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7例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采用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10例,双额开颅额下入路7例.结果 根据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4例,近全切除3例.结论 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和双额开颅额下入路都能够达到全切除前颅底中线区大型脑膜瘤的目的,前者经单侧额部入路,术中仅影响单侧额叶,术后脑组织损伤较后者轻,且可能保留一侧嗅神经.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优于双额开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合理设计手术计划,提高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及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 结果 59例中侵袭上岩斜区(A区)51例(86%),侵袭巾岩斜区(B N)45例(76%),侵袭下岩斜区(C区)13例(22%),侵袭桥小脑角区(D区)19例(32%),侵袭鞍旁海绵窦区(E区)28例(47%).59例中仅累及单个分布区的占12%,2个分布区的占36%,3个分布区的占31%,4个分布区的占14%,5个分布区的占8%.行眶颧入路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14例,乙状窦前入路33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3例.根治性切除23例,次全切除26例,大部分切除10例.结论 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区域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例;中型(2~4cm)91例、大型(>4cm)77例。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单侧额下入路、额下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眶颧颞极入路、岩骨联合入路、远外侧枕下入路及口-咽入路等9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68例颅底部肿瘤患者,138例(82.1%)全切除,其中脑膜瘤全切除率为88.8%(79/89)、神经鞘瘤83.3%(35/42)、脊索瘤31.3%(5/16)、斜坡胆脂瘤93.3%(14/15)以及其他肿瘤83.3%(5/6)。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53例(91.1%),中度致残包括手术后失明或持久性精神症状者11例,重残3例,死亡1例(0.6%)。手术后新产生脑神经功能障碍25例(14.9%),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4例(2.4%)。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精良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及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23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肿瘤的显露状况、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其中采用颞下经小脑幕一岩骨尖入路9例、经乙状窦前入路7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等其他术式5例,有16例手术在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15例(65%),次(近)全切7例(31%),大部切除1例(4%),术后新出现的颅神经损伤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共有16例(69%),无长期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尖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而且受解剖变异影响也少,能早期切断发自幕缘的供血,直接处理肿瘤基底,术野开阔;术中颅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据岩斜区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岩尖型16例中,11例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岩前即Kawase入路;海绵窦型19例中,13例Kawase入路,5例乙状窦后入路,1例因累及颞下窝行Fisch颞下窝A型入路;天幕型38例中,6例颞下经天幕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19例乙状窦后入路;上斜坡型34例中,21例乙状窦前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4例Kawase入路,2例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16例(100%)岩尖型、38例(100%)天幕型、32例(94.1%)上斜坡型及10例(52.6%)海绵窦型达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仅9例(47.4%)海绵窦型和2例(5.9%)上斜坡型行大部分切除。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7例(25.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KPS评分[(77.6±11.8)分]与术前[(74.3±15.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岩斜区脑膜瘤,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结合熟练的颅底解剖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147例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向不同,分别选择额下入路、翼点人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远外侧入路等予以显微手术切除,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Simpson Ⅰ、Ⅱ级切除112例,Ⅲ级32例,Ⅳ级3例.1例术后颅内感染.30例脑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25例脑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显微手术操作能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人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搏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搏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三叉神经鞘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鞘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3年4月经额外侧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中线部位病变患者128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颅咽管瘤34例、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前床突脑膜瘤6例、拉克囊肿4例以及其它病变12例。结果128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肿瘤全切除者中垂体腺瘤52例(91.2%)、颅咽管瘤30例(88.2%)、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100%)、前床突脑膜瘤6例(100%)、拉克囊肿4例(100%),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夹闭顺利。手术所用时间比常规翼点入路缩短20~30min。结论额外侧入路显露鞍区中线部位病变的效果与翼点入路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0.
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手术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要点.方法 本组58例脑膜瘤患者经CT或MR检查确诊,其中采用颅眶颧或颅颧入路10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48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3例发生颅内外沟通者于肿瘤切除后"三明治"法行颅底重建,3例患者的残余瘤体行X-刀治疗.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52例,大部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者49例.随访6月~9.5年,8例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 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强调术中注意对重要神经和血管进行保护,这些要点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自鼻咽向上侵及颅底肿瘤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自鼻咽向上侵及颅底的肿瘤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其中38例同时修补颅底。结果本组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全部病人获35~85个月随访,平均49.7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9例,带瘤生存8例,其余23例无肿瘤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2例,病侧听力下降、耳鸣5例,手术侧眼球运动障碍3例,张口受限5例。结论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自鼻咽向上侵及颅底的肿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解剖学分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临床分类方法 及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生长方向将29例前中颅底沟通瘤患者划分为额鼻眶区(16例)、中颅窝一侧颅底区(8例)、颅底中央区-中间颅底区(4例)及岩骨颈静脉孔区(1例)4类,据此并结合病理资料等分别选择扩大经额下人路(13例)、眶上-翼点入路(9例)、额颞眶颧入路(3例)、额颞人路(3例)及岩骨切除入路(1例)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重建,其中采用经鼻内镜等颅内外联合入路1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余未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该分类方法 具有界限清楚、部位和范围明确的优点,有利于选择合理手术人路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及临床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颅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颅底脑膜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 本组61例颅底脑膜瘤,根据肿瘤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入路包括双(单)侧额下入路,翼点或改良及扩大翼点入路,幕上枕下、幕下小脑上或幕上下联合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枕下入路,远外侧入路等。结果 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54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早期发生颅神经麻痹1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通过合适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先进手术设备,积极而谨慎地切除颅底脑膜瘤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充分暴露。严密止血,正确处理肿瘤与重要组织的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ims to achieve the complete removal of trigeminal schwannoma (TS) while preserving cranial nerve function. We focused on the outcomes of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address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operative techniques. Forty-two TS cases, treated surgically in Qilu Hospital during a 12-year period,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re were 18 males and 24 females who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type A (11 cases, 26%), type B (10 cases, 24%), type C (17 cases, 40%), and type D (4 cases, 10%). Various surgical approaches were applied accordingly. Surgical outcome and cranial nerve function were the criteria used to judge different surgical groups.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was performed in 20 cases; the skull base approach was performed in 22 cases. Total and near-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80% of conventional cases and in 100% of skull base cases (χ2 = 4.86, P < 0.05).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81.5% of non-cavernous involvement cases and in 40% of cavernous involvement cases (χ2 = 7.47, P < 0.05). Cranial nerve deficits were improved or unchanged after the operation in most cas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76.9%) and skull base (87.5%) groups (χ2 = 0.56, P > 0.05). The selection of operative approa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the tumor.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he skull base approach provides better exposure of the tumors and increases the frequency of total and near-total/partial resections. Cavernous sinus involvement was the major impediment to total removal of the trigeminal schwannomas. Treatment always aims for total tumor resection; preservation or improvement of cranial nerve function can be achieved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额颞眶颧入路的特点及其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本入路是将额颞开颅颅骨切除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眶上缘、眶外测壁及颧弓,以增加肿瘤的暴露,有利于肿瘤的切除。采用该方法对22例颅中窝底肿瘤进行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其中脑膜瘤9例,垂体瘤8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 获得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初步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本病的放射学特点、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以探讨岩斜坡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和如何改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岩斜坡脑膜瘤,采用3种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包括(1)经岩骨-天幕入路3例;(2)乳突后枕下入路15例;(3)远外侧枕下入路3例。结果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90.5%),经术后CT或MR证实肿瘤全切除者13例(62%),无手术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10例(47%),其中永久性损害3例(14%)。肿瘤巨大、肿瘤血管化或纤维化、脑干与肿瘤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消失、基底动脉供血等因素增加手术困难,影响术后效果。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和精良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坡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残死率。但保证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是最重要的手术目的,当肿瘤巨大或蛛网膜界面消失时,全切除肿瘤会十分困难,应考虑次全切除肿瘤,术后用γ-刀处理残余肿瘤。  相似文献   

17.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大型和巨大型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大型、巨大型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31例大型、巨大型鞍区肿瘤采用该法实施手术,其中垂体瘤17例,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7例,其他2例.结果大部或部分切除5例,残余瘤体给予放疗.本组无死亡.随访4个月~2.2年,2例肿瘤复发.结论采用锁孔显微手术能够切除鞍区大型、巨大型肿瘤,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颅中窝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中窝内外沟通性肿瘤病人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单纯采取额颞颧入路切除肿瘤13例,联合上颌窦前入路1例,联合下颌骨截断外旋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近期并发症:脑神经损伤6例,脑脊液漏2例,咬合错位2例,及伤口感染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颅中窝沟通性肿瘤主要采用额颞颧手术入路切除,术中将颧弓断离,切除髁状突,释放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结合显微外科良好的照明、灵活的头位变换,可以较好地暴露并切除肿瘤。肿瘤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时,可截断下颌骨扩大后部视野,保证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操作要点.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行显微切除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以多螺旋CT和MRI对瘤体的解剖位置和血供走向作综合分析,分别选择额下、翼点、枕下等手术入路切除,对照组统一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比分析2组手术疗效,总结手术技巧.结果 除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外,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切除19例,其中SimpsonⅠ级14例,SimpsonⅡ级5例,次全切除4例;对照组全切除12例,其中SimpsonⅠ级10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除11例;观察组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P〈0.05).结论 颅底脑膜瘤解剖位置深,血供丰富,手术入路应以最大限度显露手术视野和最低程度减少脑组织牵拉为原则,尽可能接近颅底病变区域;在此基础上,精确掌握瘤体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谨慎操作,避免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