对HUT没有明显影响,不能作为HUT试验阳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单中心33个月所做的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健康教育对HUTT阳性患者再发晕厥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因反复晕厥或反复出现晕厥前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进行HUTT患者294例.根据HUTT中患者心率与血压的变化,196例HUTT呈阳性,其中混合型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在倾斜试验中,用硝酸甘油进行激发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患者的诊断价值,通过观察VVS患者晕厥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率变异性功率谱变化,探讨VVS的发病机制。方法55例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晕厥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行直立倾斜试验,倾斜75°持续45min,阴性者舌下含服0.3mg硝酸甘油后倾斜至75°持续20min,观察有无阳性反应。倾斜过程中动态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心率,并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病例组55例中32例出现阳性反应,8例于基础倾斜试验阶段出现阳性反应,24例于硝酸甘油激发后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从14.55%升高到58.18%。阳性反应中,血管抑制型(VD)21例,占65.63%,心脏抑制型(CI)5例,占15.63%,混合型(MX)6例,占18.75%。对照组20例中4例出现阳性反应。CI型患者倾斜后心率上升,达高峰后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发生晕厥,血压也略下降;MX型患者晕厥时心率及血压均在短期内急剧下降;VD型患者晕厥时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心率也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百分比小于CI型及MX型(P<0.05)。倾斜后阳性组LFnorm增高,HFnorm下降,LF/HF增高,晕厥前LFnorm及LF/HF达到最大值,HFnorm达到最低值,晕厥时LFnorm及LF/HF显著下降,HFnorm增加。结论硝酸甘油激发能增加倾斜试验的阳性率,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交感活性迅速减退,迷走神经兴奋)为晕厥产生的主要机制,并在不同患者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内科》2016,(4)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的年龄分布特点。方法对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脑卒中患者1 595例进行血脂筛查,对血脂异常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脑卒中患者1595例,血脂异常832例,其中男482例,女350例,血脂异常率达52.16%,男性患者血脂异常率为50.74%,女性患者血脂异常率为54.26%;男女患者血脂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卒中患者中,50~岁组患者TC异常率最高(76.74%),35~岁组最低(37.14%),各年龄段患者TC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组患者LDL-C异常率最高,80~组最低,各年龄段患者LDL-C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脑卒中患者中,50~岁组患者TC异常率最高(80.82%),70~岁组最低(26.87%),各年龄段患者TC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异常率以50~岁组最高(47.95%),60~岁组最低(26.67%),各年龄段患者TG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异常率以80~岁组最低(0),60~岁组最高(55.56%),不同年龄患者HDL-C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西南宁市江南区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的年龄分布不尽不同,根据患者年龄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及预防保健管理,能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