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在心内直视纠治术中体外循环(CPB)的管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2002年100例小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CPB手术,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50例,中度38例,重度12例。CPB采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转流中常规使用硝普钠,部分婴幼儿使用超滤技术。结果 CPB22~161min,阻断主动脉10~112min,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正常。全部患儿心脏自动复苏,无死亡和并发症。结论 先心病合并肺高压CPB转流中,应特别注意心肌保护、肺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和扩血管药物以及超滤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袁先仁  方才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114-114
资料与方法 本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龄2—36个月,其中2~6个月12例,7~12个月24例,13~36个月30例;体重4~10kg,平均7.3±1.2kg;病种有室间隔缺损(VSD)48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PH)8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法洛氏四联症(TOF)1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3例10kg以下婴幼儿的体外循环(CPB)中液体出入量的管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33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在全麻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CPB时间17~1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86min,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例,33例顺利脱机,术后无一例与CPB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围术期死亡2例。结论在CPB管理上注重合理选用CPB设备和装置、特别关注灌注与引流的关系、调整适度的血液稀释及细致的CPB监测管理,加强了CPB中各种液体出入量的平衡的管理,可降低与CPB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重症先心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本组121例,5~11kg(平均7.6kg),其中6个月~3岁(平均18个月)的先心病患儿接受外科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肺高压69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8例,法洛氏四联征(TOF)8例,四联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全部手术均在中度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VSD)采用间断、连续补片,同期处理其他畸形。4例行二尖瓣成形。法洛氏四联征行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加宽补片,2例做跨环补片。结果:全组无死亡。2例因呼吸道并发症作气管切开,2次气管插管2例,3例肺不张,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住院时间8~41d(平均12d)。结论:随着外科技术设备的提高,一些危及患儿生命的重症先心病宜早期手术,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心内直视修补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65例,经诊断性治疗后54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26~68 min,平均(46±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38 min,平均(26±8)min.手术死亡1例(1.8%),术后第5天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中体外循环配合注重心肌保护、肺保护、酸碱和电解质平衡的纠正、扩血管药物以及超滤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2001年11月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心病患者50例,体重4—8kg,平均体重为6.25kg.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14个月,平均年龄为9个月.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29例,房间隔缺损3例,室缺、房缺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法洛氏四联症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2例,其中1例并左上腔引入至左房顶,心内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三房心2例,伴有肺动脉高压40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结果:死亡2例,死亡率4%,成功率96%.结果表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特别是低体重、低年龄者手术死亡率高,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外科技术、术后复苏技术的提高,婴幼儿先心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同隔缺损修补术后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方法:总结我院1996年5月~2011年2月54例婴幼儿,月龄8~36个月,体质量6~13Kg,均在全麻插管、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其他畸形矫正,术后入住ICU围手术期处理的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低心排;术后并发低心...  相似文献   

8.
杨利群  叶茂  徐红珍  吴春  潘征夏  杨杰先 《重庆医学》2006,35(12):1108-1110
目的探讨体重7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灌注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100例7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的CPB管理过程。结果全组病例CPB方法为深低温停循环9例,深低温低流量19例,浅低温或中低温高流量72例。57例婴幼儿使用常规超滤(CUE)加改良超滤(MUF)技术。治愈91例,死亡9例,死亡率9%,无1例出现严重CPB并发症。结论婴幼儿CPB必须最大限度减少预充量,提供合适的流量灌注和良好心肌保护,维持合理血球压积(HCT)和晶胶比,同时采用超滤技术,减轻CPB后水肿,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规范化呼吸监护与管理是婴幼儿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 ,我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 5 1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 ,有效降低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1例患儿 ,男 2 8例 ,女 2 3例 ;年龄 7个月~ 36个月 ,平均 2 4个月 ,12个月以下 7例 ;体重 7~10kg ,平均 9 6kg ;病种 :室间隔缺损 (VSD) 38例 ,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 (PH) 15例 ,房间隔缺损 (ASD)合并PH2例 ,法鲁氏四联症 (TOF) 7例 ,VSD +ASD 3例。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 <6 0m…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术期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6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年龄 20 d~3岁,体质量3~18(9.60±2.75)kg;非紫绀型心脏病149例,紫绀型先心病57例;206例中2例行姑息性手术,204例行根治手术。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死亡10例,死亡率4.85%;术后出现并发症28例,发生率为13.6%。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把握好手术时机尽早治疗;提高手术及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管理,注意重要器官的保护和营养支持是婴幼儿心脏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肺保护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kg先心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中的肺保护情况。方法65例低体重先心病惠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术。采用膜式氧合器,预充量550-750ml,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液。45例使用人工肾透析器改良超滤(MUF)。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4.3±21.6)min,体外循环时间(62.2±23.7)min,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10.1±8.3)h。转流过程平稳,全部顺利停机。结论在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心脏直视手术中,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CPB用品,术中给予良好的液体与呼吸管理,有效的药物保护,对保护肺功能有一定作用,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4例患儿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年龄2~21(8.25±8.66)个月,体重4.5~9(5.87±2.09)kg。诊断包括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例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适应证为患者心内畸形纠治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和/或并发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平均ECMO支持时间为14~171(50.95±80.15)h。4例全部撤离ECMO并顺利出院。其中1例患儿术后3个月因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儿术后随访6~14(10.50±4.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的患者行ECMO支持能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5公斤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5kg以下133例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结果 ECC时间13~382(55.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35(34.07)min,术后死亡3例,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合理的预充,足够的流量灌注,行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重视机体各脏器的保护,是5 kg以下婴幼儿ECC管理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改良的小儿RIFLE ( pRIFLE )分级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先天性心脏病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年龄小于12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AKI发生率及各期的临床特点,比较AKI与非AKI的临床特征,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34例患儿,平均年龄59.82个月,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4例。225例(96.2%)患儿行心肺转流(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心脏直视手术,67例(28.6%)患儿发生AKI。 AKI与非AKI患儿的RACHS-1手术分级、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KI患儿年龄较小,体质量偏低,其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 aortic cross-clamp time,ACT)和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非AKI患儿( P<0.05)。 CPB时间及ACT与AKI分级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体质量及CPB时间是患儿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9、2.85。结论:急性肾损伤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低体质量及CPB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采用机械循环支持技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利用机械循环支持救治4例心跳骤停先心病重症婴幼儿的临床救治情况和预后。病例1诊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转位,术前严重低氧、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1次,心肺复苏同时急诊建立体外循环,行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术后切换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病例2诊断室缺术后残余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不全,室缺残余分流修补术后出现心跳骤停、高乳酸血症,心肺复苏同时床旁紧急行ECMO辅助;病例3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术前严重低氧血症、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2次,急诊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后切换为ECMO辅助;病例4诊断为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严重低心排,心肺复苏1次,床边ECMO辅助。结果 4例患儿3例顺利撤离ECMO,病例3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法撤离ECMO死亡。结论对于出现心跳骤停重症先心病婴幼儿,及时快速建立循环辅助,纠正低氧低灌注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酚妥拉明雾化吸入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比较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后运用普米克令舒联合酚妥拉明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运用普米克令舒联合酚妥拉明雾化吸入治疗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术后患者前、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酚妥拉明雾化吸入治疗能降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本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o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73例10kg以下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月龄1~36个月,平均(10.2±4.8)个月;体质量2.7~10k,平均(6.9±1.7)垤。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婴儿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使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206min,平均(78±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108min,平均(39±11)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均〉2ml/(kg·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5.8%,全部顺利脱机,464例痊愈出院。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1.90%。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超滤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围手术期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138例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静注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压力;术中注意保护肺脏和心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体外循环后采用改良超滤法;术后予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氧化亚氮吸入。结果:惠儿术前肺动脉压(68.33±17.13)mmHg(1mmHg=0.133kPa),术后1天肺动脉压(38.15±19.37)mmHg。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全组死亡9例,129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可以协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中采用自制微量晶体心肌保护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 kg以下择期在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心肌保护均采用顺行灌注高K+含血停搏液,试验组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储血罐灌注方法。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CPB 2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T3)、手术结束即刻(T4)检测动脉血气的K+离子浓度、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并进行比较,比较患儿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左室射血分数(EF)、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苏、术中超滤量、CPB预充总量、围术期用血量,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数据。结果 1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术前和术后EF值、CPB时间、阻断时间、心脏复苏率、术中超滤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T1、T2、T3、T4的动脉血气K+、Hct、La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CK、CKMB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K、CKMB在术后1天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3天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4试验组较对照组CPB预充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婴幼儿CPB中的心肌保护使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能获得与储血罐灌注法相同的效果,但预充液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