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生亚健康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河北省承德医学院1 581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学习负担、体育锻炼,原居住地及家庭平均月收入等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总体亚健康、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69.2%、39.6%、52.6%、48.3%。不同年龄医学生身体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家庭经济水平、居住地区医学生总体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医学生身体、社会和总体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习负担及体育锻炼医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亚健康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年级、专业、学习负担及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医学生消费现状,为促进医学生养成理性、合理消费观提供参考。[方法]以昆明市辖区内4所高校1000名在校医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调查。[结果]超过8%的医学生消费来源来自家属提供,来自勤工俭学占2. 80%,助学贷款占2. 00%,奖助学金占9. 00%。医学生每月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801~1500元;受教育程度越高月消费金额增加。总体来看,女性医学生的消费高于男性医学生;饮食是医学生群体最大的消费支出,其次是日常生活用品、衣物、以及娱乐和社交项目;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饮食方面的消费就会越低,而在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交通等方面的消费就会越高。[结论]医学生的消费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医学生群体的整体消费水平适中,绝大部分的医学生消费行为属于理性消费,但还是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控制性别、高考成绩情况下 ,探讨医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行为等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某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一至五年级的 2 97名在校学生 ,用自编医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并对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医学生学业成绩与性别、高考成绩、父母的年龄、父亲的不良嗜好、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有显著差异。 结论 医学生学业成绩与性别 ,高考成绩及家庭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P—90)对165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医学生性格特点与性别、生源及及是否独生子女有关。(2)12.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新生明显高于老生,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3)相关分析表明,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明显相关。结论 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发病总体水平较低,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以878名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批数(PSQI)进行调查,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PSQI平均分为(5.36±2.73)分,18.00%的学生睡眠质量差;学生不同性别、专业、上网时间、家庭人均月收入、体质指数(BMI)、吸烟状态、饮酒状态之间,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不同年级、学习时间、居住环境、锻炼等级之间,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级、锻炼等级、饮酒、家庭人均月收入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采取合理安排课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法 ,以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生活环境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了解生活环境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有关因素问卷对大学生15787名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生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及县城生长者,幼年由父母抚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由亲友抚养者,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家庭经济收入较高者。结论生活环境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某地方医学院校"90后"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学习倦怠状况、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利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64名在校独生子女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结果]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率为45.56%,学习倦怠平均总得分(56.92±8.21),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在年级、生源地、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课程安排、专业认同、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影响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结论]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处于较高水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学教育者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8.
李湘晖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63-2766
[目的]探讨大学生宽恕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Mullet宽恕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综合幸福问卷(MHQ)对3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宽恕水平。文科大学生宽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工科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受到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影响。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应针对大学生学科、性别等不同特点进行宽恕干预,预防心理疾病及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477名大学生,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交自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不同性别、年级、文理科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与社交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4)家庭外支持对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具有预测作用。结论领悟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社交自尊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36名医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以及预期收入的差异(P>0.05).自尊、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各纬度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0.19~0.45;P<0.05),自尊、内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果 自尊、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广西大专一年级医学生焦虑现状,以便开展有针对性心理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一年级67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焦虑总发生率为16.6%,其中,肯定焦虑12.5%,明显焦虑3.4%,严重焦虑0.7%,不同专业、性别、民族、城乡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贷款上学的汉密顿焦虑评分均分比较,除是否独生子女一项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大专一年级医学生焦虑程度较轻。不同专业、性别、民族、城乡生源学生心态基本一致。独生子女有一定优越感。贷款上学并不造成贷款学生明显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工具。方法应用前期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对2 0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从信度、效度及人口社会学因素方面对量表考评修订。结果大学生总的健康生活方式重测信度为0.708,分半信度为0.865,Cronbach’sα系数为0.898;条目与所属维度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相关系数较小;因子分析提取9个因子,各因子均有一定解释能力,但结构与量表理论设想稍有差别;总分在家庭月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入学前居住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结果调整修订,可形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正式版。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部分大学生自信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影响大学生自信的特征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群体的自信现状.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自信特征调查问卷>调查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因素,再编制<大学生自信现状调查问卷>对南京市高校大学生1 003名进行调查.结果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因素有"能力与性格"、"社际交往"、"个体智力"、"家庭"、"学业"、"个体发展";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月收入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信程度差异存在显著性,公办大学学生与公有民办大学学生、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的自信程度总体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社会、学校、家庭都应提高对大学生自信的重视程度,应针对不同群体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丁浩  方双虎 《卫生软科学》2010,24(6):517-519
运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和谐问卷》对安徽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院校的530名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总体状况,以及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心理和谐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平均得分为3.46分;安徽省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在上述人口学变量下均存在差异,女大学生、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以及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呈现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林静 《中国校医》2011,25(11):807-809
目的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特征,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1 7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得分较高(M=258.03);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行动、自我批评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行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和各因子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科大学生除自我满意因子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自身特点,应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当前山东省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大学生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山东省7所院校1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分数为138.49±16.56,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级(F=10.715,P0.01),不同性别(F=5.588,P0.05)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尊水平在专业和生源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F=3.114,P0.01),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大学生自尊水平高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F=5.925,P0.01)。学习成绩好(F=6.379,P0.01)、当过班干部(F=5.732,P0.05)、积极参加社会活动(F=13.446,P0.01)、具有良好生活习惯(P0.05)的大学生自尊水平较高。结论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家庭类型、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专业、生源地和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学生快餐食品消费行为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饮食行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某医科大学一至四年级400名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快餐食品消费行为现况调查.结果 大学生过去1周外卖食品消费、打包带饭和在街头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报告率分别为34.8%,62.8%和4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居住在城镇(OR=3.04,95%CI=1.72~5.37)和高中在学校寄宿(OR=1.66,95%CI=1.04~2.67)的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频次更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更可能选择打包带饭(OR=2.08,95%CI=1.36~3.18).此外,女生(OR=2.03,95%CI=1.33~3.09)和高中寄宿学校(OR=0.55,95%CI=0.36~0.83)是大学生在街边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快餐食品消费行为报告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快餐食品的摄入.  相似文献   

18.
郑延芳  王虹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24-3126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对1274名大学生(年龄14~25岁)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分析. [结果]1 274名大学生有焦虑症状的学生占21.59%,其总分标准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其程度分别与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专业兴趣、身体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9.
了解大学生个人亲密社会网络特征,为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四川省3所医科院校2 75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亲密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的3位网络成员均以女性(66.3%,56.2%,52.8%)和高中同学(31.7%,34.1%,31.6%)为主.医学生亲密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家庭居住地、年级、月生活费、专业,网络成员的性别、年龄、关系类型,以及与网络成员认识时间、见面频率(P值均<0.05).结论 多数医学生具有亲密社会网络.可利用医学生社会网络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5个年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风险,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医学院校5个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发生率为26.2%,抑郁发生率为32.1%。调整专业满意度、将来就业压力和睡眠质量因素后,与女性相比,男性焦虑和抑郁的发生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1.841和1.515;5年级医学生焦虑和抑郁发生风险分别为1年级医学生的2.629和1.746倍。结论该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仍较高,应加强宣教,关注大学生尤其是5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