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左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内射频消融治疗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短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12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导联 V3R/S超过1有11例,V2R/S超过1有1例。I导联均为qs波有9例,Ⅱ、Ⅲ、aVF导联均为高大R波, 无切迹,标测确定成功消融靶点在左冠状动脉窦内9例、在无冠状动脉窦内3例,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 34个月,2例有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结论在左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内射频消融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冠状动脉窦(简称冠状窦)窦内射频消融治疗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短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11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均呈左束支阻滞图形,胸导联R/S均在V3导联之前,Ⅱ、Ⅲ导联均为高大R波,无切迹,电轴明显右偏。标测确定成功消融靶点在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无冠状动脉窦内5例、右冠状动脉窦4例,术中无并发症。随访2~25个月,均再无室性期前收缩。结论在冠状动脉窦内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路等该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10例、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窦)2例;源于无冠状动脉窦(无冠窦)的局灶性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3例及前间隔旁路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1导联r/S波振幅比≥30%,r波时限(82.2±16.4)ms,V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5.2±21.6)ms.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Ⅰ、aVL导联P波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在心房标测中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His)束区,但在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His束区的心房波提前,其解剖定位于His束上后方,消融靶点无His束电位.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Q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His束电位.17例均消融成功.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相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把握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导管消融治疗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左心室流出道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单形室速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室速呈不典型左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右偏 ,Ⅰ导联为低振幅rs或rS波 ,V1 导联为rS或RS波 ,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位于V2 或V3 导联 ,仅 1例的V5导联有小s波。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内 ,在此部位成功射频消融 11例患者的室速。随访 (13± 7)个月 ,1例复发。结论 左心室流出道反复单形室速具有特殊的心电图表现 ,左冠状窦内射频消融能达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对5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心室流出道室速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5例患者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呈R波;Ⅰ导联呈rs或QS波,振幅大于0.5mV;V1导联呈rs或RS波,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于V2~V3;aVR和aVL导联呈QS波,3例患者的消融靶点在左冠状窦口内,2例位于主动脉瓣下,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左心室流出道室速有特殊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主动脉窦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的心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PVC的特点,测量V1或V2导联r波时限和振幅,计算r波与QRS波时限的比值及r波于S波振幅的比值。术中行主动脉窦内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PVC起源部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辅助定位后行RFCA。结果11例均有频发PVC,5例有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多移行于V3以前,V6导联多呈Rs型或无S波。V1导联r波时限(84.6±9.8)ms,占QRS波时限的50%以上;r/S振幅比值0.72±0.31。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V波较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明显提前(35.6±8.9)ms,有效靶点放电2~8 s见PVC减少至消失。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的PVC其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或V2导联r波时限宽(〉50%同导联QRS波),r波振幅高(〉30%同导联S波);主动脉窦内PVC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4例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成功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4例Ⅰ和aVL导联P′波正向;2例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1例呈浅倒置,1例在基线水平;4例V1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房速时无冠状窦标测到最早的A波,较His束电位提前15~20ms,较体表P波起始领先32~40ms。在无冠状窦内消融成功,随访3~21个月,房速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2.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3.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主动脉窦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PVCs/NSVT)的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在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衔接部进行三维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和指导消融,且消融成功(1例部分成功),并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36例患者,经左冠窦消融成功30例(83.3%),右冠窦6例(16.7%)。PVCs在体表心电图均表现心电轴下偏的反复单一形态的QRS波形。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PVCs/NSVT,Ⅰ导联为R、Rs、rS、r、q或rsr波,Ⅱ、Ⅲ、aVF导联均为高振幅R波,胸前导联PVCs R波移行区位于V_1~V_3导联,且PVCs移行区均早于窦性心律移行区,V_1导联表现为R、Rs、RS、rS或qr波,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2.64±2.03,R波时限指数0.62±0.12,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RⅢ/RⅡ)1.09±0.18,aVL导联与aVR导联QS波振幅比(QSaVL/QSaVR)1.32±0.46。经右冠窦消融成功的PVCs/NSVT,Ⅰ导联为R、Rs、r波,Ⅱ、Ⅲ、aVF导联均为高振幅R波,胸前导联PVCs R波移行区位于V_1~V_3导联,V_1导联表现为R、Rs、rS波,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0.51±0.38,R波时限指数0.55±0.26,RⅢ/RⅡ0.95±0.23,QSaVL/QSaVR1.12±0.39。PVCs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要高于右冠窦(P<0.05)。结论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多于右冠窦。体表心电图的相关特征有助于决策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具体消融部位。  相似文献   

15.
文献报道部分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可在主动脉瓣上Valsalva窦内消融成功,多数病例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冠状动脉窦内^[1],极少数位于无冠状动脉窦内^[2]。现报道在右冠状动脉窦内消融成功的频发室早和短阵室速1例。  相似文献   

16.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型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进行分析 ,以了解哪些因素可以预测此类患者从右室流出道行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对 2 6例特发性室速的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 ,全部患者室速时的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结果 :2 6例中 ,2 2例于右室流出道进行了成功消融 ,成功和未成功消融的患者临床特征和电生理无明显区别 ,成功消融的患者中胸前V1 导联心电图呈rS型 (1 2例 )和QS型 (1 0例 ) ,而 4例未成功者 ,V1 导联均呈rS型 ,其中 2例经主动脉于左冠状窦消融成功。在成功与未成功消融患者中 ,V1 导联有无R波无明显区别 ,但V1 导联无R波预示室速可以从右室流出道成功消融 ,成功消融的室速患者胸前导联的平均移行区在V4导联 ,而未成功患者胸前导联的移行区在V3 或V2 导联。结论 :某些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 ,且额面电轴正常或右偏的特发性室速患者不能成功从右室流出道消融 ,V1 导联有r波且移行区在V3 导联或之前者提示此类心电图特征的室速可能非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部分可能起源于左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经导管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一种独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截取一段时间内在我中心行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的连续性病例168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特征与相应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4例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消融成功的病例,其室早心电图V1导联形态高度一致,均呈qs型。因此仅就本组资料而言,若以V1导联呈qs型来预测室早消融位点位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则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对V1导联呈现独特qs型的流出道室早的射频消融,应首选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标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28例心室流出道图形VPB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室流出道图形12导联心电图特征:Ⅰ导联呈rs、M、R、QS型,aVR均呈QS型,aVL呈rs、R、QS型,Ⅱ、Ⅲ、aVF、V5、V6呈单向R波。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部位:右心室流出道起源V3、V4导联,左心室流出道起源V1导联。28例全部消融成功,其中27例在右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50~162 min,X线曝光时间10~30 min。随访3~28个月,均无复发,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室流出道图形VPB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_(V2)/R_(V3)指数与QRS波时限和QRS波方向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方法应用S_(V2)/R_(V3)指数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240例患者组(观察组)和应用传统的QRS波时限和QRS波方向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240例患者组(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S_(V2)/R_(V3)比值≤1.5mV提示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124例(51.66%)和S_(V2)/R_(V3)比值1.5mV提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116例(48.33%),p0.05。对照组中QRS波群时限≥0.12s,I、V_5、V_6导联QRS波群呈R型,V_1、V_2导联QRS波群呈r S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者122例(50.83%),QRS波在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V_1~V_6导联主波向下或Ⅱ、Ⅲ、a VF导联主波向下,V_1~V_6导联主波向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118例(49.16%),p0.05。两组中各35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终止室早或室速:观察组25例(80.00%),对照组15例(42.85%),p0.01。结论应用S_(V2)/R_(V3)比值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优于传统的QRS波时限或QRS波方向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对射频消融术的筛选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21例起源于左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分析术前体表心电图(ECG)和Holter心电图室性早搏(VPB)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形态特点,测量V1导联r波振幅和时限,计算r与QRS波的振幅和时限比值。术中在自发VPB或VT时标测主动脉窦,以局部室波最早部位放电消融,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消融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口的距离。结果21例均有频发VPB,8例有反复短阵VT。VPB或VT在Ⅱ、Ⅲ、aVF导联为高大R波,V1导联r波振幅为QRS波的1/3或以上,r波时限87.5±9.5 m s,为QRS波时限的1/2以上。V3导联多为R s形,V5、V6导联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室波明显超前ECG的QRS波(36.2±12.2 m s),距左冠状动脉口部1 cm左右。有效靶点放电2~8 s VPB消失或VT终止。结论起源于左主动脉窦的VPB或VT其Ⅱ、Ⅲ、aVF导联为高大R波,V1导联r波振幅高(≥1/3QRS波),时限宽(≥1/2QRS波);主动脉窦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