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患者,男性,68岁。于1991年5月因间歇性腹胀,便秘4年,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粘膜有斑片状黑色沉着,升结肠、横结肠中段各见一0.3cm×0.2cm大的亚蒂样新生物,表面有片状腐烂。病理活检示: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粘膜黑变病;升结肠、横结肠管状腺瘤Ⅰ~Ⅱ级.追问病史,患者无偏食及服用泻药史。 讨论 结肠黑变病临床较少见。据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生与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引起的便秘以及结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凌某某,男性,59岁,务农。因"腹痛、消瘦半年"于2016年6月2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来反复出现右侧隐痛,伴有乏力,偶有低热、黏液样便,并逐渐消瘦,无恶心、呕吐、呕血等不适; 2016年6月10日在本院门诊行纤维结肠镜提示:升结肠肝区占位考虑;病理报告:升结肠中分化腺  相似文献   

3.
1995年1月至1999年9月,我院共行电子结肠镜检查1126例,其中检出结肠黑变病4例,检出率为0.36%,现简要报道如下。例1,女,48岁。因便秘20余年就诊。结肠镜检查:升结肠、横结肠粘膜片状发黑,少光泽。活检肉眼见升结肠灰黑色米粒大软组织1块;镜下为慢性炎症改变,腺上皮轻度增生,固有膜内见较多巨噬细胞,其胞浆内有棕褐色细砂状颗粒。病理诊断:结肠黑变病。例2,男,36岁。因习惯性便秘10余年,粘液便3个月就诊。结肠镜检查: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粘膜广泛分布黑褐色斑块;升结肠见一直径约22mm息肉,有短蒂、表面略充血,呈分叶状。病理诊断:1.升结…  相似文献   

4.
我科从1989年5月~1990年8月共收治阑尾炎病人436例,其中15例系其它疾病误诊为阑尾炎,占阑尾炎收治总数的3.44%。临床资料本组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人共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77岁。5例诊断“阑尾脓肿”或“阑尾炎”,手术治疗确诊为盲肠腺癌3例;升结肠低分化癌1例;升结肠肉瘤1例。5例中有3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3岁。15年前因右下腹包块诊断“升结肠癌”,在山西某医院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升结肠中段约5cm×6cm,病理报告为结肠腺癌。1992年1月15日因下腹胀痛一月行纤结镜检查,示乙状结肠癌,在我院行乙状结肠癌区段切除术。术中见癌肿位于乙状结肠上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3岁。主因阑尾炎于1988年8月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取腹直肌外缘切口进腹。探查右下腹找不到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向左下腹探查亦未见盲肠及升结肠,向上探查仍找不到盲肠及升结肠,探至肝下于结肠肝曲肝结肠韧带处见横结肠进入腹膜后,探查回肠,见回肠末端于  相似文献   

7.
升结肠、回盲部癌是消化道常见的肿瘤。作者1984年至1995年收治11例近端升结肠和回盲部癌术前误诊为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40岁以上8例。 临床表现;腹痛11例,其中有转移性右下腹痛6例,右下腹可扪及肿块并有局限性腹膜炎者8例。  相似文献   

8.
来稿摘登     
傅子俊(国营804厂医院)报道:患者女性,30岁,因右下腹隐痛15年,腹痛加重伴腹胀及频繁呕吐3天入院。腹部X线摄片提示机械性肠梗阻。立即施行剖腹术。术中见盲肠移动,盲肠及升结肠翻转至左侧,明显胀气,小肠系膜根部与盲肠升结肠-道逆时针扭转720°,给予肠管复位,并将升结肠盲肠放回右侧结肠沟,结束手术。术后第三天肛门排气,进流质,第九天起诉腹痛,腹胀并偶见肠型,住院二十矢腹痛腹胀稍缓解出院。出院后反复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大便干结、消瘦明显,两月后再次入院。查体腹膨隆,不对称,左中下腹能及-15cm×15cm大小的肿块,考虑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中见盲肠升结肠稍移向左中腹,整个  相似文献   

9.
1病历报告患者,男,65岁,主因间断右下腹胀痛2个月于2002年10月21日入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出现右下腹胀痛,大便正常,无发热,伴食欲减退及消瘦,体重下降5kg,于门诊就诊时触及右下腹包块,予抗炎治疗无效。入院前1周查纤维结肠镜提示升结肠距回盲瓣3~5cm处3cm×5cm粘膜隆起,表面糜烂坏死,质脆,活检病理未见肿瘤细胞。查体:右侧腹偏外侧局部腹肌紧张,可触及10cm×7cm边界不清肿物,压痛。入院后行肠道准备,全麻下行经右侧腹直肌探查手术,术中见升结肠起始部侧腹膜外约10cm×10cm肿物,固定,侧腹膜水肿增厚,于升结肠外侧切开侧腹膜向下分离过程中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尿控效果。方法:对13例全膀胱切除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残余尿、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顺应性、稳定性、膀胱感觉、膀胱容量及排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收缩力。结果:13例随访6~19个月,平均15个月,白天均完全可控,10例夜间完全可控,溢尿3例。最大尿流率14.5~26.5mL/s,平均18.6mL/s。残余尿0~55mL,平均25.5mL。顺应性20~30mL/cmH2O,平均27.3mL/cmH2O。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较少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压力0~20cmH2O,平均13.3cmH2O。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最初排尿感、正常排尿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容量为290~550mL,平均355.7mL。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内压力12.47~34.50cmH2O,平均24.54cmH2O。排尿期均为腹压协助排尿。结论: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尿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盲—升结肠移动症与慢性阑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 19例移动盲肠症 ,根据其发病的生理和解剖因素结合临床实践说明盲—升结肠移动症和慢性阑尾炎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盲—升结肠移动症多数患者主要并发慢性阑尾炎。认为应提高对盲—升结肠移动症的认识 ,在诊断慢性阑尾炎时应常规作X线检查 ,行阑尾切除术中应检查盲、升结肠移动度 ,已行阑尾切除而术后症状仍存者 ,应考虑本病 ,辅以X线检查以确诊 ,便于处理。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采用改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盲肠和升结肠癌21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8岁。右下腹间歇性疼痛5年,4天前又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经本单位卫生所抗炎治疗后仍觉右下腹隐痛,于1987年5月入我科诊治。查体温37℃,右下腹有轻度深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肠呜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0800,嗜中性72%。尿、粪常规正常。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施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回盲部位于右髂窝,在回盲部结肠带汇聚点未找到阑尾。把切口向上延长,沿升结肠往上找,于升结肠中段外后侧扪及与升结肠平行走行的条索状物,在该处切开后腹膜,游离升结肠后壁,即见阑尾。其长约8 cm,粗约0.8cm,急性充血,无坏死、穿孔及  相似文献   

14.
“盲肠移动症”名称不一,有谓“移动盲肠症”者,也有称“升结肠移动症”者。笔者认为由于升结肠系膜过长引起盲肠移动度过大而造成升结肠、盲肠机能失调和病理状态,称“盲肠移动症”为宜。此病国内报告甚少,现将手术证实的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7岁,因反复腹胀并排便不.5年余,于2015年11月15日入院。体格检查:全身营养状况较差,腹部膨隆,上腹部可见肠型,上腹部可触及扩张肠管及粪块。 X 线提示: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明显扩张,不排除巨结肠可能;造影检查提示: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明显扩张,最大内径达11 cm,远端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明显缩窄,直径约2 cm,符合先天性巨结肠改变(图1);直肠黏膜活检提示:(3、7、11点)直肠黏膜未见神经节细胞,考虑为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ngs dis-ease, HD)。  相似文献   

16.
<正> 我院自1984至1991年共收治急性结肠梗阻25例,6例因病情危重或肿瘤广泛转移行肠造瘘或捷径术,19例行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男12例,女7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1岁,平均46.5岁。其中单纯性梗阻13例,绞窄性梗阻6例。疾病分类:粘连性肠梗阻致盲肠升结肠坏死1例;腹股沟斜疝嵌顿、盲肠坏死2例;盲肠扭转、坏死1例;回盲部癌5例;横结肠扭转、坏死1例;结肠脾曲癌1例;降结肠癌1例;乙状结肠癌7例。治疗情况:本组行盲肠切除、回肠升结肠  相似文献   

17.
韩文学  李良增 《华夏医学》2003,16(1):103-103
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若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 ,易造成术前误诊 ,现将 3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 ,6 5岁。因腹部疼痛不适、大便有时带血 5个月、阵发性腹痛 1d入院。查体示腹胀 ,脐右上方扪及长约 13cm纵椭圆形肿块 ,表面光滑 ,稍活动 ,轻压痛 ,右下腹空虚感 ,肠鸣音亢进。诊为“肠套叠”,行钡灌肠 X线检查 ,钡剂在升结肠受阻 ,断端钡影呈“杯口”状 ,复位未成功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盲肠及部分升结肠套入升结肠 ,手法复位后 ,发现升结肠有一直径 5 cm大小带蒂肿瘤 ,行部分升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 kPa和2.4 kPa,平均容量分别为380 mL和420 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 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1 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 mL/s.结论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回肠固定术无助于预防小儿肠套叠的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涵  郑练 《河北医学》2009,15(8):936-938
目的:本研究分析三种不同小儿肠套叠手术方法后的复发率,以便了解回肠固定术是否有助于预防肠套叠复发。方法:总结了本院15年来232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资料,并追踪至术后6年。分析三种不同小儿肠套叠手术方法(单纯肠套叠复位;肠套叠复位+回肠固定于后腹膜上;肠套叠复位+回肠固定于升结肠上)的患儿肠套叠的复发率。结果:单纯肠套叠复位的患儿复发率为5.9%,;肠套叠复位+回肠固定于后腹膜上的患儿复发率为6.0%;肠套叠复位+回肠固定于升结肠上的患儿复发率为6.2%。三组间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相比,回肠固定术无助于预防小儿肠套叠复发。  相似文献   

20.
<正> 题目31.在汽车事故发生后36小时,一30岁男子表现有严重腹膜炎症状。剖腹探查发现升结肠有一10厘米长的裂口和弥漫性粪性腹膜炎。最适当的手术是(A) 缝合结肠的裂口,盲肠造瘘术,和回肠横结肠吻合术(B) 缝合结肠裂口并作盲肠造瘘术(C) 将回肠与结肠裂口做侧侧吻合(D) 切除升结肠,作回肠与结肠的端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