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首次发现人群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任次早,王以银,刘红,罗兆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新疆,现已证实西南、西北地区的云南、青海、四川亦存在CCHF自然疫源地。我们选择1992~1993年收集的皖南山区、大别山区5个县(区...  相似文献   

2.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是一种典型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由病原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宿主媒介、动物(蜱类、大型草食动物和啮齿动物)构成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在自然界中可独立存在的传染性疾病,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的30多个国家[1,2].  相似文献   

3.
新疆出血热因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引起,是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四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之一.CCHF病毒经蜱传播,人被带病毒蜱叮咬、接触感染动物内脏和皮毛、密切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含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特征序列的克隆载体。方法设计RT-PCR引物及反应体系,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RNA中扩增获得目的序列,进行分离纯化和回收,将纯化的扩增片段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进行酶切鉴定与测序鉴定。结果确定检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一步法RT-PCR的反应条件及体系,引物终浓度为400 nmol/L,反应条件为:50℃30 min,94℃4 min,94℃30s,57℃30 s,72℃30 s,35cycles.成功将CCHF的特征序列片段克隆,pMD18-T载体经DNA测序鉴定正确。结论构建的pMD18-CCHF质粒,可用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RT-PCR实验的阳性对照。  相似文献   

5.
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是安全四级病原体,有被恐怖分子利用的危险,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异的治疗方法。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的检测技术对于克里米亚——刚果热疫情爆发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刚果热的监测和防控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国境口岸,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的检测技术对于防止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的传入有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告海南省从本土2-3月龄羊羔血清中检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IgG抗体,阳性率1.08%(2/186);人和其它动物未检出阳性,表明海南省低山丘陵地带的澄迈县永发镇,儋州市峨蔓乡存在着CCHF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告海南省从本土2~3月龄羊羔血清中检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IgG抗体,阳性率1.08%(2/186);人和其它动物未检出阳性。表明海南省低山丘陵地带的澄迈县永发镇、儋州市峨蔓乡存在着CCHF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新疆地区2005年分离自亚洲璃眼蜱的3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株进行S基因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遗传特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病毒基因组S片段,纯化后直接测定其核苷酸序列,用DNASTAR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株病毒S基因都由1673个核苷酸组成,开放阅读框均为1449个核苷酸,编码482个氨基酸,3株病毒间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序列为99.5%,与其他已发表的9株CCHF病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2.7%~99.8%之间。这3株病毒与已分离的7001和79121株同属1个基因组,序列相差2%~3%之间。与尼日利亚的原型株IBAR10200的差异性为13%,远大于与中国原型株66019之间的6.8%的差异。结论中国株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类群,新疆自治区境内不同地区分离的CCHF病毒S基因分子结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5株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分子水平揭示中国新疆出血热(XHF)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寻找传播途径及流行原因。方法 对分离自新疆的5株XHF病毒进行S基因片段的克隆和测序,与其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的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5株病毒S基因全长均为1672个核苷酸,开放阅读框均为1449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含482个氨基酸的蛋白,新疆分离毒株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93.0%-99.5%)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分离毒株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状图显示新疆毒株在一个分支之下形成独立的群体,明显区别于来自其他地区的CCHF病毒并且又进一步分为三组。结论 不同毒株的S基因序列差异不完全取决于病毒分离的宿主,地域和时间。  相似文献   

10.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为典型特征,病死率极高。CCHF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是分节段单负链RNA虫媒(蜱传播)病毒。世界许多地区的动物和人群中有CCHFV抗体,表明病毒已不限于发病地区。本文综述了该病的分布特点和流行环节,特别指出硬蜱、鸟类迁徙及人类的活动(如旅游、动物贸易)等因素对CCHFV扩散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据记载,苏联有3种类型的出血热,即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的鄂木斯出血热(OHF),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和中亚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及苏联欧洲部分和远东地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OHF 和 CCHF 在人群中呈散在流行,每年人类的病例不超过2~5例,其重要性不如 HFRS。苏联的 HFRS 在各种动物的传染病中占优势,而人类的病例超过了动物HFRS 的例数,在过去5年里,苏联 HFRS发病率有普遍增加的趋势,发病率出现了高峰年和低峰年。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首次发现人群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首次发现人群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初报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任次早,王以根,刘红,罗兆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HemorrhagicFever,CCHF)是一种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出血热。该病广泛分布于亚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种群组成及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从捕获的鼠体上收集寄生蜱,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采用PCR或RT-PCR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果 共采集鼠体寄生蜱152只,分别为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其中草原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8.03%.从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9份,检出率为12.50%,其他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基孔肯亚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病毒核酸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方法建立探针偶联至荧光微球、多重PCR扩增方法、杂交检测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能对基孔肯亚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病毒中的任意1种、任意2种或者3种同时进行筛查检测,基孔肯亚热病毒检测的灵敏度为1×104copies/PCR,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检测的灵敏度为1×105copies/PCR,裂谷热病毒检测的灵敏度为1×103 copies/PCR。该方法对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马尔堡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具有高通量、多重检测、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为基孔肯亚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病毒的筛查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河北动物鼠疫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北鼠疫自然疫源地于 1972和 1994年有两次动物鼠疫流行 ,其流行强度大、范围广 ,由原来的 490km2 扩大到现在的10 0 0km2 。河北动物鼠疫的流行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多年来对该疫源地的调查 ,对影响鼠疫流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 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内在因素 河北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河北最北部 ,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白旗、化德、太旗等半农牧区连接 ,属于阴山山脉系 ,平均海拔 15 0 0m ,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疫源地发现于 1972年 ,首次分离出鼠疫菌 ,证实了河北康保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984年发现了血清阳性 ;1994…  相似文献   

16.
中国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经蜱传播的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引起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我国于1943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1],并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陆续发现多个自然疫源地[2].该病临床症状重,多伴有后遗症,病死率高,曾为我国法定职业传染病之一[3].近年来,由于地球气候变暖,使该病疫源地传播媒介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进而使蜱传脑炎有扩大流行的趋势[4].本文是对我国近年来开展蜱传脑炎相关工作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杨海  雷新跃  翟云丽 《职业与健康》2008,24(11):1090-1092
汉坦病毒(HV)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肺综合征(HPS),为典型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局灶性、连续或不连续分布在具典型地貌特征的地区。HFRS在五大洲34个国家有病例发生,我国发病数占世界90%”^[1]。HPS广泛分布于美洲。巴甫洛夫关于自然疫源性和自然疫源地早有论述,一般认为自然疫源地仅存在局灶性疫源地,HFRS全球广泛发生,各疫源地间联系难用传统、现代疫源地扩散原理解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中蒙边境蜱传疾病病原体携带情况,对2010年中蒙联合监测小组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地区采集的162只亚东璃眼蜱进行病原体检测。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蜱标本中的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结果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CR方法检出5例伯氏疏螺旋体、3例西伯利亚立克次体、16例贝氏柯克斯体,检出率分别为3.7%、2.2%和11.9%,并发现2例伯氏疏螺旋体和贝氏柯克斯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中蒙边境地区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贝氏柯克斯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9.
1993年9月14~25日,我们在伊犁河两岸的边境地区进行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分布调查,采集部分牧民、羊群血清和野生啮齿动物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和血清抗体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人群血清igG抗体调查:在霍城县63团16连和9连分别采集部分放牧人员血清,其中哈萨克族17人(男性10人,女性7人),年龄在16~70岁之间;汉族10人(男性6人,女性4人),年龄在20~61岁之间。结果从16连检出CCHF阳性1例(男,26岁,放牧10年),否认既往有发热、出血病症。抗体滴度酶联法和IFAT均较低。二、羊群血清抗体测定:两个团共采集…  相似文献   

20.
达乌尔黄鼠是承德市北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之一,了解其寄生蚤的特点,对制定鼠疫疫源地的监测计划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于2004年4月末至7月末,在围场、丰宁2县的坝上地区对达乌尔黄鼠的带蚤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